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能降血脂?医生提醒:这3种茶,喝多了反而堵塞血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5:58 1

摘要:一提到血脂高,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我又没吃多少油腻东西,怎么就血脂异常了?”血脂异常早已不是“油腻中年”的专属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血脂飙升大军”。

一提到血脂高,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我又没吃多少油腻东西,怎么就血脂异常了?”血脂异常早已不是“油腻中年”的专属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了“血脂飙升大军”

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已接近40%,而且这个数字仍在不断上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喝茶能降血脂”的说法迅速走红,各类养生节目和短视频平台上,不少人推荐某些茶饮,称其能清除血管垃圾、软化血管、调节血脂,甚至有人每天三杯五杯地猛喝。可问题是,喝茶真的能降血脂吗?要是喝错了,是不是反而会适得其反?

确实,茶叶中含有茶多酚、黄酮类物质等天然抗氧化成分,这些物质对心血管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少研究表明,适量饮茶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改善血脂代谢,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水平。

2024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每周适度饮茶5次以上的人群,其高脂血症的发病风险比不喝茶者低约18%

但这并不意味着“茶喝得越多越好”。喝茶这件事,既要讲究种类,也得控制量。如果选择不当,反而可能加重血脂负担,甚至堵塞血管。

下面这三种“喝茶误区”,是很多人容易踩的坑,医生特别提醒:小心越喝越伤身。

第一种:浓茶当水喝——刺激过度,反伤血管

很多人觉得茶味越浓,降脂效果越强,于是泡茶时茶叶放得特别多,甚至一泡就是一天。殊不知,茶叶中的咖啡因含量并不低,过量摄入容易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还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负担

浓茶中鞣酸含量较高,会影响铁、锌等微量元素吸收,长期饮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失衡,也会扰乱脂代谢,形成恶性循环。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更不宜饮用过浓茶。

第二种:花草茶乱搭配——草本成分复杂,风险难控

近年来,五花八门的花草茶越来越流行,尤其是加入什么“荷叶、决明子、山楂、甘草”的降脂茶,号称“天然降脂不伤身”。但这些草本植物成分复杂,有些本身具有药性,一旦搭配不当,反而可能对肝肾造成负担。

以决明子为例,虽然含有一定的降脂成分,但同时也具有泻下作用,长期大量饮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腹泻、胃肠功能紊乱,甚至诱发低钾血症。类似的,还有山楂,它虽能助消化、降脂,但过量食用会增加胃酸分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

特别提醒:花草茶并非人人适用,尤其是孕妇、肝肾功能不全者、服药人群,在未咨询专业医生前,切忌乱喝。

第三种:冷泡茶、隔夜茶当“健康茶”——细菌滋生,诱发炎症

一些人图省事,把茶泡好放在冰箱冷藏,反复饮用,有的甚至隔夜再喝。虽然冷泡茶喝起来口感更温和,但如果储存不当,容易滋生细菌。而茶水中丰富的营养成分,正好是微生物的“温床”。

《食品安全导刊》2022年发布的一项实验表明,室温下放置超过8小时的茶水,其细菌总数明显升高,其中部分菌株可能引发胃肠炎症或感染。而慢性炎症状态,本身就与血脂紊乱密切相关。

医生建议:茶水现泡现喝,温度适中即可,不用追求冷泡或存放过久

说到底,喝茶确实对血脂管理有一定辅助作用,但绝不等于“喝茶=降血脂”。真正影响血脂水平的,仍然是整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

要想降血脂,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 控制油脂摄入:尤其是动物脂肪、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肥肉、奶油、油炸食品等。

·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如快走、游泳、骑行等。

·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增加心血管负担,而酒精会干扰脂类代谢。

· 保持充足睡眠与心理平衡:长期熬夜、焦虑也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干扰脂代谢。

· 定期体检: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脂,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近年来国家在慢性病防控方面持续发力,推广“健康中国行动”,推动全民健康管理进入“智能化+系统化”阶段。越来越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智能血脂筛查、电子健康档案跟踪等功能,普通居民也可以借助这些资源,更好地掌握自身健康状况。

医生强调:血脂高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不重视、不干预。别等到血管堵了才想起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茶,可以喝,但要喝对;养生,可以做,但要做实。任何一种“神奇食物”都不能替代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别把希望寄托在一杯茶里,更别让错误的喝法毁了原本健康的身体。

如果你身边也有爱喝茶、血脂偏高的朋友,不妨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他,也欢迎留言讨论:你平时喜欢喝什么茶?有没有喝茶后感觉不适的经历?一起把健康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人少走弯路,多享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慧,徐建国,王伟,等.成人茶叶摄入与血脂水平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3):214-219.

[2]王雪,刘勇,陈思.冷泡茶储存时间与微生物污染风险的实验研究[J].食品安全导刊,2022,23(10):98-101.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来源:健康科普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