西方名医的人生智慧 看待真理的辩证之思 | 老游评书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8:40 1

摘要:回眸自己人生中读过次数最多的医学人文书籍,非威廉·奥斯勒所著的《生活之道》莫属。从事编辑工作40载,拜读过不同版本的中文译著,但感受最深的是年逾花甲后对马向涛中译本的再次潜心研读。这本30万字的中文版,收录了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的18篇演讲稿。在这些涉及领域

《生活之道》

撰写 | 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 游苏宁

回眸自己人生中读过次数最多的医学人文书籍,非威廉·奥斯勒所著的《生活之道》莫属。从事编辑工作40载,拜读过不同版本的中文译著,但感受最深的是年逾花甲后对马向涛中译本的再次潜心研读。这本30万字的中文版,收录了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的18篇演讲稿。在这些涉及领域广泛、文学造诣深厚且饱含人文情怀的文章中,作者将其人文涵养带入医学领域,涉及医疗伦理、医疗与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医患关系,字里行间洋溢着他睿智的生活与行医哲学。尽管时光飞逝,他百年前的精彩演讲依旧鼓舞人心;回眸一个多世纪的医学发展史,其杏林之楷模、医界之巨擘的地位始终未被撼动。如今重温奥斯勒的演讲,对提高当下我国医师道德水平仍具有针砭时弊之意义。笔者尤为钦佩马向涛的职业精神和文学造诣,虽身为医学博士,但他的公众知名度主要源于他所翻译的多部西方名著。尽管早有该书的中文版问世,但笔者相信马向涛中译本的付梓生逢其时,必将有助于弘扬奥斯勒倡导的医学人文精神,从而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

西方名医的人生智慧

奥斯勒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先后在加拿大、美国及英国工作。历任麦吉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教授、牛津大学钦定讲座教授,曾荣膺牛津古典文学会的会长。他不仅学富五车,而且著述颇丰。作为20世纪医学领域的人中骐骥,他开创了现代医学的新观念与新征程,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始祖、临床医学的翘楚,他尤其强调医学的人文与教养。奥斯勒曾坦承医学实践的弊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他告诫人们:行医是一种艺术而非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它是一种智力与道德兴趣的结合,可以将创新、求实与仁慈这三种品质最完满与持久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对于纯净与上进的心灵具有无限魅力。奥斯勒对医生的期勉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人生的智慧,他所阐述的生活本质,也是人世间永恒不变的价值。对任何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对医生而言,知识需要广博和多样性,不可偏废本业以外的兴趣。临床工作既艰巨又复杂,医生不仅需要头脑清晰与心地善良,发挥最高的心智能力,同时应持续深化与患者的情感交流。他主张医生应勤奋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尽情地享受生活。

奥斯勒指出,人生哲学随着岁月积淀而丰富,无法以说教方式灌输给年轻人。但生活之道就像是照亮天际的灯塔,始终在黑夜中指引着我们前行。成功固然有赖于丰富的医学知识,但个人的品味也很重要,人文与科学本是一根枝条上结出的两粒果实。医生要对付的最危险的敌人是冷漠,它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源于粗心大意,源自过于专注其他追求,以及由自满产生的蔑视。他极力推崇柏拉图的观点:只有各种知识达到彼此交融与结合的地步,其相互的密切关系又能够受到重视,对知识的追求才有价值。奥斯勒曾言:伟大的教导与教育,能使人的灵魂在美感、哲学以及智性上,追求不仅属于个人,更是属于全人类的不朽。他提醒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成功首先是要对它感兴趣。学问之道无他,专精与彻底而已,并应保持面面俱到。要想事半功倍,首先是培养条理,然后是专注精神,力求完美。笔者以为,全书充满了人生智慧与人文关怀,从中可以体悟到作者深刻的思想、严谨的作风和智慧的人生。就人生哲理而言,该书无疑是经典之作、指路明灯,用心研读后一定会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医生成才的要素总结

奥斯勒指出,人们所说的悟性或智慧,是一种随时可用、行之有效的科学知识的推动力,赋予人们精准思考的习惯,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强了理智的力量。但知识与智慧绝不相同,且其概念通常没有交集,知识栖息在那些充斥着他人思想的头脑,智慧则寓于专注自我的心灵。知识以其博学多才自鸣得意,智慧以其才疏学浅谦虚谨慎。科学是一份不可估量的礼物,它渗透到整个生命之中,使人们的思考习惯变得精确,并赋予他们审慎的怀疑能力,而只有在实践的不确定性中,这种能力才会使人们明智地避免错误。他认为生活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是卓越道德的基础,它需要经过长期、稳定的重复来逐渐习得。如果让今日承载昨日与明天的负担,那么即便是意志最坚强的人也会退缩。既然生活中的主要烦恼来自瞻前顾后的愚蠢习惯,那么可以将晦涩的表述从“今天的难事足以”改成“今天的快乐足以”。奥斯勒认为,专注力是学有所成的秘诀,它是一门缓慢习得的艺术,可以逐渐培养出成功解决任何问题的能力,专注于当下的职责本身就是终极成功的最佳保证。正如先哲所言:我们的要务不是辨明朦胧的远方,而是专注清晰的眼前。对医生来说,只要明辨方向,就能行稳致远。

奥斯勒认为,行医不仅是传播健康知识,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与担当。保持清醒与怀疑,这是理智的力量。科学的冷酷逻辑使人们的思想独立,不受自欺欺人与一知半解的困扰。尽管科学与理性形影不离,但它永远无法控制感觉、情感、激情,而且无法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人类这种匪夷所思的动物,时而沉浸在憧憬美好未来的狂喜中,时而翻滚在罪孽深重的泥沼里。医生的职业既严肃又崇高,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密切交流,所以它无法找到更合适的拥护者。行医过程中的理论错误往往会产生最致命的实际后果,而医学界历来都是培养最真实与最纯洁真理感的摇篮。实践医学的精髓是:能够为人所用的知识才是唯一真正的知识,它具有转化成实际力量的生命力与成长性,而其余的知识就如同头脑中的浮尘,或是岩石上干枯的雨滴。它将个人发展的至高境界总结为超然之术、科学之法、透彻品质与谦卑之恩,它指出生活之道不是陈旧的教条,而是一种积极进取和泽被后世的行动指南。它既是一种不断自我完善的探索,更是一种长期孤独求败的坚持。对医生最好的座右铭是:不要为明天忧虑,今日事今日毕,无论未来发生什么,相信明天自有考量。

看待真理的辩证之思

奥斯勒认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人生最可悲的是,当知识已经来临,智慧却在门外徘徊。他总结出正确看待真理的辩证之思:首先,真理就像活的有机体一样茁壮成长,其渐进演化可以从微小胚胎发展至成熟阶段。但真理从来不会一蹴而就,它可能遭遇降生与孕育过程中的全部危险。其次,所有科学真理都受其当时认知状况的制约。在每个领域,我们都能发现事件接踵而至的衍生关系。正如哈维所言:思想孕育思想,观点形成观点。最后,唯有科学真理适用于“人类是万物尺度”的原则。因为在人类的所有精神财富中,只有它能够赢得普遍的认同。从哥白尼到达尔文的每一个重要发现都证实,这种潜移默化或理所当然,不可能立竿见影,其成长不仅十分缓慢,而且往往举步维艰。尽管发现真理的道路荆棘密布,但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依旧前赴后继。先哲曾言:无论真理在何处首次亮相,几乎从未通过投票获得胜利。所有顶级发现的历史均证明,生活的谦恭使我们更能容忍天性中固有的瑕疵,它们不仅可以赋予性格多样性,且未必有害。只有那些在黎明出现时还保持清醒的人,才会立即被精彩绝伦的真理展示所折服。对反对者而言,他们并非不能发现真理,而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真理。

作者指出,人生在世,习惯的力量逐渐变得不可抗拒。人们从社会氛围中接受时代的信仰,它们逐渐变得根深蒂固,成为人们天性的一部分,并且会持续到我们失去质疑那些经过漫长岁月洗礼并带有古老权威的学说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犯罪。新思想的痛苦是人类最大的烦恼,它是如此令人不安,使你想到你最欣赏的理念可能完全错误,你最坚定的信仰可能是无稽之谈。即使学术巨擘,身上也很容易有他年轻时流行谬误的烙印,这些谬误会让他的理解力变得模糊,甚至使知识渊博且观察缜密的学者盲目忽略了近在咫尺的真理。回眸史册,真理的成长必须经过习得、潜在掌握与自觉拥有3个阶段。毫无疑问,科学上的任何重大发现都会对医学思想产生相应的影响,这种作用刚出现时往往润物无声。即使在自觉拥有阶段茁壮成长,真理也可能不存在实际价值,对人类活动的任何方面都不会带来影响或进步。在科学的历史上,没有一件事比证实血液循环能更好地彰显真理的进步,它经历了缓慢的习得阶段、短暂的潜在掌握阶段,以及辉煌的自觉拥有阶段。当这些阶段均已完成后,我们仍然有责任和义务要为普及真理而奋斗。

编辑 | 任嘉霖

责任编辑 | 任嘉霖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8期第16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副主任:刘红霞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