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欢迎新老朋友到我们江庄村桃园采摘,品质没得挑!”9月20日,息县张陶乡江庄村村支书彭卫面对手机镜头,用浓浓的乡音为村里的桃子代言。质朴风趣的推介迅速点燃了网友的热情,直播间里“想尝尝”的留言刷屏不断。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尹小剑 李振阳 通讯员 余江 胡译丹
“欢迎新老朋友到我们江庄村桃园采摘,品质没得挑!”9月20日,息县张陶乡江庄村村支书彭卫面对手机镜头,用浓浓的乡音为村里的桃子代言。质朴风趣的推介迅速点燃了网友的热情,直播间里“想尝尝”的留言刷屏不断。
今年52岁的彭卫是土生土长的江庄村人,2021年,性格爽朗、热心为民的他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4年来,他不仅成为乡亲们交口称赞的“办实事的彭支书”,更凭借900多条鲜活生动的短视频,成功变身“网红支书”。
一部智能手机,一方小小屏幕,记录着乡村振兴的点点滴滴。从田间管理到产品推介,从政策解读到矛盾调解,彭卫把“为群众办实事”的承诺,既写在江庄的田野上,也融进每一个精彩视频里。
视频巧妙化干戈
彭卫的短视频里,藏着江庄村的“治理密码”。此前,村民余学芳与邻居因相邻地界归属问题争执不下,积怨颇深。
得知这一情况后,彭卫没有采取传统说教,而是主动编写剧本,将这一典型案例改编成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邻里和为贵”短视频情景剧。视频发布后,他率先动员两家在外务工的子女观看,让他们成为“明白人”。最终,通过法与情的调和,成功让两家握手言和。
“要是没有你,俺们就闹红了眼,邻居变仇敌了。”余学芳感激地说。就这样,彭卫用方言短视频搭起法治桥梁,把调解桌变成了普法台,潜移默化中,村民的观念变了,纠纷少了,互助成了常态。
政策宣讲“接地气”
除了解难题,彭卫还将直播间打造成政策宣讲的“云课堂”。无论是在村委会会议室、自家客厅,还是田间地头,他随处播、随时讲,真正把服务送到村民身边。
没有专业相机,没有补光灯,仅凭一部手机,他却能一人“掌控”全场。他用乡亲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严谨的“文件话”变成亲切的“家常嗑”,让政策宣讲不再枯燥。
如今,他的直播内容已从政策解读拓展到农技推广、村务公开。朴实的乡音、生动的例子,让政策解读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有问有答、有疑必解的双向交流。彭卫说:“评论区就像24小时不打烊的村务窗口,既能传递政策,也能听见最真实的民意。”
“红人效应”聚资源
“网红支书”的身份带来了显著的“红人效应”。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短视频知道了江庄村,村里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一些爱心人士还在节日期间到村慰问捐赠。
对于在外游子,彭卫的直播间成了他们了解家乡的窗口。彭卫热情宣传村里和息县的资源优势、发展成效,成功吸引了许多在外人士关注家乡、投资家乡。如今的江庄村,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路灯照亮村道,农产品不愁销路,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从过去的软弱涣散村蜕变成连续两年的“四星”支部村。
夜幕降临,村委会的灯光再次亮起,彭卫对着镜头露出熟悉的笑容:“家人们晚上好,今天继续唠唠村里的新鲜事……”这方小小的屏幕,不仅盛满了他对家乡的炽热情怀,更照亮了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创新之路。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