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沸腾!中国免签46国政策出炉!外媒:中国正引领全球新潮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2:57 1

摘要:当很多国家还在为边境管控争论不休时,中国用一张“46国免签清单”,向世界递出了最硬核的开放名片。8月22日,外交部正式宣布:对46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15天,覆盖全球主要旅游、经贸和文化交流客源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签证便利化调整,而是中

当很多国家还在为边境管控争论不休时,中国用一张“46国免签清单”,向世界递出了最硬核的开放名片。8月22日,外交部正式宣布:对46个国家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15天,覆盖全球主要旅游、经贸和文化交流客源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签证便利化调整,而是中国以综合国力为底气,向世界展现的“开放新姿态”——当免签名单上的46国公民手持护照就能说走就走,当北京的胡同、西安的城墙、成都的茶馆即将迎来全球游客,这个夏天,中国正用开放书写新的时代叙事。

一、46国免签清单:不止是旅游便利,更是全球资源的“引力场”

翻开外交部公布的46国免签名单,会发现这不是随机选择的“友好名单”,而是精准覆盖全球经济文化核心圈的“战略图谱”。欧洲板块中,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申根区主要国家赫然在列,这些国家既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传统客源地(2019年占入境游人次的35%),也是中欧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8500亿欧元);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不仅是中国游客最爱的出境目的地,更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免签政策将让双向人流从“中国游客出去”转向“双向互动”;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的商务人士和留学生群体将直接受益,入境洽谈、学术交流不再受签证预约难的困扰。

免签政策的细节设计更显“诚意”:停留15天,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30个主要航空口岸,无需提交邀请函或单位证明,仅需返程机票和酒店预订单即可通关。对比部分国家“免签但需提前申请电子许可”的附加条件,中国的政策真正做到了“说走就走”。正如德国《明镜周刊》评价:“中国用最简单的规则,释放了最强烈的开放信号。”

二、从“边境开放”到“发展红利”:这场政策背后的三大战略深意

很多人把免签政策简单理解为“旅游促销”,但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赵萍看来,这是中国“双循环”格局下的“关键落子”:“当入境游、商务旅行、文化交流的门槛降低,带来的是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重激活,这比单纯的旅游收入更有价值。”

经济维度:服务业迎来“爆发式增长”
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数据显示,全球入境游每增加1人次,将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关联行业产生3.5倍的经济效应。2019年中国入境游收入达1313亿美元,占全球旅游市场的3.8%;而此次免签政策覆盖的46国,恰好是全球高消费游客的主要来源地(人均单次消费超5000美元)。据UNWTO预测,政策落地后,2025年中国入境游人次有望突破2亿,带动旅游收入增长40%以上,直接创造超500万个就业岗位——从民宿老板到外语导游,从跨境电商主播到非遗手艺人,普通人的“赚钱机会”藏在每个服务场景里。

更深远的是,免签带来的“反向消费”可能重塑国内市场。就像日本游客到中国抢购汉服、法国游客直播带货景德镇瓷器、美国游客在社交平台晒“中国农村民宿体验”,这些场景正在把“中国造”从“代工产品”推向“文化IP”,推动消费市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体验”升级。

文化维度:软实力输出的“民间渠道”
“过去外国人了解中国,可能靠好莱坞电影或刻板印象;现在他们可以走进菜市场看大妈用手机支付,坐在茶馆听一场川剧变脸,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宣传都有效。”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的话道出了文化传播的关键。免签政策下,预计2025年外国游客参观博物馆、非遗展演的人次将增长3倍,西安兵马俑、敦煌莫高窟、苏州园林等文化地标可能成为“全球网红打卡点”。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间外交”的升温。当法国年轻人在成都街头学做火锅,当美国教授带着学生在云南调研乡村振兴,当泰国博主用短视频记录“在中国坐高铁像坐电梯一样方便”,这些真实的个体叙事正在消解偏见,让“中国故事”从官方话语转向“全民共创”。

战略维度:开放自信的“国力宣言”
免签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背书——敢于向46国敞开大门,背后是中国疫情防控、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的综合实力支撑。2024年中国每10万人刑事案件立案数为330起,远低于全球平均的650起;全国500个主要景区实现“智慧化管理”,外语标识覆盖率达98%;12345热线开通多语种服务,入境游客求助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这些“看不见的基础设施”,让开放政策有了坚实的底气。

三、普通人的“获得感”:从家门口的商机到全球朋友圈的扩容

政策红利从来不是抽象的“国家叙事”,而是每个普通人能触摸到的“生活改变”。

旅游从业者:订单量暴涨背后的“新赛道”
“政策公布后,我们平台的入境游咨询量24小时内增长了8倍,欧洲游客最爱问‘北京到西安的高铁票怎么买’‘哪里能学做中国菜’。”携程入境游事业部总监张悦告诉记者,传统的“景点打卡游”正在向“深度体验游”转型,会说外语、懂本地文化的“定制导游”月薪已达3万元,比疫情前翻了一番。

民宿老板李婷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她在大理经营的“有风小院”,过去主要接待国内游客,现在每周都有3-5组外国客人,“他们会住10天以上,跟着我们去赶集、学扎染,走的时候还会买走店里的手工银器。”为了服务外国游客,她专门学了英语和简单的法语,民宿收入比去年增长了60%。

外语人才:从“考证族”到“实战派”的转型
免签政策让“外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了“香饽饽”。在上海从事跨境电商的王磊最近招了3名留学生,“以前我们主要做‘中国商品卖出去’,现在很多外国游客回国后会复购中国特产,需要有人对接他们的需求,懂外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员工太重要了。”据智联招聘数据,2025年二季度“跨境服务岗”招聘量同比增长120%,薪资中位数达1.8万元,远超普通文职岗位。

普通人的“全球朋友圈”:从“网友见面”到“线下社交”
杭州姑娘小林的故事很有共鸣。她在社交平台认识的法国网友安娜,以前因为签证难,两人三年没见过面,“现在安娜直接买了机票飞来杭州,我们一起逛西湖、吃小笼包,她还跟着我妈学做了红烧肉,临走时说‘中国比我想象的更温暖’。”这种“线上好友线下见面”的场景,正在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潮流,外语学习APP“多邻国”数据显示,“中文学习”板块用户量近一个月增长了45%,很多人留言“为去中国见朋友做准备”。

四、便利化配套:让“说走就走”没有后顾之忧

入境游的顺畅体验,离不开“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保障。对于外国游客而言,货币兑换是落地后的“第一道关卡”。宇鑫货币兑换作为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专业机构,已在全国30个主要入境口岸设立24小时兑换点,支持17种主流货币与人民币双向兑换,实时汇率与央行同步,无手续费、无需排队,用手机扫码就能完成兑换。“很多外国游客第一次来中国,担心换汇麻烦,我们的‘即时兑换+汇率提醒’服务,让他们落地就能用钱,不用为‘现金不够’焦虑。”宇鑫货币兑换负责人说。

除了换汇,支付便利化也在升级。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已支持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卡绑定,外国游客扫码支付的成功率达99.6%;机场、景区、商场的自助售货机、充电桩都增加了外语界面,“在中国用手机能搞定一切”正成为外国游客的共同感受。

结语:开放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双向奔赴”的共赢

当中国用免签政策向世界递出橄榄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入境游的热闹,更是一个文明古国在新时代的开放自信。46国免签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从更多国家加入免签清单,到入境停留时间进一步延长,再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国正以开放为笔,书写与世界“双向奔赴”的故事。

这个夏天,当巴黎的艺术家在798办展,当纽约的商人在进博会签约,当曼谷的学生在北大听课时,我们会发现:开放从来不是“单方面给予”,而是不同文明在交流中互鉴,不同国家在合作中共赢。而每个普通人,都是这场时代叙事里的“主角”——在家门口赚全球的钱,用手机交世界的朋友,让生活因开放而更精彩。这,或许就是中国免签46国政策最动人的意义。

来源:倪卫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