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蓝营改选冲刺期,郑丽文拜会退役上将夏瀛洲的举动,不是普通的政治互动——而是一场关于“台湾根在哪”的立场宣言。这场会面后,郑丽文彻底撕掉模糊外衣,把“台湾是中国的省”这句话砸在台面上。
蓝营改选冲刺期,郑丽文拜会退役上将夏瀛洲的举动,不是普通的政治互动——而是一场关于“台湾根在哪”的立场宣言。这场会面后,郑丽文彻底撕掉模糊外衣,把“台湾是中国的省”这句话砸在台面上。
此前的郑丽文,在“两岸定位”议题上始终带着“缓冲地带”。去年3月,她在台北一场“两岸经贸论坛”上被追问“是否认同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她握着话筒沉吟半分钟,最终绕到“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应通过对话化解分歧”的套话里,连台下支持者都忍不住皱眉;今年初蓝营内部研讨“九二共识”表述时,她还提议“用‘两岸共同发展’替代‘一中框架’表述,避免刺激部分选民”,彼时的她,显然还在“讨好各方”的迷思里打转。
但与夏瀛洲的三小时会面,彻底打破了这种犹豫。据随行人员透露,夏瀛洲除了展示父亲接收台湾的照片,还拿出一本1946年的《台湾省行政沿革》,指着扉页“台湾省隶属于中华民国行政院”的字样说:“这不是我编的,是历史写的!你现在当政治人物,不敢说‘台湾是中国的省’,将来怎么对得住那些为收复台湾流血的人?”这句话让郑丽文沉默良久,最后起身鞠躬:“将军说得对,模糊的话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
拜会后的郑丽文,像换了个人。她先是在蓝营党内primaries辩论会上,主动打断对手“两岸维持现状”的发言:“没有所谓的‘现状’,台湾是中国的省,这才是唯一的事实!”接着又走进台北市松山文创园区,面对两百多名台湾青年直言:“我以前也怕说‘我是中国人’会被骂,但现在想通了——大陆有我们台湾青年需要的就业机会,有和我们同根的文化,否认‘中国人’身份,就是断自己的路。”有青年问她“会不会担心失去‘独派’选民”,她笑着反问:“为了讨好少数人,把多数台湾人的未来绑在‘台独’的战车上,这才是不负责任。”
更具体的行动还在后面。郑丽文近期联合蓝营12名民意代表,提出《两岸历史教育融合提案》,明确要求台湾高中历史课本必须加入“1945年台湾光复”“国共合作接收台湾”等内容,还计划邀请夏瀛洲等老兵走进校园,讲述亲身经历。
她在提案说明会上放话:“以前课本里把台湾史和中国史拆开来写,让孩子以为台湾是‘独立存在’的,现在必须改回来——我们不能让下一代连自己的根在哪都不知道!”提案刚一公布,台北市高中历史教师协会就公开响应,会长李明哲表示“早就该补充这些历史细节,之前教到台湾光复时只能一笔带过,学生总追问‘为什么说是回归’,现在终于有依据了”;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历史教师陈雅雯,已开始整理1945年台湾光复时期的老报纸、影像资料,准备作为补充教学素材,她坦言“有了提案支撑,讲历史时更有底气,能让学生直观看到台湾与大陆的历史联结”;台湾家长教育联盟也发起联署,三天内有两千多名家长签名支持,呼吁“让孩子看清真实的历史脉络”。
郑丽文的转变,更折射出台湾政治的“立场觉醒”。现在的大陆,早已不是“九二共识”时的格局:9.3阅兵的航母编队驶向深蓝,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年供水量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台胞职业资格认可范围扩大到70多个领域。
28岁的台湾青年林昱辰就是受益者,他去年通过大陆建筑师资格考试后,进入福州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参与了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园的设计项目,“以前在台湾只能做小项目,现在能参与跨海峡的工程,这种成就感是‘模糊立场’给不了的”。越来越多像林昱辰这样的台湾青年,在大陆找到发展机遇,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让“模糊立场”成了死路——台湾政客再想两边讨好,既骗不了坚持“一中原则”的大陆,也瞒不住盼着改善生活的台湾民众。
夏瀛洲看得更透:“未来三两年,是台湾政客的生死关!”这话不是危言耸听——台湾青年在社交平台举着他的军校笔记喊话“这才是我们的历史”,老兵们发起的“我是中国人”签名活动,三天就收了两千多份,88岁老兵坐着轮椅抖着笔写名字,“就是要让后代知道,我们从来不是‘外人’!”这些不是零散的声音,是统一民意的集结号。
郑丽文的转变,或许有选举考量,但更重要的是,她捅破了台湾政治“模糊立场”的窗户纸——对台湾政治人物而言,“是否认同台湾是中国的省”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回避这个问题,就是回避历史;否认这个事实,就是透支台湾民众的未来。
来源:兴衰五千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