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温暖的身影——32岁的陆洋老师。十年来,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以扎实的专业学识和满腔的教育热忱,默默守护着那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特殊学生,在特教园地中播种希望、静待花开,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特教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宝应县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而温暖的身影——32岁的陆洋老师。十年来,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以扎实的专业学识和满腔的教育热忱,默默守护着那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特殊学生,在特教园地中播种希望、静待花开,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特教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初心如磐,选择特教无怨无悔
2015年7月,陆洋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面对多种就业选择,他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投身特殊教育一线。当许多同龄人选择普通学校时,他坚定地走向那些最需要专业引导和心灵关怀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孩子更需要我们用专业和耐心去点亮。”陆洋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
自参加工作以来,陆洋一直承担语文教学任务,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2024年,凭借出色的教学能力、科研成果以及在实践中的突出表现,他被认定为一级教师。十年坚守,不仅是一段职业历程,更是他对特教事业深沉热爱的见证。
立德树人,党员教师双肩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陆洋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自201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他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不断进步,在工作中勇于担当,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他常说:“特殊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是生命的陪伴。”
陆洋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师德师风,赢得了师生和家长的广泛赞誉。2019年与2023年,他两次获评宝应县教育工会“学习型教师先进个人”;2020年,被评为县教育系统抗疫先进个人;2023年9月,荣获宝应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在学生眼中,他是可亲可敬的引路人;在家长心中,他是值得托付的良师益友。
深耕教学,专业成长结硕果
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陆洋不断钻研特教理论和课堂实践,逐步形成了亲切自然、因材施教的教学风格。2021年,他被评为宝应县“教坛新秀”。他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情境创设、游戏化学习等多种策略,有效调动培智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促进其认知、语言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辛勤付出终见成效:陆洋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市、县级论文评选中获奖;制作的微课在江苏省智障教育微课评比中屡获一、二等奖;2020年,他在扬州市特殊教育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2025年该项赛事中,他更是一举夺得一等奖第一名。此外,他还多次承担市级公开课、校际研讨课任务,并于2020年在扬州市特殊教育青年教师教学具制作培训中担任主讲,积极分享教学心得与实践智慧。
专注康复,守护“星星的孩子”
2018年,陆洋牵头成立学校自闭症康复研究团队,专注于孤独症儿童的康复与教育支持。他主持的《绘本阅读改善孤独症儿童情绪行为的案例研究》于2021年成功立项为扬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同时,他还参与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特需学生个别化教育实践研究》,该项目已顺利结题。
为帮助孤独症学生提升生活技能、融入社会,陆洋负责的“小憨熊皂艺社”于2020年被评为扬州市精品社团。通过手工皂制作活动,孩子们不仅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更在创作中体验到成就感和自我价值,为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维育人,拓展特教新天地
自2016年参与学校团队工作以来,陆洋积极组织各类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团队工作充满活力、富有成效。2017年,他荣获“宝应县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在其指导与陪伴下,三名学生被评为宝应县“十佳文明好少年”,三名学生获评“扬州市优秀少先队员”。
2022年8月,陆洋被宝应县教育团工委评为“优秀团干部”;2023年12月,获评宝应县教育系统名团干部工作室“优秀成员”。同年4月,他还在宝应县教育系统名团干部培训活动中进行了团课展示,分享了特教领域团队建设的经验与思考。
传播声音,讲述特教好故事
2017年,陆洋创建了微信公众号“宝应特教”,承担起学校对内外宣传的工作。他精心策划、认真撰稿,多篇报道被省、市、县各级媒体平台采用。因其在宣传工作中的突出贡献,他连续五年被宝应县教育局评为“优秀通讯员”。通过这一平台,陆洋让更多人关注特殊教育、理解特殊儿童,传递特教领域的温暖与希望。
展望未来,砥砺前行谱新篇
回顾十年特教路,陆洋谦逊而坚定地说:“成绩只代表过去,特教事业依然任重道远。未来,我将继续加强学习、勇于创新,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育人能力,在陪伴特殊儿童成长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特殊教育的田野上,陆洋用青春和智慧浇灌着每一株“特殊的幼苗”。他深信,没有永远封闭的心灵,只有尚未被叩启的心门。而他,愿永远做那个执着的点灯人,用专业与爱,为“星星的孩子”照亮通往世界的路。
来源:扬州老乡论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