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主办第四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在昆明举行,汇聚了来自30余国近200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企业代表与社区实践者,共同探讨全球山地可持续发展路径。
9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共同主办第四届山地未来国际会议在昆明举行,汇聚了来自30余国近200名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企业代表与社区实践者,共同探讨全球山地可持续发展路径。
会上,贝泰妮集团被推荐为全球山地生物经济五大热点区西南山地的典型案例,受邀参会并进行主题发言,系统展示了公司以云南特色植物资源为核心、融科研、保护与产业化于一体的山地生物经济实践,为“一带一路”沿线全球南方山地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与可推广的“中国范式”。
体系化治理先行,深植生物多样性保护根基
贝泰妮从“山地资源-科技转化-产业赋能”三个维度展开介绍了集团如何将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美妆产业竞争力。云南以其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超过全国一半的动植物类群,被誉为“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贝泰妮深耕云南十余年,为切实履行生态责任,公司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管理体系,确保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贯穿于日常运营与长期发展的各个环节。
自去年开始,贝泰妮就结合TNFD的LEAP方法以及科学目标网络(SBTN)的指引,基于地理位置、行业类别和资产信息进行了自然相关的依赖、影响、风险以及机遇分析。经过充分的调研、评估和分析,贝泰妮积极响应COP15的《昆蒙框架》,发起了“缔造健康生态,共赴美丽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不遗余力地开展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当地社区支持与赋能、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以及生物多样性理念与认知的传播与科普。在具体实践中,贝泰妮以哈巴雪山青刺果种植基地为起点,构建了“仿野生栽培—活性成分研发—临床功效验证—绿色智造”的全产业链条。集团在香格里拉实施17.1亩生态修复样地建设,引种云南沙棘、杜鹃等本土植物,并对雅致杓兰等濒危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将原料开发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回馈”。
此外,公司更将青刺果多糖等植物成分进行科技升级,运用于薇诺娜等系列产品,实现从“天然取材”到“科技赋能”的跨越。这些实践不仅强化了天然原料的可持续属性,也为“中国成分”注入了绿色基因。
会议现场,贝泰妮集团重磅发布了ESG可持续发展宣传片《在山地 与贝泰妮遇见未来》,以期持续以科技为翼,以社区为根,以可持续为魂,在巍巍群山中实践山地经济的重塑,为地球包容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创新机制为引擎,驱动植物资源高值化转化
科技赋能是贝泰妮模式的核心引擎,目前,贝泰妮已建成中法日跨国研发网络。近两年,公司更累计向IFSCC大会提交多篇学术成果,涵盖配方制剂、计算机辅助原料设计等前沿领域,持续增强中国品牌在全球科研界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医”全球化布局。此外,贝泰妮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建设,编制《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中国特色植物资源化妆品研发体系建立指南》等国家及团体标准,推动企业竞争维度从产品层面上升至产业规则层面。
公司依托牵头建设的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目前已成功备案17款化妆品新原料,将云南生物多样性资源转化为科技产品,相关产品在2024年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百亿元。贝泰妮将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铸造竞争优势,依靠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专业渠道优势,致力于将功效性护肤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带给更多的消费者。在基础研究层面,贝泰妮则联合多所高校建立天然化合物库,完成上万次药理活性筛选,发表百余篇SCI论文,并在国际化妆品创新赛事中斩获原料与研究院双料大奖。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支撑了薇诺娜等品牌的产品竞争力,更通过公共检测平台向行业开放,推动云南三七、青刺果等特色资源的高值化转化。
全链路绿色闭环,成就生态与文化协同增益
在企业运营层面,贝泰妮将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并同步推进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低碳循环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和能源目标管理体系。在绿色供应链前端,集团通过替换装设计、材料革新与工艺升级多重路径,将“绿色轻妆”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消费选择: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二代的创新替换装实现减塑39%,AOXMED瑷科缦系列将部分内包装更替为玻璃,年减塑量达4.5吨;在包装印刷环节,水印替代胶印、大豆油墨广泛应用等举措,均体现出贝泰妮在细节处落实低碳目标的严谨态度。
在供应链溯源层面,作为国内少数专注原材料溯源的美妆企业,贝泰妮对可持续棕榈油的采购尤为重视:其棕榈油来源原料中认证种类占比已达60%,认证生产商覆盖率提升至84.6%,彰显从源头践行绿色的决心。在能源管理与循环体系支撑上,中央工厂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150万度,约占工厂总用电量的25%;终端方面,“特护地球”空瓶回收计划参与人数突破177万,联动超5000家药房回收空盒40万个,构建了从回收到激励的完整闭环。这一切,共同将散点创新凝聚为全链路的低碳解决方案。基于集团在绿色设计、全链减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优秀实践,在9月25日,由第一财经同期主办的第四届“绿点中国·可持续实践案例评选”颁奖典礼上,贝泰妮凭借“绿色设计——绿色轻妆 循续守护”项目收获了“绿点中国2025年度案例”的高度赞誉。
长期以来,贝泰妮始终将社区共融与文化传承深度纳入商业逻辑,实现“生态—文化—产业”的协同增益。在哈巴雪山地区,公司培训当地护林员、推行“社区共治”模式,将民族传统生态信仰转化为现代保护区管理规范;并通过“护花使者联盟”等公益项目,助力大理甲马、楚雄彝绣、纳西织锦等非遗技艺的当代转化与市场对接,使商业效益与社会价值同频共振。
此次国际会议不仅是学术与政策的交流平台,更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关键窗口。贝泰妮的实践表明,山地生物经济不是遥远的理论构想,而是可操作、可推广的产业范式。当企业将高山植物视为生命共同体的组成部分,而非单向提取的资源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便可实现良性循环。正如贝泰妮在发言中所强调的,“山地经济的未来,取决于我们能否以科技为桥,将自然的语言转化为产品的语言,将生态的价值转化为品牌的价值。”
第四届山地未来会议虽已落幕,但山地生物经济的全球探索正在深化。未来,随着《山地生物经济昆明倡议》的推进,贝泰妮将继续强化其“科研-保护-产业化”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为中国美妆行业提供可持续发展范式,也为全球高山地区的包容性增长贡献东方智慧。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下,贝泰妮的探索,正成为一抹源自云南、映照世界的绿色可持续样本。
全媒体实习记者:叶晓桐
编辑:姜蕾
审核:朱家吉
二审:钟玲
终审:王一帆
来源:都市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