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收到一条高温补贴短信,点链接填信息就能领钱?”“说有教育补贴,要先交公证费激活账户?”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这些看似诱人的“福利”,被多地宣传点一一戳破诈骗本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其中近1.61亿银发群体、3.22
“收到一条高温补贴短信,点链接填信息就能领钱?”“说有教育补贴,要先交公证费激活账户?”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这些看似诱人的“福利”,被多地宣传点一一戳破诈骗本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其中近1.61亿银发群体、3.22亿农村网民正加速融入数字生活,而网络诈骗的涉案金额年均增长超20%。守护好每个人的“钱袋子”,正是网安宣传周最实在、最迫切的民生注脚。
网络诈骗早已挣脱“陌生来电”的旧套路,钻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肌理。在社区菜场,不法分子借着“以旧换新”“家电补贴”等民生政策东风,伪造官方文件诱导老年人下载虚假APP,以“激活费”之名榨取养老钱;更令人警惕的是,骗子还学会“蹭热点”——冒用医保局名义发短信谎称“账户冻结”,假借教育局旗号催促“补贴登记”,甚至用“逾期作废”的紧迫感诱骗网民泄露银行卡验证码,精准围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
今年网安宣传周的破题之道,正在于把抽象的防护指南变成“看得见、用得上”的日常提醒。湖北荆门的菜市场里,印有“刷单返利是骗局”“陌生链接莫点击”的“反诈鸡蛋”成了抢手货,市民提着菜篮领鸡蛋时便把安全口诀记在了心里。河南开封的文化广场上,非遗传承人将反诈知识编进快板,“验证码不松手,转账核实再点头”的口诀伴着节拍传开,孩子们跟着念诵的同时也成了家庭反诈宣传员。
企业的参与更让宣传多了几分科技温度。支付宝在APP内上线“老年模式反诈专区”,通过语音播报解读骗局;银行网点则设置“转账预警岗”,对可疑交易主动询问核实。这些不搞“高大上”的宣传,恰恰击中了关键——比起“数据加密”等专业术语,群众更需要“查官方电话、查企业资质、遇转账先核实”的实用法则。
宣传周的价值,远不止于曝光几个骗局、发放一批宣传品。当AI换脸伪造亲友求助视频、数字人直播推销虚假理财产品等新技术骗局不断涌现,持续的科普宣传才是最有效的“免疫疫苗”。让“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落地成社区大妈的善意提醒、校园班会的案例讨论。从这个角度看,宣传周织就的不仅是个人资金的“微观防护网”,更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宏观安全盾”。
一周的集中宣传终会落幕,但“钱袋子”的守护没有终点。唯有推动反诈宣传融入社区网格、校园课堂,让银行网点的预警提醒更及时,让手机APP的安全提示更精准,提升群众反诈意识,这才是网安宣传周跨越时间的深刻意义所在。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