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批量点赞到恶意举报,从虚假评论到直播间数据造假,这些身穿隐身马甲的“网络水军”,通过恶意举报、刷虚假流量等手段,侵蚀行业生态、侵害商家利益、冲击平台秩序。
从批量点赞到恶意举报,从虚假评论到直播间数据造假,这些身穿隐身马甲的“网络水军”,通过恶意举报、刷虚假流量等手段,侵蚀行业生态、侵害商家利益、冲击平台秩序。
今天,我们就从真实案例出发,一步步揭开其黑色产业链的面纱。
恶意举报:合规直播间一夜“归零”
山东烟台的梁女士,从短视频营销转型直播带货国产化妆品,经过半年摸索,直播流量渐有起色,巅峰时一天播5场、日销数万元,还积累了稳定粉丝。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永久封停”击碎了她的经营梦——直播间小黄车商品分享功能被关停,意味着卖货核心功能丧失,账号彻底作废。梁女士投入的5万多元设备、7万多元办公场地,以及每月4000元的员工工资打了水漂,重新起号更是难如登天。
事后她才得知,同品牌多名主播也遭类似恶意举报,而这一切的幕后黑手,正是竞争对手雇佣的“网络水军”。
异常流量露马脚:莱阳警方破获42人水军案
恶意举报只是水军危害的冰山一角。2024年11月,烟台莱阳个体经营者董女士,为带动线下销售花100多元买了直播间人气、粉丝互动等水军服务,却发现“百八十人在线、十几人互动”全是假象——互动话术生硬,且短时间内大量账号涌入,下播后又集体消失。
这种异常流量引起平台警惕,线索被同步至莱阳警方。警方调查发现,正常直播间观众增长是渐进过程,而该直播间10-20秒内就涌入大量“僵尸账号”,只挂着不互动。顺着这条线索,警方锁定了一个覆盖流量供给、营销推广、刷量控评的全链条水军团伙。
今年2月,在掌握大量线索和证据后,烟台莱阳警方抽调110名精干警力展开抓捕行动,共抓获涉案人员42名,打掉水军团伙10个,缴获作案手机1000余部,关停虚假流量贩卖网站200余个。梁女士的遭遇也终于找到幕后真凶。
水军明码标价:定制化服务覆盖全需求
在警方侦破的案件中,水军业务已形成成熟的“电商化”模式——不法者搭建类似购物平台的网站,将服务明码标价、分类售卖:
• 粉丝分“有效粉”(0.25元/个)和“普通粉”(0.23元/个),普通粉因后期可能掉粉而更便宜;
• 点赞、评论、转发可单独买,也能组合成套餐;
• 恶意举报、直播间定制化互动等“特殊服务”也能下单,比如指定平台举报,或让水军按固定话术在直播间互动。
价格还分“梯度”:黑客软件、群控等技术手段,能实现数万甚至无上限的虚假流量,价格较低;“宝妈团”等真人操作的服务,比如真人举报(约2.8元/次)、定制化评论,价格则是群控的5-10倍,但更难被识别。
水军背后:一条分工明确的黑灰产业链
看似简单的水军操作,背后是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主要分为三层:
• 上游:流量供给方:以软件开发者、社区经营者为主。开发者编写自动化脚本、群控软件,模拟真实用户行为绕过平台监管;社区经营者则搭建网站,汇集各类流量资源,成为水军业务的“货源地”。
• 中游:业务推广者:即销售代理,他们在行业内广撒网寻找客户,收集需求后到水军网站下单,充当“中间商”连接供需。
• 下游:业务操作者:一方面是“宝妈团”等兼职群体,在“团长”带领下,通过微信群接收点赞、评论、举报任务,按话术操作赚佣金,有时甚至熬夜到凌晨接单;另一方面是技术操作者,用群控、黑客软件实现大规模虚假流量,弥补“宝妈团”在数量上的不足。
重拳打击网络水军
这些角色分工协作,让虚假流量以“商品”形式流通,最终误导消费者、破坏市场公平。针对制造虚假流量的网络水军日趋规模化,危害扩大化,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将持续重拳打击,与平台、监管部门以及商家,多方协同发力、共同肃清。
来源:长治网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