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市场“寒冬”下的生存法则:头部企业何以逆势增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8:17 1

摘要:2025年,农机市场在多重压力之下步入阶段性调整期。中低端产品市场总量持续收缩,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库存居高不下难以缓解,继续呈现出“寒冬”状态。头部企业凭借产品创新与渠道转型挖掘新增长点,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聚集,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居高位,明显表现出较强的抗周期能

2025年,农机市场在多重压力之下步入阶段性调整期。中低端产品市场总量持续收缩,价格竞争日趋激烈,库存居高不下难以缓解,继续呈现出“寒冬”状态。头部企业凭借产品创新与渠道转型挖掘新增长点,市场竞争优势进一步聚集,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居高位,明显表现出较强的抗周期能力。这一市场发展趋势既揭示了农机行业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也在催生一场从追求销量到重视“价值”的深刻转型。

受市场淡旺季波动、农产品价格走低、购机需求阶段性低迷及补贴政策调整等综合影响,2025年,农机行业整体增长承压态势明显。大中拖、小麦收等品类“量缩价跌、库存居高、需求分化”成为行业主要特点,多数农机企业面临价格内卷与渠道突围多重压力,整体销量同比呈现明显下滑。在中小马力拖拉机、传统联合收割机等品类上,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多数农机企业普遍采取降价去库存策略,整体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与此同时,市场分化态势愈发清晰。头部企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小麦收获机12家生产企业,前三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约90%。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70余家,前五强也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大中拖生产企业220余家,前五家企业市场占有率接近60%。头部企业凭借品牌、品质、渠道、服务和资金优势,不仅在市场份额上持续扩张,更在盈利能力上遥遥领先。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腰尾部企业深陷价格战泥潭。这些企业多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销量不断降低。为实现产品销量增长和保持一定的现金流,不得不一再压低价格以达到产品销量增长的目标,导致出现“增量不增利”的现象,甚至一度陷入亏损困境。为其服务的经销商同样被迫降低利润,采取以价换量的策略,经营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头部企业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增长韧性,其核心在于转向依靠产品价值驱动的发展模式,努力顺应发展规律,着力跳出单纯的行业周期波动。

一是产品位势领先,高端主导市场。头部企业不再纠缠于低端市场的价格厮杀,而是将资源聚焦于高端、智能、复合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无级变速和动力换挡拖拉机、高端收获机械、精量播种机、无人驾驶农业装备等产品,不仅满足了规模化种植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效率、精度和可靠性的迫切需求,也带来了更高的毛利率和品牌忠诚度。产品价值由单纯追求销量数字的“面子”回归为用户创造实际效益“里子”,使得头部企业、实力企业实现了“量稳价升”的结构性增长。

二是渠道布局与供应链优势明显。除了产品领先,头部企业近年来积极推动渠道变革。一方面,他们优化经销商网络,淘汰低效渠道,加强与核心经销商的战略合作,共同向用户提供更及时的服务和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控货挺价”等策略,主动管理渠道库存,提高高端产品投放比例,加快出清中低端产品库存,稳定市场价格体系,保护渠道利润,从而维护了整个销售体系的健康与稳定,增强了市场信心。

三是战略视野超越短期波动。正如行业观察者所言,“十亿元看企业规律,百亿元看行业规律。”当农机企业规模达到百亿级别,其战略布局和抗风险能力已远超行业周期性下滑的影响。这些企业更关注长期技术趋势、全球市场布局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性需求,能够通过对产品研发、质量保障和品牌管理的持续投入,全面应对穿越周期,甚至利用市场调整进一步整合市场资源,做好下一阶段前瞻性布局。一些头部企业着力进行高端产业、高端产品布局,稳固核心供应链渠道,构筑、形成了高端产品制造基地。

目前,农机市场发展利好因素不断积聚。尽管目前发展任务挑战严峻,但本轮市场调整中不利因素加速出清,以高端高品质产品为支撑的利好因素正在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更理性的发展路径。

一是发展理念更加务实,价值传递成为引领。部分农机企业正摒弃过去盲目追求销量排名和市场份额的“面子工程”,转向真正关注产品品质、智能程度、品牌美誉度和售后服务的“里子”。用户购机更加理性,愿意购买能够带来切实降本增效价值的高品质产品,直接带动高端产品的销量增长。这为踏实创新、专注价值的农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生存根基、发展空间。

二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成为共识。多家头部企业、实力企业和一些有远见的腰尾部企业,正在积极寻求电动化、智能化、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方面的价值创新、产品创新、渠道转型和客户关系管理,注重从一次性卖产品转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提供。主动实施营销模式创新,积极进行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社群营销等新模式的探索,这些措施推进正在努力挖掘存量市场中的新增量。

三是主动进行销售管理,修复市场信心。越来越多的农机企业认识到,健康的渠道生态至关重要,通过主动控制发货节奏、稳定产品价格、帮助经销商降低库存。不少农机企业正在为整个价值链减压,提供产品、服务等多方资源优势,协同经销商恢复发展能力,这有助于加速市场库存出清,为后续复苏积蓄能量。

农机行业正处于产品切换周期与产业调整周期的双重叠加时期,未来发展虽面临不少挑战与压力,但有利因素远大于不利因素,总体发展态势依然向好。对于所有农机行业参与者而言,当下最重要的不再是哀叹寒冬,而是如何修炼内功,拥抱变化,向着价值回归的方向坚定转型。因为冬天从来既是淘汰期,也是蛰伏期。业内人士预判,2025年年底前后,随着过剩库存逐步消化、中高端产品切换趋于明朗以及企业转型措施见效,市场有望出现初步的触底信号。市场人士普遍预计,本轮深度调整不排除将持续至2026年上半年。十五五期间,农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将继续呈现加速分化趋势,市场逐步向头部企业、优质品牌集中,部分产品种类高端产品、智能化产品有望突破40%、30%,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农机市场经历这一轮的竞争性洗牌,一些缺乏核心技术、盲目跟风、抗风险能力弱的农机企业、生产低端产品将被淘汰出局或转型发展。未来存活并胜出的农机企业,必将属于那些真正理解用户需求、持续进行产品与技术迭代、并构建出健康产业生态的企业。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或将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一个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农机产业新格局正在这场“寒冬”中孕育生成。

来源:农机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