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能源署 2025 年发布的《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显示,全球能源投资已形成 3.3 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 2.2 万亿美元流向清洁技术领域,而中国以占全球能源总投资 30% 以上的份额成为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关键力量。
编辑:欣阅
中国企业正通过前所未有的海外绿色投资填补全球空缺。这种填补作用在全球能源投资结构性转变的背景下愈发凸显。
国际能源署 2025 年发布的《世界能源投资》报告显示,全球能源投资已形成 3.3 万亿美元的规模,其中 2.2 万亿美元流向清洁技术领域,而中国以占全球能源总投资 30% 以上的份额成为这一转型浪潮中的关键力量。
过去十年间,全球能源投资的重心从化石燃料转向清洁低碳领域,中国在全球清洁能源投资中的占比从四分之一增长至三分之一,其推动的技术普及与成本下降正为诸多国家的能源转型扫清障碍。
中国企业的海外绿色投资已形成覆盖多技术领域的完整布局,从光伏、风电等成熟可再生能源,延伸至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赛道。
在光伏领域,中国企业通过在东南亚的产业链布局,结合国内供应链优势,推动全球光伏组件价格自 2022 年以来下降 60%,直接带动 2024 年国际能源署 “清洁能源装备价格指数” 跌至十年最低水平。
风电领域同样呈现类似趋势,风电机组价格同期下降 50%,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风电的经济可行性。
与此同时,中国电动汽车及电池制造商过去五年公布了约 800 亿美元的海外投资规划,在印度尼西亚建设电池材料工厂,在摩洛哥布局电动车电池生产基地,这些项目正逐步完善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区域分布。
投资地域的拓展更体现了对全球绿色投资空缺的精准填补。
东盟作为传统投资目的地,已形成成熟的光伏与电池产业集群,而 2024 年中东和北非地区新增交易占比已超过 20%,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兴热点。
在中亚,上合组织成员国成为绿色投资的重点区域,中国能建海投公司在乌兹别克斯坦打造的 1GW 光伏项目,作为 “一带一路” 背景下中企在中亚投资建设的最大光伏项目,被该国总统列为 “新能源标杆项目”,其配套建设的奥兹和洛奇储能项目,更是该国首批引入外商投资的电网侧储能项目,有效解决了当地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的难题。
而在巴基斯坦,该企业投建的 SK 水电站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首批清单项目,每年可提供 32.12 亿千瓦时清洁电能,满足超过 100 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建设期创造的 6000 余个就业岗位更直接带动了当地民生改善。
这种投资填补作用在能源转型需求迫切但资金短缺的地区尤为显著。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5 年非洲国家能源投资较 2015 年可能下降三分之一,而中国企业的介入正缓解这一缺口。
在摩洛哥,中国企业依托当地磷酸盐资源优势投资的绿氢项目,与欧洲市场形成紧密对接;埃及则通过引入中国太阳能组件生产线,加速推进国内能源结构清洁化。
拉丁美洲的巴西也成为中国风电企业的重要布局地,通过技术转移与本地化生产,帮助当地建立起自主的风电装备制造能力。这些投资并非单一的资金注入,而是结合了技术输出、产业链构建与人才培养的综合支持。
正如国际能源署能源投资部主任 Cecilia Tam 所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兼具投资大国与生产大国双重身份,其政策经验与技术方案正加速其他国家的清洁能源普及。
中国企业的海外绿色投资模式也在不断升级,呈现出多元化资本结构与全产业链布局的特征。民营资本加速涌入能源领域,与国有资本形成互补,推动对外投资更聚焦清洁能源项目。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与波士顿大学的联合研究显示,2022 年以来中国绿色技术产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达 2270 亿至 2500 亿美元,其中 80% 以上的项目是在过去三年宣布的,仅 2024 年新公布项目就达 165 个,创下历史新高。
投资方式涵盖绿地投资、企业联盟、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在匈牙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布局的电池下游项目,更实现了对高端市场的精准切入。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一带一路倡议2.0”。
这种灵活多元的投资模式,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绿色解决方案,从印尼的镍资源开发到海湾国家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形成了因地制宜的投资格局。
全球能源转型仍面临万亿美元级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35 年全球清洁能源年投资额需达 2.5 万亿美元,而中国企业的持续投入正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从电网升级到储能配套,从低碳燃料到能效提升,中国企业的投资已覆盖能源转型的全链条,在满足东道国能源安全需求的同时,也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提供了实践路径。
这种投资带来的不仅是清洁电力的供应增加,更是绿色发展理念的跨区域传播,通过 “我们的项目、他们的生活、共同的未来” 的价值认同构建,让绿色转型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民众。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