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安大腔戏“邂逅”泉州提线木偶戏,两大古老艺术瑰宝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近日,一场非遗生态深度研学活动,如同一条文化纽带,促成了两大艺术瑰宝的“双非遗对话”。二者以技艺为媒,于一腔一调、牵丝弄影中,共同探秘千年遗韵,溯源闽地文脉,开启了
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安大腔戏“邂逅”泉州提线木偶戏,两大古老艺术瑰宝会碰撞出怎样的艺术火花?近日,一场非遗生态深度研学活动,如同一条文化纽带,促成了两大艺术瑰宝的“双非遗对话”。二者以技艺为媒,于一腔一调、牵丝弄影中,共同探秘千年遗韵,溯源闽地文脉,开启了一场寻根海丝、传承匠心的文化交融之旅。
永安大腔戏赴泉州开展非遗生态深度研学活动
“通过与泉州非遗文化的交流互动,研学学员们在看非遗、做非遗、传非遗中,深度领略了泉州提线木偶戏和泉州南音的千年古韵,并借力传承与发展永安大腔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山海间,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经济发展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钟美芳说。
近年来,永安大腔戏在当地文旅融合的大力推动下,不仅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找到了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还巧借文农旅融合东风,激活非遗文化沉睡基因,持续拓展“非遗+”模式,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以轻盈翩跹之姿,步入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广阔舞台。
老戏新编,以古译今“圈新粉”
永安大腔戏历史悠久,形成于明代中期,是弋阳腔的一个流派。其特点是大锣大鼓唱大戏,大嗓子唱高腔,字多腔少,粗犷高亢,朴素平直。演员发声以大嗓为主,大小嗓结合,演出中后台不断帮腔,保留着弋阳腔“一人启齿,众人帮腔”特点,被称为弋阳腔“活化石”。传统剧目有100多个,经典剧目有《白兔记》《双鞭记》《金印记》等,这些剧目承载着数百年历史记忆,展现了永安大腔戏独特的艺术魅力。
永安大腔戏濒危剧种传承计划
然而,永安大腔戏曾一度面临着传承断裂的危机。它的节奏缓慢,唱腔古老,需要观众耐心去品鉴,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似乎格格不入。
传统艺术如何在新时代绽放异彩?“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只有守住根脉,与时俱进,才能为古老剧种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钟美芳表示。
近年来,永安青水熊邢大腔戏剧团以传统戏腔为核,匠心打造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曲力作。如,以“闽王”王审知在青水的传奇故事创排的《开闽摇篮》,再现了历史风云;现象级IP焕新登场的《魔童降世之哪吒闹海》,则以戏曲之韵演绎了神话新章,引发广泛关注;紧扣时代脉搏的反诈戏曲短剧,让大腔戏从高台之上回归市井生活;剧团为国庆演出新编的剧目《针尖上的凤凰》已进入最后的排演冲刺阶段。这些新剧目不仅在编剧、导演、演员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更是各个环节“全员就位”的努力成果。
努力的,不仅仅是时刻在岗的“后浪”,还有退居幕后的“前浪”。在青水大腔戏剧院,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邢承榜、熊德钦等老艺人组建的“传习组”最近十分忙碌,他们正带着青年演员一字一句打磨明代官话音韵,成为了排练场上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除了剧团的努力,当地独立音乐人也纷纷将大腔戏的唱腔采样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暑期推出的“古韵薪传·戏脉相承”研学汇报演出舞台上,一首《薪火传声》的传唱,让永安大腔戏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可感、可亲、可共鸣的时代清音。“没想到传统戏曲可以这么‘潮’!唱词听不懂也有动态字幕辅助,这样的戏,我们年轻人爱听爱看!”来研学的大学生小钟兴奋地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传统戏曲的观演主力,永安大腔戏以崭新的叙事方式重回当代人的精神视野。
声入万家,经典戏曲“响云端”
近年来,永安大腔戏借助科技赋能,在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平台频频“刷脸”。2025年第八届“三月三”畲族文化周期间,7000多架无人机以天为幕,万千变幻,勾勒出永安大腔戏的经典身段,将百年非遗的筋骨精魂绘入了漫天星辰。游客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一精彩时刻,对大腔戏的热情在社交媒体上再次爆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村播”热潮。
从去年开始,老艺人邢承榜在社交媒体上设立了个人账号,实时更新非遗动态,使“小屏幕”成为了活态传承的“新戏台”。目前,邢承榜已顺利完成经典曲目《白兔记》的抢救性录音工作,在长达七小时的录制过程中,这位老艺术家始终精神矍铄,乐在其中:“要好好‘营业’,粉丝们还在等着我更新哩!”
这种“云端”传承方式,让戏曲舞台有了更广阔的拓展空间。“90后”旅游博主“栗子”最初在抖音上刷到了邢承榜的一段混剪视频:画面在一段激荡的电子音乐后骤然静止,接着切入老艺人演唱大腔戏的特写,沧桑声线与视觉冲击让他瞬间“入坑”。他开始查资料、看纪录片,甚至利用暑假来到永安寻访老艺人,并将学习过程拍成Vlog分享到网上,还获得了数十万的浏览量。
非遗活化,全域旅游“欣向荣”
在青水畲寨景区,“非遗+旅游”体验是当地的一大亮点。在这里,游客们可边品茶边听戏,也可在畲家小铺品尝乌米饭、艾粿糍粑等非遗小吃,暮色四合时,还可以围着篝火,与畲姑们欢歌热舞。
永安大腔戏公益性演出
如今,游客不再满足于“看”,更渴望“做”与“悟”。青水畲寨里一座座古朴的建筑,纷纷化身为大腔戏传习所、非遗工坊、畲韵主题民宿,汇聚起大腔戏、剪纸、刺绣等一众非遗瑰宝。
“我们将推出‘田园产业+非遗文化+乡村旅游’模式,打造非遗文化集群,串联青水生态原景、沧海红色畲寨、龙吴闽王故里等重要地标,融入剪纸、刺绣、畲乡糕点等本土化、多元化非遗体验,规划出一批高品质的文旅线路。”青水畲族乡党委书记钟家富表示。
近年来,青水畲族乡持续创新“非遗+节庆”模式,以节庆搭台,文旅双向赋能,因地制宜开展“三月三”畲族文化周、“籽籽同心 共绘青水”郑成功先祖地文化交流、农民丰收节、民俗迎春等品牌活动,通过非遗展演、技艺传承、辅导讲座等方式,引导各族群众在共庆共享传统节日盛会中交流互动,成功地将青水畲族乡打造成了“网红打卡地”,极大提升了知名度和客流量。
在不久前举办的“畲客同心·非遗同行”活动期间,青水畲族乡以“双腔遗韵·偶影传灯”作为舞台主题,累计接待游客约8万人次,周边住宿、餐饮消费火爆,创下了爆款“假日经济”新高;畲乡钥匙扣、摆件、团扇等国潮礼品成为了“网红伴手礼”,推动非遗文创真正走进了人们的日常,带动村集体增收突破20万元。
永安大腔戏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持续走红,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慕名而来,古老的村庄开始焕发生机。暑期“非遗+研学”游,备受文旅市场青睐;融合戏曲元素的主题民宿,持续“爆满”,深受各地游客青睐。村民熊老伯感慨道:“没想到老祖宗传下来的戏,能让我们村变得这么热闹!”
如今,永安大腔戏正以全新的面貌,穿越历史烟云,传递着“古韵新生”的民族薪火。粗犷唱腔穿透闽中群山,田间号子碰撞高腔锣钹,孩童举着话本比划大腔神韵,姑娘鬓边斜插金钗身着戏服取景留念……这颗扎根于畲族乡的“戏曲活化石”,正以“非遗+”方式,出圈又出彩,成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重要文化力量。(黄中泉 戴安琪)
来源:聚焦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