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源是工业的“血液”,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石。从近代民族工业蹒跚起步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作为我国能源工业的“活化石”,开滦集团的百年征程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由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
中国网9月29日讯 能源是工业的“血液”,更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基石。从近代民族工业蹒跚起步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作为我国能源工业的“活化石”,开滦集团的百年征程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由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致敬榜样》栏目与开滦集团联合拍摄的三集专题纪录片《乌金担当挺脊梁》、《乌金筑梦再扬帆》、《乌金蝶变换新颜》,相继在中央新影发现之旅频道和中宣部主管主办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时代新声”专栏中播出,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
这部纪录片以极具穿透力与感染力的镜头语言,串联起开滦集团140余年的奋斗史诗,既回溯了民族工业先驱的峥嵘过往,更聚焦其在我国工业发展宏伟历程中,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造”的精神穿越风雨、持续革新的实践。从煤炭开采起家,到如今主动突破“一煤独大”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滦集团正以这部影像长卷为注脚,生动展现传统能源企业向绿色、智能、多元转型的绿色新生,书写着属于百年国企的壮丽转型史诗。
历史贡献与精神传承:范各庄矿与“特别能战斗”精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需要煤炭资源。开滦集团肩负使命,于1958年开工建设范各庄矿。面对复杂地质条件,建设者自主创新,于1964建成我国第一座自行勘探、设计、施工的大型现代化矿井——“新中国第一矿”。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滦集团更提出“产量翻番”目标,最终在“四五”期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为国家贡献煤炭1.04亿吨,利润超出国家投入八倍以上,成为全国工业战线先进典型。
范各庄矿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遭遇特大透水灾害后,开滦人以顽强意志实现两年恢复生产,其灾害治理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赢得国际赞誉。
进入新时代,范各庄矿持续推进智能化建设,实现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跨越,“井下少人、无人”已成为现实。同时,开滦集团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刘少辉、王进东等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企业发展的中流砥柱。
战略扩张与蒙西基地建设:从唐山走向全国
随着唐山本地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开滦集团积极寻求外扩发展。2006年,集团进军内蒙古,成立内蒙古开滦投资有限公司,开启跨区域能源布局。
通过收购串草圪旦矿和自主建设红树梁矿,开滦逐步建成蒙西千万吨级煤炭生产基地。红树梁矿作为开滦“十四五”首座大型智能化矿井,应用39个智能化子系统,实现了装车、开采、管理等环节的智能高效运行,荣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称号。
绿色转型与产业升级:从“一煤独大”到“三柱一新”
面对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要求,开滦集团坚决退出落后产能,“十三五”期间累计削减煤炭产能2016万吨。同时,集团积极推动产业转型,确立以煤炭、煤化工、现代服务和新材料为核心的“三柱一新”产业体系。
在煤化工领域,开滬布局京唐港、迁安、承德三大园区,构建起“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产品体系。其中京唐港园区被列为河北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实现从煤到60多种化工产品的跨越,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医药、化工等领域。
科技创新与人才支撑是转型的核心。以邓晶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员长期扎根生产一线,推动技术迭代与工艺优化。集团成功研发聚甲醛纤维中试工艺,填补国内空白,提升产业链附加值。
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现代化开滦”
从1878年创立至今,开滦集团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无论是范各庄矿的自力更生、蒙西基地的开拓建设,还是煤化工产业的绿色转型,均体现出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造、特别能担当”的精神底蕴。
展望未来,开滦集团将继续坚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构筑新材料产业链、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努力实现“五个现代化开滦”的宏伟蓝图,为中国工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开滦力量。
来源:沸腾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