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先导—才智慧】二氧化碳变能源:西安交大何雅玲团队提出轨道杂化策略提升锂–二氧化碳电池性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4:48 1

摘要:实现“双碳”目标亟需创新性碳中和技术,而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是关键突破口。锂-二氧化碳电池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能源载体,理论能量密度高达1876Wh·kg-1,兼具碳固定与储能的双重功能,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新路径。此外,在火星探测领域,该技术更具战略意义—火

研究背景

实现“双碳”目标亟需创新性碳中和技术,而二氧化碳的高效利用是关键突破口。锂-二氧化碳电池以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作为能源载体,理论能量密度高达1876Wh·kg-1,兼具碳固定与储能的双重功能,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了新路径。此外,在火星探测领域,该技术更具战略意义—火星大气富含二氧化碳(占比超过95%),若实现其电化学高效转化,可建立“原位资源-能源”循环系统,大幅降低载人任务对地球补给的依赖,对推动深空探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当前锂-二氧化碳电池的实际应用还面临多重挑战,包括高过电位、循环稳定性差、倍率性能不足以及由于放电产物 Li2 CO2 宽带隙特性导致的有限放电容量, CO2 反应动力学迟缓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开发高效正极催化剂势在必行。合理的催化剂设计可加速CO2 转化动力学、降低过电位、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并增强循环稳定性,从而推动Li–CO2 电池的实用化。

成果介绍

针对上述难题,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院士、郗凯教授团队,携手吉林大学徐吉静教授,提出了基于d-p轨道杂化调控的新型催化设计策略,通过精确调控过渡金属与硫族元素间的电子耦合,显著优化Li-CO2 电池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研究以锰基硫族化物(MnX, X=O, S, Se)为模型体系,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与实验验证,系统揭示了阴离子化学对电子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发现,Mn与S之间的d-p轨道杂化作用最强,可有效提升金属中心电子密度,降低CO2 活化与Li2 CO2 分解能垒,从而显著加速反应动力学。这种催化策略使锂–CO2 电池在 100 mA·g-1 电流密度下实现了高达19782 mAh·g-1 的优异放电容量,并在 500 mA·g-1 条件下展现出超过 430 圈的出色循环稳定性。研究成果以“d-p Orbital Hybridization Tailoring for Boosted Redox Kinetics in Li-CO2 Batteries”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上。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李佳甜、博士生刘理民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参与本工作的还有西安交通大学丁书江、冯国栋、陈圣华、唐俊马和曾令有教授、剑桥大学Vasant Kumar教授,中山大学张云蔚副教授等。

内容表述

图1 d–p 轨道杂化及其耦合作用对催化活性的理论示意。(a) MnX(X = O、S、Se)与 CO2 / Li2 CO2 的轨道耦合作用及其对 CO2RR和CO2ER动力学的影响;(b) Mn 与 X 原子之间的 d–p 轨道杂化能级图;(c) Mn 3d 轨道与 X np(n = 2, 3, 4)轨道的三维空间重叠模型;(d) d–p 杂化强度示意;(e) Mn d 轨道与 X p 轨道的投影态密度(PDOS);(f) CO2 与 MnX 的相互作用态密度;(g) Li2 CO2 与 MnX 的相互作用态密度。

过渡金属基电催化剂(特别是 MnX 化合物)的催化性能受催化剂与反应物(如CO2 和 Li2 CO2 )之间的轨道杂化显著影响。传统方法主要通过调节 d 带中心来优化催化活性,但更有效的策略是设计 Mn 3d 轨道与 CO2 的 C 2p 轨道以及 X np 轨道(n = 2, 3, 4)与Li2 CO2 的 Li 1s 轨道之间的轨道杂化。这种杂化增强了轨道耦合,改善了CO2 吸附和 Li2 CO2 分解,从而加速反应动力学。

MnX 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由 Mn 阳离子轨道与 X 阴离子轨道的相互作用决定,d–p 轨道杂化的强度决定了阴离子 p 轨道向金属 d 轨道的电子给予能力,直接影响电荷转移效率和催化活性。投影密度态(PDOS)分析显示,MnS (100) 与 MnO 和 MnSe 相比,具有更强的轨道重叠,导致更高效的电子转移和催化性能。特别是 MnS 与吸附物(如 CO2 和 Li2CO3)表现出更大的 PDOS 重叠,促进更强的结合相互作用和更快的电荷转移,适用于 CO2 还原反应(CO2RR)和 Li2CO3 分解反应(CO2ER)。

02 正极催化剂合成与表征

采用模板辅助策略合成了多孔微米级立方 MnO、MnS 和 MnSe 催化剂。具体合成过程包括:首先通过 180 °C、24 h 的水热反应,利用尿素和锰盐溶液生成 MnCO3 晶体模板,尿素水解产生的 NH4+ 和 HCO3- 促进 Mn2+ 沉淀,通过 Ostwald 熟化过程形成由超薄纳米片构成的层状 MnCO3 。随后,在 450°C 下于管式炉中煅烧 6 h,MnCO3 分解释放 CO2,形成多孔 MnO 立方体。进一步通过在 500 °C、Ar/H2 氛围下与硫或硒粉反应 6 h,将 MnO 转化为 MnS 和 MnSe,保持原有立方多孔形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MnCO3 前驱体呈现层状立方结构,平均直径 5–12 μm;热分解后 MnO 形成颗粒状多孔立方结构,平均直径约 6 μm;MnS 和 MnSe 同样保持纳米颗粒立方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率 TEM(HRTEM)显示 MnO、MnS 和 MnSe 由纳米颗粒组成,晶格间距分别为 2.22 Å、2.61 Å 和 2.73 Å,对应 (200) 晶面,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确认其多晶立方相结构。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EDS)映射验证了 Mn、O、S 和 Se 的均匀分布。X 射线衍射(XRD)分析确认了 MnCO3、MnO、MnS 和 MnSe 的相结构。氮气吸附–脱附实验显示 MnO、MnS 和 MnSe 的比表面积分别为 24.057、19.008 和 18.939 m2·g-1,孔径分布在 1–4 nm,微孔和介孔的存在增强了离子扩散和电荷传输,提升了电池电化学性能。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元素组成和氧化态。Mn 2p 光谱显示 MnO 中 Mn 2p 结合能最高,MnSe 最低,表明 Mn 周围电子密度依次为 MnSe > MnS > MnO,这与 O、S、Se 的电负性差异有关。氧的强电负性使 MnO 中电子高度局域化,表现出强离子键特性,而 MnS 和 MnSe 的电子分布更离域化。MnS 在电子局域化和离域化之间取得平衡,提供高效电子转移的同时保持良好选择性,因此在 CO2RR 和 CO2ER 反应中表现出最佳催化性能。

总的来说,通过调控 Mn 3d 与 X np 轨道的杂化,可控制电子的局域化与离域化程度,优化催化剂的电荷转移效率和选择性,从而显著提升 MnS 在 CO2 还原和 Li2CO3 分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图2. MnX 材料的结构与组成分析。(a) MnX 制备过程的示意图。(b) MnS、(c) MnO 和 (d) MnSe 的 SEM 图像。(e) MnS、(f) MnO、(g) MnSe 的 HRTEM 图像,以及所选区域的放大图。对应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图像显示在插图中。(h) XRD 图谱,(i) 高分辨 Mn 2p XPS 光谱,以及 (j) MnO、MnS、MnSe 的电子局域化图。

为评估 MnO、MnS 和 MnSe 正极在 Li-CO2 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采用 MnX 正极、玻璃纤维隔膜、Li 金属负极和负极集流体组装了扣式电池,并在相同条件下测试了三种正极的催化活性。

通过循环伏安法(CV,2–4.5 V,0.2 mV·s-1)研究了正极的催化行为,MnS 正极显示出更正的还原峰电位、更负的氧化峰电位及更高的峰值电流,表明其在 CO2 还原反应(CO2RR)和 CO2 释放反应(CO2ER)中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全放电-充电测试(2.0–4.5 V,100 mA·g-1)显示,MnS 正极的电池实现了 19,782 mAh·g-1 的可逆容量,远超 MnO(10,306 mAh·g-1)和 MnSe(16,110 mAh·g-1),且具有最高的放电平台电压和最低的充电平台电压。恒流充放电测试(100 mA·g-1,1000 mAh·g-1)表明,MnS 正极的充电电位为 3.81 V,过电位为 1.28 V,低于 MnO(1.73 V)和 MnSe(1.45 V),显示其有效降低了 Li2CO3 分解的能量势垒,提高了能量效率。在 100 至 1000 mA·g-1 的电流密度下,MnS 的能量效率始终高于 MnO 和 MnSe,在 100 mA·g-1 时达到 74.72%。倍率性能测试显示,MnS 在 0.1–1.0 A·g-1 的电流密度下保持较小的过电位(1.28–2.0 V),且在恢复至 0.1 A·g-1 时电压间隙略减,表明其良好的可逆性。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进一步确认,MnS 正极的电池具有较低的电荷转移电阻,促进了快速的 Li+ 扩散。循环性能测试(500 mAh·g-1)显示,MnS 正极的电池在 100 mA·g-1 下前 60 次循环保持充电电位低于 4.2 V、放电电位高于 2.6 V,1000 小时(100 次循环)后仍维持充电电位低于 4.3 V、放电电位高于 2.5 V,优于 MnO 和 MnSe。在 1000 mAh·g-1 容量下,MnS 正极仍表现出优异性能。在较高电流密度(250 mA·g-1)下,MnS 正极的电池稳定循环超过 230 次(1100 小时),远超 MnO(173 次)和 MnSe(73 次);在 500 mA·g-1 下,MnS 正极循环超过 430 次(880 小时),而 MnO 和 MnSe 仅为 334 次。

图3. 装配的非水系Li-CO2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评估。(a) 在100 mA g-1下的完整放电-充电曲线,(b) 限容量为1000 mAh g-1的初始放电-充电曲线,(c) 能量效率,(d) 不同电流密度下的超电势,(e) 速率性能,以及(f) 在250 mA g-1电流密度、容量限值为500 mAh g-1条件下MnO、MnS和MnSe正极的长期循环稳定性。(g) MnS正极在选定循环中以500 mA g-1恒流的放电-充电曲线。(h) MnX与现有Li-CO2电池催化剂的对比。

图4. 锂–二氧化碳电池电化学反应机制的 ex situ 与原位表征。(a–c) 分别为 MnO、MnS 和 MnSe 电极在放电后的 SEM 图像,(d–f) 为其在随后的充电阶段后的 SEM 图像。(g) 为 MnS 电极在初始态、放电态和充电态下的 XRD 图谱,(h) 为相应的 FTIR 光谱。(i) 为在 500 mA g-1 电流密度下放电/充电过程中获得的原位拉曼光谱。(j) 与 (k) 分别为 MnS 电极在不同反应阶段通过高分辨率 XPS 测得的 C 1s 与 Li 1s 光谱。上述 ex situ 表征样品来源于在 100 mA g-1 电流密度下、截止容量为 1000 mAh g-1 的放电/充电电池。

MnO 与 MnSe 电极在充电后仍残留大量未分解的放电产物,造成表面堆积、通道堵塞并影响电荷传导,从而降低电池效率;相比之下,MnS 电极在放电后产物均匀沉积,充电过程中又能实现完全分解,表现出优异的可逆性与表面稳定性。Ex situ XRD、FTIR 与原位拉曼测试进一步确认了 Li2CO3 是主要放电产物,且在 MnS 电极上可实现可逆生成与分解。特别是原位拉曼揭示了 Li2CO3 的动态演化过程,证明 MnS 活性位点能够诱导其均匀成核与沉积,并在充电时有效催化其分解,从而避免活性位点覆盖与传输通道阻塞。XPS 测试也验证了Li2CO3 在 MnS 电极上完全分解的过程,并揭示 Mn2+/Mn3+ 在循环中发生原位重构。这些结果说明 MnS 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结构稳定性,可高效调控 CO2RR/CO2ER 动力学,为 Li–CO2 电池的长稳运行提供关键保障。

电子结构与电荷传输:投影态密度(PDOS)计算显示,MnS 在费米能级附近具有更高的电子态密度,表明其电荷传输效率更高,晶面相互作用增强。这增强了 MnS 晶面的键合能力,有助于催化过程中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促进反应进行。

吸附能与反应物交互:吸附能计算表明,MnS 对 CO2 和 Li2CO3 的吸附能高于 MnO 和 MnSe,显示出更好的反应物润湿性。这使得 MnS 表面具有更高的反应物浓度,促进放电过程中 Li2CO3 的均匀成核和生长,降低 CO2RR 的活化能。同时,MnS 对 Li2CO3 的强吸附使其能快速捕获放电产物,降低电化学活性区域的产物浓度,推动反应平衡向前进行。

反应路径与自由能变化:放电(CO2RR)时,Mn 的 d 轨道与Li2CO3 中 C 原子的 p 轨道杂化,降低 CO2 活化的能量势垒;充电(CO2ER)时,S 的 p 轨道与Li2CO3中 Li 的 s 轨道定向耦合,为分解产物的解吸提供有利电子通道。自由能变化(ΔG)计算表明,放电过程中 CO 形成是限速步骤,MnS 在此步骤的最高自由能势垒(ΔG_max)为 3.23 eV,低于 MnO(4.13 eV)和 MnSe(3.57 eV),且 MnS (200) 晶面上 Li2CO3 成核的 ΔG 最低,表明其能量上更有利。充电过程中,MnS 的限速步骤为 LiC2O4 形成,ΔG_max 为 2.10 eV,低于 MnO(2.42 eV)和 MnSe(2.45 eV)的 CO 形成步骤,显示 MnS 更有效地促进了 Li-CO2 电池性能。

图5. Li-CO2电池电化学过程的机理分析。(a) 结构模型,展示Li2CO3和CO2在MnO、MnS及MnSe表面的吸附情况。(b) MnO、MnS及MnSe的部分态密度(PDOS)。(c) CO2和Li2CO3在MnO、MnS及MnSe上的吸附能。(d) CO2还原反应(CO2RR)和CO2析出反应(CO2ER)的反应路径示意图,详细说明CO2转化及Li2CO3分解过程中的轨道耦合步骤。(e) MnO、MnS及MnSe沿反应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曲线。

来源:长安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