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阳光穿过李六如故居的雕花窗棂,在青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检察官制服上闪耀的检徽相互映照。这跨越百年的光影交织,恰似新时代检察人以公益诉讼为笔,在历史画卷上续写的守护诗篇。烈士陵园的白花在松柏间低语,纪念馆的誓言仍在梁间回响,484处革命文物遗迹静默伫立——那一
阳光穿过李六如故居的雕花窗棂,在青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检察官制服上闪耀的检徽相互映照。这跨越百年的光影交织,恰似新时代检察人以公益诉讼为笔,在历史画卷上续写的守护诗篇。烈士陵园的白花在松柏间低语,纪念馆的誓言仍在梁间回响,484处革命文物遗迹静默伫立——那一抹“检察蓝”正以法律为梭,在时光经纬间织就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平江县是革命老区,无数革命先烈曾战斗并长眠于此,红色资源丰富,革命遗物、遗址和纪念设施众多。近日,记者走进平江,探寻平江县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持续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以法为盾,用“检察蓝”守护“革命红”的生动实践。
守住红色记忆的“根”与“魂”
“要是再不管,李六如故居说不定就塌了。”2021年初春,平江县加义镇泊头村村民向前来摸排红色资源线索的检察官张典说。
“电线剥落,杂物堆叠,墙体开裂。”眼前李六如故居内的现状让张典心头一紧,而本应推进的修缮工程已停滞近半年。
李六如故居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5年),不仅是平江“秋收暴动”的重要见证地,更是新中国检察事业奠基人之一李六如早年生活、从事革命工作的场所,屋内的旧书桌、旧凳子都藏着不可复制的历史细节。
“革命先辈的‘检察初心’发源地,绝不能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张典和同事们立刻展开调查,厘清文物保护部门、属地镇政府的职责边界后,分别发出两份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不仅列明“修缮工程重启、住户搬迁安置、设立管理机构”三项核心要求,还附上了走访梳理的具体整改建议。
检察建议不是一发了之。检察官带着李六如生平史料、故居老照片,一次次上门与住户谈心:“您看这书桌,当年李六如就是在这儿写文章宣传革命,咱们搬出去,既能保住老房子,也能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
同时,积极对接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协调会,争取财政资金800余万元用于全面加固修复;推动新增加义镇文物管理所,定岗3人专职保护。2023年,当青砖黛瓦重新规整、展厅里陈列起李六如用过的物品,这座沉寂的院落迎来新生——如今每月接待参观者超2000人次,成为全省党史、检史学习教育的“热门打卡地”。
同样被“唤醒”的,还有平江烈士陵园。作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和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本该是缅怀英烈的肃穆之地,却曾因园内建起游乐场、游戏厅等,让碰碰车的喧闹盖过了纪念碑前的追思。
“烈士们为国家牺牲,哪能在这儿嬉笑打闹。”走访时,一位老党员的话让检察官坚定了整改决心。
在平江县检察院的推动下,行政机关迅速启动了李六如故居修缮施工方案,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在“回头看”中与施工人员沟通工程进度情况。
该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督促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划定近5000平方米保护范围,拆除14处游乐设施,增设“烈士纪念设施保护标识牌”。
如今再走进陵园,松柏苍翠间只有献花群众的轻声缅怀,那份属于英烈的庄严与敬意,终于得以恢复。
“484处革命文物,每一处都是‘活教材’,监督必须靶向发力。”副检察长周娇介绍,该院建立红色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台账”,将文物按保护级别、破损程度排序,优先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4年来,共办理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10件,发出检察建议7份,推动36个问题整改落地,用精准监督守住红色记忆的“根”与“魂”。
保护的“合力效应”持续显现
“单靠一个部门,管不好全国重点文物。”2020年,面对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的保护难题,承办检察官深刻体会到“协同”的重要性。这座见证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展的旧址,当时正面临内忧外患,院内房屋被村民占用养蜂,东厢房因漏雨濒临倒塌,院外未划定保护范围,而文物、乡镇、自然资源等部门因职责不清,整改始终推不动。
转机始于一份特殊的检察建议书——平江县检察院联合解放军长沙军事检察院,共同向相关部门发出红色资源保护军地联合检察建议。
“军事检察院熟悉革命史实和军事遗址价值,我们熟悉地方行政流程,能对接乡镇推进腾退。”承办检察官说,军地双方成立联合办案组,先对旧址进行“全面体检”,标注出亟需修复的文物点,再创新采用公开听证方式,邀请人大代表、红军后代、文物专家共同制定方案。
听证会现场。
听证会上,解放军长沙军事检察院干警拿出史料照片,与文物专家一同敲定修缮标准;乡镇干部现场承诺规定时间内完成住户腾退;自然资源部门则明确划定保护红线。多方共识达成后,整改效率大幅提升,屋顶补漏、墙体加固,还在院外立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界碑。
如今,旧址已成为湘鄂赣边区红色教育基地,常有学生来聆听“红军在平江”的革命故事。
这种“协同力”还在不断延伸。平江县检察院推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李六如故居修缮时,平江县文化和旅游局负责工程质量监管,加义镇政府牵头搬迁,检察院与税务部门共同设计展陈内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督促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制定《长效管护方案》,与24个乡镇签订保护责任书,将烈士墓巡查纳入乡镇干部日常工作。
更关键的是,该院通过专题报告推动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让红色保护从“部门事”变成“全县事”。
“平江破解了‘九龙治水’的难题。”岳阳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万佳妮评价。
截至目前,通过协同机制,平江县已完成12处革命遗址修缮,将38处散葬烈士墓迁入集中安葬点,红色资源保护的“合力效应”持续显现。
红色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保护革命文物,不止是修房子,更要让红色故事传下去。”在承办检察官看来,公益诉讼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红色资源从“末端治理”到“全程守护”的转变。
平江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团队实地查看古建筑修缮情况。
走进加义镇泊头村,李六如故居的变化远不止“修旧如旧”,故居门口的泥巴路改成了“红色文化步道”,旁边多了法治文化广场,村里的文化墙上绘着李六如投身革命的故事——这是“红色保护+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成果。
“以前觉得老房子没用,现在游客多了,村民们集体经营的红色餐厅每月收入都高一些。”村民的话,道出了红色资源带来的民生温度。
而这一切,源于该院在办理故居保护案后,没有“案结事了”,而是创立“守护六如”检察文化品牌,推动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行动,让红色文物保护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为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平江县检察院还创新“党建+红色保护”模式:干警们收集整理李六如等革命先辈的检察故事,以平江丝弦表演唱的形式排演《一方端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革命精神,李六如故居被确定为湖南省红色法治文化基地、湖南省党史教育基地、岳阳市廉洁文化示范基地等,如今前来参观学习者络绎不绝,让平江的红色故事代代传颂、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记者手记
“检察蓝”守护“革命红”
湖南法治报全媒体记者李翔
秋分时节,记者踏入李六如故居,历史的沧桑与现代的法治在此刻交汇——斑驳的青砖见证着革命岁月,崭新的检徽闪耀着司法温度。平江县检察院以法律为墨,在红色热土上书写守护篇章:484处红色资源重焕生机,从濒危故居蜕变为党史教育基地,从喧嚣陵园回归肃穆圣地,每一处蝶变都镌刻着检察人“以法护红”的使命担当。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份防患于未然的远见。通过划定保护性红线、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他们将红色保护从“事后补救”升级为“源头守护”。
暮色渐沉,故居墙上的革命誓言依然清晰可辨。这片“检察蓝”正以法治为笔,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描绘新时代的注脚。
来源:湖南检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