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再陷争议!保质期24个月西兰花引众怒,知名科技品牌被拖下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8:05 1

摘要:不久前西贝引发的争议结束了吗?答案是并没有,因为紧跟着他们的行为又再次引起争议,从糟糕的舆情处理,到各种摆拍的事情,无不在挑战消费者的底线。

不久前西贝引发的争议结束了吗?答案是并没有,因为紧跟着他们的行为又再次引起争议,从糟糕的舆情处理,到各种摆拍的事情,无不在挑战消费者的底线。

更为重要的的是,随着24个月保质期的西兰花事件被扒,更是让知名的餐饮品牌陷入到了舆论之中。

最近刷到个有意思的事儿,有餐饮老板朋友本来答应接受采访,临了却突然反悔,说现在一提预制菜就怕被追问,西贝那事儿的余波还没过去,不想凑这个热闹。

这就让人纳闷了,西贝那事儿怎么还能让同行这么忌惮?

一开始我以为是预制菜本身的争议太大,后来翻了不少行业分析和消费者反馈才发现,西贝真正栽跟头的地方,根本不是预制菜合不合规,而是犯了所有品牌最容易踩的坑,把自己的“行业标准”,当成了消费者的“认可标准”。

先说说西贝当时最受争议的操作,开放后厨“自证清白”。

按他们的说法,是想证明自己用的食材新鲜、没有违规预制菜,可消费者看到的是什么?是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是包装好的羊前腿。

这下可好,本来只是小范围的质疑,直接演变成全网讨论“保质期两年的蔬菜还能叫新鲜吗”。其实类似的事儿,雷神科技早年也遇到过。

他们刚做游戏本的时候,有用户吐槽屏幕有亮点,雷神团队一开始还挺委屈,因为按国家标准,屏幕亮点不超过3个就算合格。

可用户不买账,直接放话“你有你的国标,我可以不买你的”,甚至有人说愿意多花300块换无亮点屏幕。

雷神没跟用户掰扯标准,而是直接给反馈问题的12个用户免费换了屏幕,后来还成了业内第一个承诺“屏幕无亮点”的品牌。

同样是面对“标准和认知不一致”,雷神选了跟着消费者走,西贝却非要把行业标准往消费者面前怼,结果自然天差地别。

这里就得提个关键问题了,餐饮行业天天跟消费者打交道,西贝怎么就没提前察觉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敏感点?

是真没发现,还是发现了却觉得“行业都这样,消费者懂什么”?

我想起口味全联合创始人周骏说过的一个例子,牛奶包装上永远印着奶牛在草地上吃草的图,可实际上,为了保证牛奶里的乳清蛋白稳定,奶牛得关在栅栏里吃干草,户外活动多了反而影响奶质。

但没有哪个品牌会把吃干草的奶牛印在包装上,因为大家都知道,消费者的常识里“吃草的奶牛产好奶”,没人会去挑战这种基础认知。

西贝开放后厨展示长保质期食材,就相当于牛奶品牌把吃干草的奶牛印在包装上,还觉得自己在讲“行业真相”。

消费者哪管你什么行业标准,他们只认自己的直观感受,保质期两年的菜,怎么看都不像现做的。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舆论走向,不少餐饮同行、供应链从业者还有行业媒体都出来力挺西贝,又是摆数据说预制菜多安全,又是讲餐饮工业化多重要,甚至有人直接骂质疑西贝的人“不懂行”。

可这些声音在消费者眼里,根本没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反而有人留言“看来贾国龙身边都是跟他一样的人”。

为什么会这样?看看邹振东教授在《弱传播》里说的就明白了,舆论场里有三个主体:权力组织、精英、群众。

当时那些力挺西贝的,大多是行业内的精英,他们说的话再专业,也没法代表普通消费者的感受。消费者更愿意听什么?是故事,不是数据。

那段时间流传最广的,不是西贝的食材检测报告,而是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华杉说的,贾国龙找他合作时,因为“定位理论”的话题,贾国龙觉得华杉“嘴上说不是,其实是”,当场拍板合作;另一个是前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詹国枢说的,多年前参加晚宴,贾国龙跟他握手时只是“掌心轻轻一擦”,连句话都没说就走了。

这两个故事没提任何行业标准,却让很多消费者对贾国龙有了“傲慢”的印象。

反观西贝这边,一直在讲“我们的预制菜符合标准”“我们的后厨很干净”,这些理性的解释,在故事面前根本没说服力。

这背后其实是“知识的诅咒”在起作用,当你熟悉某个行业后,就很难理解外行人为什么不懂。

就像当年美国啤酒行业的“纯啤大战”,所有品牌都在广告里放大“纯”字,可消费者根本没感觉。

直到克劳德・霍普金斯发现喜力滋啤酒会用高温纯氧吹酒瓶、用4000英尺深的井水酿酒,他问老板为什么不宣传这些,老板却觉得“全行业都这么做,有什么好说的”。

后来霍普金斯给喜力滋写了句广告语:“每一瓶啤酒,在灌装之前,都要经过高温纯氧的吹制,才能保证口感的清冽。”

消费者不知道这是行业通用操作,只觉得喜力滋更用心,结果喜力滋直接从行业第八冲到了第一。

现在很多品牌都在巧用“知识的诅咒”,比如认养一头牛说“让奶牛每年休假”,小米说摄像头用了“4片玻璃镜头”,这些在行业内可能不算新鲜事,但消费者觉得“这品牌真用心”。

可西贝呢?反而因为“知识的诅咒”变得傲慢,觉得“预制菜符合行业标准就没问题”,根本没考虑消费者能不能接受。

其实西贝的问题本可以避免。有餐饮品牌早就关掉了中央厨房,还有品牌用三色卡明确标注食材的预制程度,这些做法没什么复杂的,核心就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想问题。

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接受“我花了现做的钱,吃的却是预制菜”,不接受品牌用“行业标准”来搪塞自己的疑问。

从西贝这事儿能看出来,现在的消费者早就不是“品牌说什么就信什么”了。他们不需要你跟他讲行业规矩,只需要你尊重他的感受。

你可以有你的标准,但别指望消费者必须认可你的标准。毕竟掏钱的是消费者,不是行业协会。

最后想跟所有品牌提个醒:别总觉得消费者“不懂行”,真正懂行的品牌,会把“消费者的认知”当成最高标准。毕竟,你的产品最终是卖给消费者的,不是卖给行业的。

其实当我们翻开西贝事件会发现,西贝的产品有什么问题吗?最起码作为连锁品牌,他的标准是合规的。

可是消费者对于这件事情明显不认可,毕竟自己掏了钱,为的就是吃到厨师做的东西,而不是从工厂中产出的东西。

或许这也是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最大的争议,而就像是我们开始时说的,他们之后糟糕的舆情处理,更是极大的加大了双方之间的冲突。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