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1岁拒食,去西贝后每天都要吃,还学会了吃饭!”9月27日,西贝官方账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的亲子故事视频,本想走温情路线,却瞬间被“尴尬到抠出三室一厅”的吐槽淹没。视频中宝妈“每天必吃西贝”的表述与董事长贾国龙动情落泪的画面,被网友直指“剧本痕迹过重”,
“孩子1岁拒食,去西贝后每天都要吃,还学会了吃饭!”9月27日,西贝官方账号“西贝品味早读”发布的亲子故事视频,本想走温情路线,却瞬间被“尴尬到抠出三室一厅”的吐槽淹没。视频中宝妈“每天必吃西贝”的表述与董事长贾国龙动情落泪的画面,被网友直指“剧本痕迹过重”,而账号火速设为私密、视频下架的操作,更让这场“情感营销”彻底沦为群嘲靶子。
这场争议的核心,是故事细节与生活常识的剧烈割裂。视频里,宝妈杜女士称孩子近1岁时因拒食就医,遵医嘱尝试外出用餐后,竟在西贝实现“吃饭自由”,如今快3岁“每天都要去,不肯吃别的”。这一说法立刻引发家长群体的质疑:“1岁宝宝肠胃娇嫩,哪能天天吃外面的饭?”“家里缺吃饭氛围,全靠餐厅解决?逻辑根本不通”。更让网友不适的是贾国龙的反应——听闻故事后当场落泪,直言“你鼓励了我”,被调侃“演得比宝妈还投入”,有评论尖锐指出:“这不是感动,是把观众当傻子”。
更戏剧性的是,有AI平台分析称视频中的宝妈实为贾国龙女儿贾林芳,虽西贝紧急辟谣“信息不实”,但这一插曲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故事真实性”的怀疑。而西贝客服“故事属实,下架是因网暴”的回应,并未平息争议,反而因“内部学习渠道却公开发布引流”的矛盾,坐实了“借私域搞营销”的嫌疑。
这早已不是西贝首次因“离奇故事”翻车。此前“西贝品味早读”推出的“送房大爷”“哭闹男孩非西贝不吃”等内容,均因情节夸张被扒“虚构”:“送房大爷”故事中,店长自称17岁入职的时间线与实际年龄矛盾,被指涉嫌编造“童工经历”;“哭闹男孩”的剧情因“拒绝姥姥家诱惑只认西贝”的设定,被批“脱离育儿现实”。如今这些文章已全部删除,但“西贝故事会”的标签已深深烙印在公众认知中。
网友的反感,本质是对“情感透支”与“信任崩塌”的双重不满。西贝一边在营销中打造“家庭友好”人设,宣称儿童餐食材严苛、服务员接受幼教培训,一边却深陷预制菜争议——2023年曾因“高价卖预制菜”被罗永浩吐槽,后又因后厨直播暴露冷冻食材自打脸。当“1岁娃每天吃西贝”的故事撞上“36元酸奶、168元烤鱼”的高价定位,当“真实故事”的说法遭遇“批量删帖”的操作,消费者的耐心已被耗尽:“与其编育儿剧本,不如把预制菜信息说清楚,把儿童餐性价比提上去”。
西贝的困境,是餐饮行业情感营销跑偏的缩影。不可否认,其在儿童服务上确有投入,绘本菜单、涂鸦区等设置曾获得认可,2022年儿童餐销量同比增长73.5%,但这些真实的服务亮点,却被过度戏剧化的故事掩盖。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真正的品牌温度藏在“孩子打翻餐盘时服务员的反应”里,藏在“食材溯源的透明化”里,而非刻意营造的“老板落泪名场面”中。
当“西贝品味早读”沦为私密账号,这场营销翻车留下的教训足够深刻:餐饮品牌的根基从来不是煽情剧本,而是“货真价实”的产品与服务。若始终把消费者当“情绪韭菜”,再动人的故事也会变成“笑话”——毕竟,家长们需要的是能安心带娃吃饭的餐厅,不是需要演技加持的“故事会现场”。
来源:阿峰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