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是河北省道“衡井线(S392)”的开山鼻祖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2:22 1

摘要:《史记·夏本纪》:“道九山……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大禹在治水“通九川”的同时,也开通了九条山路,其中就包括穿越太行山至常山郡的这条道路,而且向东经过碣石山,一直到达沧海边。这条道路,在古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史记·夏本纪》:“道九山……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大禹在治水“通九川”的同时,也开通了九条山路,其中就包括穿越太行山至常山郡的这条道路,而且向东经过碣石山,一直到达沧海边。这条道路,在古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春秋时期,晋国军队由太行发兵,东出井陉口,先后消灭了晋国东北的鲜虞(今正定新城铺)、肥累(今藁城区南)和鼓国三个方国。

《藁城县志》对“晋灭肥”这一历史事件有明确记载:

石阁老兄弟皆有诗篇提及这段故国往事。“当年人去仅荒城,故老犹传肥子名”(石玠《肥累春耕》);“肥子西去人未还,遗踪空寄旧山川”(石珤《肥累城》)。石玠、石珤兄弟,明朝藁城人,兄石玠以户部尚书终,石珤以吏部尚书入阁,人称石阁老,后致仕还乡。兄弟二人皆有吟咏家乡诗篇传世,对“晋军灭肥,擒获肥子(国王)“绵皋”凯旋而归”史实的记述。晋军回还西去之路,非过井陉口莫属。这就是大禹开辟修筑的“太行”至“常山”的通道。

到战国时期,张仪苏秦合纵连横,这条道又成了太行山中部连通齐秦最便捷的要道。在秦始皇“灭六国”战争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就是东邻赵国。

公元前233年,李牧在肥之战中大败秦将桓齮,杀秦军三万余人。“肥之战”的“肥”即“肥累国”的简称,故址位于在藁城区的南半部分。晋国灭亡肥国一百多年后,中山武王建立中山国,从平山向东过井陉获得赵国大片土地,修建了很多城邑,如东垣(今石家庄东古城)、宜安(今藁城区宜安村)等。宜安就位于肥累城故址(今城子村)西南二十里。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国力大增,灭掉了中山国,收复了包括宜安在内的城邑和领土。宜安因临近大禹开辟井陉向东的这条道路而成为平原上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准确的说“肥之战”就是对赵国宜安的一场争夺保卫战。据《史记·李牧传》记载:“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於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修驰道“东垣线”自然就是在大禹开辟的“太行、常山”山道的基础上重新改造修整而成。所以“沙丘之变”后,秦始皇的灵柩也是沿这条驰道过井陉至九原的。

那为什么后来都称驿道,不再叫驰道了。秦朝灭亡后,从汉代到唐朝西安一直是首都,自宋以后,首都东迁,这些以西安为起点的驰道更多的就变成了“驿道”,并在后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来源:精品文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