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设纪实民兵篇第十三集:为时代奉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5:36 1

摘要:旬阳是革命老区县(市),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32年,贺龙就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过境旬阳,播下了革命火种。1934年1月,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的率领下于长征途中抵达旬阳,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了鄂陕游击师。1935年10月,

作者:李春芝

编辑、制作:梁宝平

《腾飞吧,大美陕西》

歌曲演唱视频

词曲:王爱良 演唱:刘艳

录制:严康雍

第十二章

旬阳:我们来自红军镇

.

为时代奉献

旬阳是革命老区县(市),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1932年,贺龙就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过境旬阳,播下了革命火种。1934年1月,红二十五军在程子华、徐海东的率领下于长征途中抵达旬阳,并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了鄂陕游击师。1935年10月,鄂陕游击师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主要活动在旬阳东北部的潘家河一带。 10月18日,红七十四师一部随中共陕南特委途经湖北郧西庙川乡郭家沟时,被敌一个连和伪郧西三区清乡团发现,遂发生战斗。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红军当即翻越鄂陕交界的九龙山,进至潘家河花园沟的林家台子。为彻底摆脱追敌,红军决定由指导员高中宽带领特务队2班14人在此阻击敌人,以掩护陕南特委和主力部队撤退。高中宽带领2班尚班长等人迅速赶至九龙山的佛爷庙,利用有利地形向尾随而来的敌人猛烈开火,连续打退敌人10多次疯狂进攻,胜利完成了掩护主力的任务。正当他们准备撤退时,不料敌人的一发炮弹打来,高指导员和尚班长不幸牺牲。敌人撤走后,当地群众将两位红军烈士的遗体埋在了九龙山下的碾子沟内。

当年的秦巴山区缺医少药,老百姓得病只能听天由命。高中宽指导员在战争岁月里一边战斗,一边凭着自己祖传的医术为老百姓治病,帮助200 多名群众解除了病痛,被老百姓称为得道神医。

后来,当地群众自筹资金,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红军烈士墓。

当地百姓因对红军的敬重,故将牺牲的红军称为“红军老祖”。又因牺牲的红军能为他们祛除病痛,几十年来这座“红军老祖墓”香火不竭。

20世纪70年代,当毛主席亲自拍板的三线建设重点工程——襄渝铁路建设,在百万人异口同声高喊着“发扬革命精神,不怕流血牺牲,保证完成任务”的时候,我想,那排山倒海般高昂雄壮的气势,一定也是“红军精神”发扬和广大。

襄渝铁路旬阳段在构元乡横跨汉江,由于地形和地质构造复杂,工程十分艰巨。

1971年1月,为了支援三线建设,旬阳县(市)成立了三线建设民兵师和旬阳县(市)三线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修筑安旬、镇旬、旬白三条干线公路。广大的民兵、群众纷纷写申请书、决心书、保证书,要求参加三线建设早日建成襄渝线,涌现出了父子相争、兄弟相争、姐妹相争上三线的动人事例。据旬阳县(市)蜀河民兵营统计,上场的2700名民兵中,父子同上46人,兄弟同上148人,姐妹同上88人,夫妻同上42人。

安旬、镇旬、旬白这三条公路干线基本上都是在高山峡谷之间,修筑条件极为困难。安旬公路民兵提出“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自力更生样样有,立下愚公移山志,任何困难都得低头”。他们自带工具、灶具和各种工具28000多件,建起木工厂、小烘炉,自砍、自编、自打、自购各种工具、用具和把具8万多件,砍木柴、割茅草,搭各种工棚300 多间,喂猪100多头、种菜、生豆芽、做豆腐,改善生活;同时找矿40多处,开炭39万多斤,改灶使每人每日煤由3斤下降到1斤,制造土炸药418吨,制做推土车、吊土机、抱板等工具20多种,提高了工效; 医务人员采回中草药100多种6000多斤,治病1万多人次;民兵团机关干部搬运物资20万余斤。镇旬公路1970年7月动工,1971年10月通车,全长 72.26 公里,旬阳民兵完成土石方276.65万方,建桥22座,涵洞314孔,每公里投资12.77万元。两河关公路大桥是当时全县最大的单跨公路 大桥,五条钢筋四波双曲拱路,1孔98米,全长123米,1971年省公路局第九工程队修建。旬白公路的民兵们则拿着铁锹、扛着洋镐、穿着烂棉袄来到这里,在峭壁上打炮眼,一锤一锤击打、一点一点地开凿。 没有房子住,他们一边施工,一边盖房,许多民兵白天施工,晚上在野地里宿营,有时吃不上饭,吃不上菜,最困难的时候甚至一两个月吃不上食盐,民兵们 仍然坚守,春节也不回家坚持干。旬阳民兵师至1970年年底,有355人推迟结婚,389 人亲人生病、死亡,领导批准回家他们仍坚持岗位。他们说:我们不能在关键时刻撤退。三条支线公路上的民兵们个个奋勇争先,抢干重活、危险活。他们头顶蓝天、身系保险绳,高悬在半空中打眼放炮,劈山开路。旬阳民兵团吕河民兵营民兵刘兴旺在施工中不幸牺牲,其父亲刘子茂化悲痛为力量,接过儿子的镐把,第三天就来到旬阳棕溪镇工地,战斗在儿子牺牲的地方。

在公路施工中,民兵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解决了许多重大难题。由于运输紧张,一度材料供应不上,许多单位积极想办法,把“浆砌”改为“干砌”。旬阳民兵师干砌挡墙338处,占总挡墙工程量的85%;干砌涵洞98处,占建成涵洞总数的 79%。仅这两项就节约水泥2188吨、河沙9225立方、劳力11900工天。他们还采用民间“土牛法”修建石拱桥33座,节约木材172立方。经过几个月的奋战,1971年10月三条便道全部修通。

在转入襄渝铁路隧道施工后,旬阳民兵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不畏艰险,英勇奋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邹玉刚、旬阳人。在襄渝铁路的会战中,他的大儿子在一次事故中牺牲,他又将二儿子送到工地,让他拿起哥哥留下的工具继续战斗。并说:“我们不能退缩,我要亲眼看到这条铁路建成。”

襄渝铁路旬阳境内车站6处:兰滩站、蜀河站、棕溪站、长沙坝车站、旬阳车站和吕河车站,均为四等站,另有庙岭乘降所1处。根据5760部队、县革命委员会2107工程办公室要求、旬阳公路民兵团于1970年12月28日在旬阳召开的第二次民兵工作会议,除留27000名季节民兵突击旬白公路外,其余33000 名民兵组建旬阳铁路建设民兵师,下属4个旬阳铁路建设民兵团,与部队师、团对口,一团对5846部队(后又增派了5823部队),共上民兵11990人;二团对5848部队,共上民兵11355人;三团对5849部队,共上民兵6655人;四团(也称陕民师六团)对5855部队,共上民兵3000人。这期间,各连、排、班向党委、支部写决心书,“一颗红心两只手”“苦干实干拼命干”“工地就是战场,工具就是刀枪,土石就是敌人,我们一定要把它消灭光”,仅三团就写保证书1460份。 施工中,民兵团、营、连和各大队、中队、小队对口,互相帮,心连心。仅三团就有3000多人成了风枪手、爆破手、电工、钳工、管道工,大多数人会开卷扬机、通风机等。隧道施工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时时面对塌方威胁,这就要求每个进洞的人员必须保持高度戒备,民兵们被碎石砸伤流血的事司空见惯。为了抢时间、争进度,许多人打炮眼时采取打“干风枪”的方式,一个工班下来几乎辨不出每个人的模样来,由于接触粉尘有好多民兵后来都患上了尘肺病。而爆破手大多都是在高危险、高粉尘、高强体力的环境中工作,打孔,装药,起爆,引爆,整个工程进度中他们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隧道开挖的过程中,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隧道掘进、打边墙、出道砟、搅伴混凝土,几天几夜连轴转。一百多斤的水泥、上百斤的大毛石、混凝土,男、女民兵们一样扛,汗水、雨水、水泥混合在一起人竟变成了泥塑。但为了工程的进度民兵们昼夜奋战从不停歇。据旬阳档案史志局记载,一团4年安全事故236起、伤残364人、死亡69人;二团重伤和致残198人,死亡64人;三团伤残410人,死亡46人;六团死亡6人。仅4年时间,发生工程事故造成死亡185人,真可谓:民兵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换来了襄渝铁路向前延伸。

图片:大美旬阳

图为:位于旬阳市红军镇的红军纪念碑。

图为:襄渝铁路竣工后,学生民兵在沙沟留影纪念。

五十年后,襄渝铁路的建设者们返回故乡,考察旬阳的发展与变化。

图为:作者李春芝

梁宝平小传:男性,拥有大专学历,生肖属马,是个性情中人。曾在襄渝铁路建设中工作三年,随后在人民公仆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四十二年。

兴趣:收集书籍、品读书卷、文学创作、游历四方、捕捉镜头、探究中医药学,以太极柔力球修身养性。性格:温和、顺应自然、不拘小节。品德:为生之所爱、爱我之人及需要我者而活。座右铭:事业越忙碌愈充实,日子越简单愈惬意,心灵愈丰富愈美好。

编辑:乐在其中

来源:铁道兵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