铐手铐戴绑绳的尹锡悦头发灰白,时隔85天再出庭,希望允许保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4:30 1

摘要:9月26日,一辆押送车停在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门口。车上走下来的,是戴着手铐和绑绳的韩国前总统尹锡悦——这是他被拘留85天来首次公开露面。

9月26日,一辆押送车停在首尔中央地方法院门口。车上走下来的,是戴着手铐和绑绳的韩国前总统尹锡悦——这是他被拘留85天来首次公开露面。

曾经在青瓦台指点江山的总统,如今消瘦憔悴,头发花白。其妻子金建希也因贿赂案出庭受审,权力夫妇同时沦为阶下囚

尹锡悦为何突然配合出庭?这这背后有什么考量?

算盘打得精明,现实却很残酷。

7月10日被第二次拘留到9月26日主动出庭,尹锡悦的策略转变来得突然而蹊跷。

此前连续11次拒绝刑事司法程序,理由始终是"身体不适",糖尿病、肝脏指数异常成了他的护身符。律师团队一遍遍向法院递交病重保释申请,强调拘留环境恶化了当事人的健康状况。

可这次,他忽然主动现身,不仅没戴口罩,还被媒体拍得一清二楚。

头发白了一半,整个人瘦了一圈。

穿着皱巴巴的海军蓝西装,没系领带,胸前别着囚犯编号3617的牌子,那副模样看上去老了十岁不止。

从拘留所到法院的这段路程,他全程戴着手铐,腰间缠着束缚带——这在韩国前总统中并不常见,足见司法部门的态度变化。虽然进入法庭后这些拘束被解除,算是给他留了点面子,但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尴尬画面,已经牢牢印在公众脑海里了。

他这次出庭,打的主意其实不复杂。

通过配合态度让法院确认他健康有问题,从而同意在非羁押状态下受审。这是效仿李明博和朴槿惠的经典套路——坚持拒不认罪,拖延审判时间,消耗现任总统任期,等着亲近政党上台翻身。

如果保释成功,他还能推动外部支持者制造事端,给李在明政府添堵,要么缩短任期,要么打击形象。

问题就在这里——他以为自己在下棋,结果棋盘早就不是他设的。

法律不会因为身份而网开一面。

这句话在韩国,正在从理想变成现实。

李在明政府早就不吃那套"病重申请"的把戏。检方这边也有备而来,一边加紧调查金建希,试图从她嘴里挖出更多线索;一边借尹锡悦主动现身的机会,彻底打掉他"身体有恙"的说法。

你说你病重不能出庭,结果大早上从拘留所一路坐车到法院,全程没有晕倒、没有插氧气管,还能站着听审两个小时

这不是自我打脸吗?

检方很快以此为依据,否定了他的保释申请。特检组检察官当庭甩出一堆证据:拘留所里和律师的通话录音、销毁戒严文件的监控截图,还有他让手下删掉前国防部官员加密通话记录的邮件。

韩国MBC的民调数据很说明问题:超六成受访者认为他的"健康危机"是演出来的,近八成支持继续关押。社交平台上,#尹锡悦装病# #前总统特权没了# 直接冲上热搜榜首。

有网友的评论很尖锐:"当年你当检察官查朴槿惠的时候,怎么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也戴手铐?"

卢武铉到朴槿惠,再到李明博,现在轮到尹锡悦,韩国政治有个规律:下台就得挨整。这不是个例,而是体制的惯性。

但这一次情况更复杂。

特检法本来就是冲他戒严那事儿立的,前后被否决三次才在今年6月通过,李在明当选总统后8天就任命了特检官,就是要查个底朝天。司法系统的这套程序,已经不再因为任何人的身份而妥协。

制度逻辑的强化,正在重新定义韩国的政治生态。

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尹锡悦本想装可怜博同情,结果反倒弄巧成拙。

这背后反映的,是韩国社会心理的深层转变。过去那种对权威人物的同情和包容,正在被对法治精神的坚持所取代。

金建希那边的庭审也很有戏。法官让她摘口罩核对身份,她突然就急了:"我有权利保护隐私!"这反应跟以前那个笑盈盈的优雅第一夫人判若两人。

检方列出的罪状里,不光有2010到2012年操纵德意志汽车股价的老底,还有2022年总统选举时接受政治掮客明泰均近60次免费民调的事儿。更离谱的是,她还收过价值1亿多韩元的爱马仕包和卡地亚项链,买单的全是尹锡悦的亲信。

明泰均早就招了,他给金建希递民调数据,就是想换尹锡悦给某国会议员候选人站台。

作为回报,金建希亲自给庆尚南道知事打电话,让对方"多关照"那候选人。

这案子一挖,背后的权力网全露出来了。政治掮客、财阀和政客缠在一起的利益链,在法庭上被一层层剥开。

最要命的是,金建希的案子跟尹锡悦的"内乱罪"查的是一回事。特检组查到,2024年12月尹锡悦搞紧急戒严那阵,故意烧了一批文件想掩盖滥用职权的事儿。

那些灰烬里说不定就有夫妻俩选举时权钱交易的证据。

网络上的声音很能说明民意变化。以前韩国人对前总统还多少带点敬畏,现在完全是另一副嘴脸。"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共识。

这种社会心理的转变,远比任何政治策略都来得深刻和持久。

这一幕的意义远超韩国国界。

在东北亚这片土地上,制度权威正在战胜个人权力,政治文明正在告别"帝王时代"。

对中国来说,稳定的韩国是区域合作的前提。我们不干涉别人内政,但也希望邻国别总是政坛风云不断。毕竟,一个总是忙着"斗前任"的国家,很难真正集中精力搞发展。

2025年全球局势本身就不稳定。美国新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美韩关系也不像以前那么铁。中国面对东亚局势的波动,也不得不保持高度关注。

韩国一旦内乱,不只是他们自己乱,整个东北亚都会受影响。

中国的态度很明确:尊重韩国的司法独立,但希望他们尽快稳定局势,别把政治斗争玩成国家动荡。毕竟,在当前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谁都不希望东北亚再多一个不稳定因素。

从国际对比来看,韩国的这套司法独立模式,在东亚地区具有标杆意义。

美国、法国等老牌民主国家的前领导人,也都有过类似的司法审判经历。但东亚地区能做到如此程度的,韩国算是头一个。这对整个区域的政治文明进程,都有深远的示范效应。

尹锡悦的保释申请还没批下来,金建希的案子10月15号才正式开审,每周要审两次,估计得到12月底才能查完证据。

这对曾经站在权力顶端的夫妇,现在就站在悬崖边上。

他们的结局不光是自己的事儿,更牵着韩国政治的走向。信息来源包括中国网新闻中心关于金建希出席首次庭审的报道,以及光明网对尹锡悦再次出庭受审的现场画面报道。

李在明早放话,要争取判尹锡悦终身监禁,让他永不出头。

韩国的政治斗争,从来都不是温柔乡,而是个刀光剑影的修罗场。政治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真正的豁免权。今天你是总统,明天就可能戴着手铐出庭。

这不是偶然,而是制度里的必然。

尹锡悦的策略失效,标志着韩国政治从人治向法治的深层转型,个人权谋在制度面前已无用武之地。

这一案例将成为东北亚政治发展的重要参照,司法独立的示范效应正在区域内产生深远影响,政治文明进程不可逆转。

制度与个人的博弈还会如何演进?韩国的经验对其他国家有何启示?

来源:心灵古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