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5岁的张大爷最近可愁坏了,他可是个特别注重健康的人,每天早晚雷打不动地刷牙,就盼着能有一口好牙安享晚年。
65岁的张大爷最近可愁坏了,他可是个特别注重健康的人,每天早晚雷打不动地刷牙,就盼着能有一口好牙安享晚年。
可前不久去医院一检查,医生却告诉他:“您这牙龈严重萎缩,3颗牙都松动了,得赶紧治!”
张大爷当时就懵了,心里直犯嘀咕:“我天天刷牙,咋还成这样了呢?”
医生仔细一问才知道,张大爷虽然每天坚持刷牙,但都是在晚上10点半睡觉前刷,而且刷牙方式存在很多问题——用力过猛、时间太短、只刷牙面不刷牙龈,更重要的是,他压根不知道睡前刷牙并非最佳时机。
“很多人都觉得睡前刷最好,其实不对。”医生笑着解释,“晚饭后30到60分钟,才是黄金时段呢。”
其实,不少人都有类似的误区,刷牙看似小事,实则关乎口腔健康大局。
那么,我们每天刷牙到底应该注意什么?哪些刷牙习惯可能在悄悄伤害我们的牙齿?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说说这个话题。
01、牙齿健康,关系的不只是口腔
很多人认为,牙齿不好顶多就是牙疼、口臭,忍忍就过去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柳叶刀》一项覆盖全球35亿人的调查显示,口腔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而牙齿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远比我们想象的密切。
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研究证实,口腔是一个有菌环境,当发生龋齿、牙周炎时,病菌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其他部位,引发严重后果。
数据触目惊心:牙周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5%,中风风险提高31%,糖尿病恶化率明显上升,肺炎发生率更是正常人的3.9倍。
导致牙周炎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到达心脏,成为心脏病的“隐形帮凶”。
缺牙带来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8020”计划,建议80岁老人至少保有20颗功能牙。
一项针对7000名70岁以上老人的跟踪研究显示:功能牙超过20颗的人,7年死亡风险为22%,而功能牙在1-9颗之间时,风险飙升至50%,完全没有牙的人的死亡风险更是高达70%。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研究更加直观:牙齿健全者的平均寿命比缺牙者多活11.7年!这些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保护牙齿就是在延长寿命。
02、刷牙时间选错了,功效减半还伤牙
很多人习惯洗漱完准备睡觉时才刷牙,这个时间点其实并不理想。
牙膏中的薄荷醇成分会刺激大脑三叉神经,让困意消散,日本睡眠医学会研究发现,睡前5分钟刷牙的人入睡时间平均延长17分钟。
而且刷牙这个机械动作会让心率提升10-15次每分钟,体温上升0.2-0.3℃,不利于身体进入休息状态。
更重要的是,睡前刷完牙就睡觉,口腔保持清洁的时间只有7-8小时,晚饭后食物残渣在口腔内停留的黄金危险期却被错过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给出权威建议:晚间刷牙的最佳时间是晚饭后30-60分钟。
这个时段刷牙既能及时清除食物残渣,又能避免损伤牙釉质,从晚饭后到次日早晨,口腔保持清洁状态可达12-14小时。
特别提醒的是,饭后立即刷牙反而有害,因为食物会让口腔环境“酸化”,牙齿表面矿物质被暂时溶解,此时刷牙等于用牙刷“搬运”走这些保护物质。
03、不想牙齿提前坏掉,刷牙多留意这4点
想要牙齿健康,光刷牙还不够,关键要刷对,医生总结了刷牙必须留心的4个要点:
1、刷够时间——每次至少3分钟
成年人有28-32颗牙齿,每颗牙有5个面需要清洁,按每个面刷5-8下计算,完整清洁全口牙至少需要150-250次刷动,加上牙龈线、舌苔清洁,3分钟是最低标准。
实用技巧是刷牙时播放一首3分钟左右的歌曲,边听边刷,时间刚刚好。
2、定期换牙刷——最多3个月
使用3个月的牙刷,刷毛会“开花”变形,清洁效率大幅下降,内部还会藏匿大量细菌。
牙刷更换信号包括:刷毛外翻失去弹性、刷毛根部颜色变深、刷毛之间堆积污垢、使用满3个月。
特别提醒,感冒或口腔溃疡后,即使没到3个月也应该更换牙刷。
3、控制力度——温柔最重要
很多人以为用力才能刷干净,这是最常见的误区!刷牙最佳压力相当于握鸡蛋的力度,用力过猛会导致牙龈萎缩、楔状缺损。
正确的力度是:刷牙时牙龈不出血,刷毛不过度弯曲,刷完后牙龈不觉得酸痛。
4、重点区域——刷对牙龈线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很多人只刷牙齿表面,却忽略了最需要清洁的牙龈边缘。
食物残渣、牙菌斑最容易藏在牙齿与牙龈交界处,不清洁这里就等于白刷。
正确方法是: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刷毛对准牙龈交界处,短距离轻轻震颤。
一口好牙对健康和寿命影响重大,而正确刷牙是拥有好牙的关键。
刷牙虽然是小事,却与全身健康紧密相连,不要再忽视刷牙习惯,从当下开始改变,用科学的方法刷牙,这不仅能为未来节省看牙费用,更能提升生命质量、延长寿命。
来源:莱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