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回望来时路,这磅礴巨变背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式发展的奇迹。回望来时路,这磅礴巨变背后,是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新疆2600多万各族人民的同心奋斗,也离不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无数援疆人前赴后继的接力长跑。
从汾水之畔到天山北麓,跨越三千多公里山海,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法院二级法官刘洁用一年时间,在天山脚下书写了一段关于奉献与成长的感人故事。“临行前我以为是去‘付出’,归来时才明白,这片热土给我的滋养远比我能给予的更多——与其说我援疆,不如说疆‘援’我。”谈到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垦区人民法院挂职工作的一点一滴,刘洁的眼中满是动容。
刘洁 | 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法院援疆法官
来疆为什么?
“为赴一场信仰之约”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巨海,不能限也。”这是刘洁初到五家渠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话。2024 年夏天,作为对口援疆战略中的一员,她告别年迈的父母,带着丈夫和两岁的孩子,怀着一腔热血远赴边疆,开启了她的援疆之旅。
出发前的欢送会上,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翟思东受院长委托,代表院党组握着她的手郑重地说道:“对口援疆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人民法院义不容辞。你作为援疆干部,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是全院的骄傲。到了新疆,首先要守好政治初心,其次要践行司法为民,像戈壁滩上的胡杨一样迅速融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每一次案件审理、每一项工作任务中,谦虚谨慎、苦学实干,在实践中经受锻炼、磨练意志、增长才干。有任何困难,尽管开口,咱们院始终是你最坚强的后盾。”院党组的殷殷嘱托和同事们的祝福期许,把精神内核打入了她的援疆行囊。
初到五家渠,刘洁最先面临的不是工作的挑战,而是生活上的不适应。“两小时的时差总让我‘慢半拍’——过去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了,这里的天还没亮;到了中午12点,肚子就习惯性地有点饿,但这里下午两三点才开饭。”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五家渠的冬天,“10月刚过,就开始陆陆续续有雪了,下个不停,一层盖一层,厚厚的积雪能没过脚踝。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扫雪,风呼呼地刮着,在外面待一会,睫毛上都给你结霜。一冬天雪都化不完,到春天才能完全消融。”
但这些很快就被同事们对她的热情关照和集体中火热的工作氛围化解。“刚到那天,刘院长就像家人一样拉着我的手嘘寒问暖,给我们援疆法官安排了专门的住房。同事们带着我到处转,给我介绍工作和当地的风土人情,让我以最快速度熟悉了环境,一点都没有‘身在异乡’的疏离和陌生感。”回忆起初到五家渠垦区法院的日子,刘洁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开晨会,自己就被“震”到了。兵团法院干警们齐声喊出“我的岗位我负责,我的工作请放心”,那股为了一个目的拧成一股绳的劲,让她瞬间明白“扎根边疆、无私奉献”早已刻在了每个人心里,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都很高。
流动法庭
在后来的日子里,刘洁又一次次跟着同事去农牧团场,看到法官们把法庭搬进帐篷、设到田间,用双语耐心调解群众纠纷,更加明白自己来疆,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是赴一场关于法治信仰的约定。“我想看看,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法治如何生长;也想试试,自己能为这份生长做些什么。”
在疆干什么?
“要做群众的解忧人”
“在平城区法院,我一直从事刑事审判工作。到了五家渠垦区法院,院里安排我审理民事案件,把我锻炼成了一个‘多面手’。”刘洁笑着说,“新疆这里土地资源丰富,流转频繁,涉农纠纷就比较多。比如,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棉花、白菜等特色农产品和化肥、饲料等买卖合同纠纷,这些我过去都没有接触过。”面对工作需要,她主动接过民事案件审理的担子,从刑事审判到民事审判,完成了一次跨界成长。
做群众的解忧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最让她难忘的是,一起车辆租赁合同纠纷案的审理。原告杨某某被拖欠3万元租赁费长达八年之久,刚做完开胸手术的他,在五家渠无固定居所,维权时连站久了都喘;被告则因工程款未完全结清,不愿支付。一方是身患重病、生活困难的个人,另一方是陷入困境、步履维艰的企业,一时双方调解陷入僵局。“看到原告病历上‘开胸手术’的诊断记录,我心里猛地一揪——要是我的家人遇到这种事情时,该怎么办?”刘洁深知决不能一判了之,要“定分”,更要“止争”。
刘洁不厌其烦,一次次拨通被告的电话,耐心地讲明利害关系,摸清真实想法。“我没有先谈法律规定,而是跟被告提到了杨某某当下的处境:‘他现在连看病都要凑钱,这3万元对他来说是救命钱;你这边工程款难收,我也理解,但咱们能不能一起想个办法,哪怕先还一部分,剩余款项分期支付,帮他渡过眼下这个难关?’”为了做通被告的思想工作,刘洁先后6次与被告本人及辩护人沟通联系,从法律后果讲到人情事理,力求“法结”“心结”一起解。当被告意外得知她是一名援疆法官后,深受感动,主动一次性支付了欠款及利息。事后,杨某某专程送来了绣着“高效调解,为民解忧,尽心尽责,温暖人心”的一面锦旗。这件事让她更加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以心换心,才能赢得真心。
在五家渠垦区法院挂职期间,刘洁共审结案件98件,其中,民事案件93件,结案率100%、调撤率71%——这组数据的背后,是无数个“把小案办好办实”的日夜。工作之余,她总跟同事这样说:“许多案件标的虽然很小,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只要闹到打官司,那都是一件天大的事。‘如我在诉’不是一句口号,当法官就必须‘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不厌其烦、精益求精地把工作做细做扎实,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离疆留什么?
“要留下‘破土发芽’的法治种子”
在有限的援疆时间里,如何留下更多真东西?从进疆的第一天起,刘洁就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短暂的一年时间,她不仅带来了山西法院的审判经验,更用实际行动在五家渠垦区法院播下了“破土发芽”的法治种子。
作为五家渠垦区法院的挂职副院长,她牵头负责的党建专题片制作和党建展厅布展两项工作,成了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融合的新品牌。展厅里,有兵团法官们扎根边疆的老照片,有援疆干部与当地干警的并肩战斗的场景,还有司法为民的典型案例和感人故事。它不仅成为了五家渠垦区法院干警的“精神加油站”,还被选为师市党工委推广的“党建与审判融合”样板。
“党建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我们坚持‘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立足新疆地域特色和兵团垦区实际,聚焦发挥‘政治功能、组织功能、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发展力,走出了党建工作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的新路子,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把责任担起来、把素质强起来、把作风优起来、把质效提起来,真正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实化为全院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刘洁这样说。
在业务上,她推动的“文书评查机制”成了提升审判质效的“利器”——每一份裁判文书,她都从事实认定、法律适用、逻辑结构到语言表达逐一把关,提出的修改意见精准又具体。针对大家拿不准的细节,她总叫大家一起来讨论,共同在思维碰撞中不断学习新的审判理念和问题解决途径方式。年轻法官们都说:“每次文书评查,我们既期待又忐忑,像接受老师的小考。但这样多来几次,我们都知道该怎么写了,刘院长每次都把‘为什么这么改’讲的非常透彻。现在写文书,我都自觉地按照她教给我们的标准来写。”
除此之外,她还主动跟同事们分享自己的办案经验,当起了“老师”。一年时间里,刘洁在院里举办的“审判法官大讲堂”上专题授课 2 次,分享典型案例 2 次,一对一指导年轻法官梳理疑难案件审判思路;牵头组织 3 次庭审观摩,用规范的庭审流程为大家做示范;积极参与每周专业法官会议和两级法院 “集智堂” 讨论,把山西法院的办案经验融入兵团司法实践。过去一些在五家渠垦区法院司空见惯的案件,大家没有深入思考案件产生的背后原因。但心细的刘洁作为援疆法官,总能找出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源,从源头上实质化解矛盾纠纷。她留下的“传帮带”笔记,详细记录了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难案件审理思路,成了五家渠法院的“办案参考书”。
“我走了,但这些理念、标准、经验会留下来,跟着五家渠垦区法院的干警们继续成长。”刘洁说,这比任何荣誉都珍贵——2024 年她获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优秀公务员”嘉奖,但最让她欣慰的,是看到年轻法官独立办好一件复杂案件时,眼里闪烁的光。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回到山西,我带的是新疆这片热土给予我沉甸甸的‘精神馈赠’。”兵团精神、胡杨精神,已经深深地刻进刘洁的骨子里。
在五家渠垦区法院,她见识了兵团法院勇争一流的理念追求:每周“集智堂”就像“法治大集”,干警们带着问题来、揣着答案走;每月“红黑榜”张贴出办案进度,你追我赶不服输;“春季攻势、夏季会战、秋季攻坚、冬季决胜”的“四大战役”,让审执质效节节攀升。“向着同一目标,拧成一股绳,主动担当、全力以赴,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兵团精神,告诉我面对任何困难都要迎难而上,不打半点折扣地去完成。我们背负的是人民群众的期待,只争朝夕、精益求精地办好每个案子,干好每件工作。”
更让刘洁为之动容的是可爱的“兵团人”。“兵团是一个大家庭,这里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一代代屯垦戍边、接续奋斗把新疆建设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繁荣。”书记员小田的爷爷从山东来疆屯垦,父母也在连队干了一辈子,她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进入五家渠垦区法院工作。“我跟她开玩笑‘你有没有想过回山东老家’,她说‘爷爷那代人开荒,爸爸那代人种树,我们家好不容易出了我这个知识分子,我要在法院服务人民群众’。”这种“扎下根来”的坚守,让刘洁更懂得身为新时代人民法官,必须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韧劲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之后的工作中,一遇到复杂疑难案件,刘洁就会想起小田祖孙三代的坚守;碰到当事人不理解,她眼前就浮现出兵团法官在帐篷里耐心调解的感人画面……
一年的援疆时光转瞬即逝,但对于刘洁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回到平城区法院后,她把在五家渠垦区法院学到的“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兵团精神贯彻到了审判实践上,回归刑事审判岗位的两个多月来,她就审结了刑事案件26件,无一案上诉;五家渠垦区法院少年法庭曾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成绩突出集体”,她把那里的好经验、好做法都带回来,发出第一封犯罪记录封存通知书,确保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落实落地;她还把“集智堂”的经验分享给同事,帮助大家开拓思路,破解了新型案件的审判难题,团队整体办案能力明显提升;作为平城区法院首批援疆法官,她回归岗位后依然密切关注着五家渠垦区法院的建设,常态化与受援法院的法官干警交流沟通,与接力出发的援疆法官一道,继续发挥好桥梁与纽带作用。
新疆 70 周年的变迁背后,是无数援疆人与当地群众的双向奔赴;而刘洁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一段。离开山西,离开大同,离开平城,她把新疆当第二故乡,把新疆同胞当亲人,忠诚履职、赤诚奉献,高标准完成援疆工作任务,不负山海之约;回到山西,回到大同,回到平城,她不忘兵团精神,铭记胡杨精神,开拓创新,担当作为,践行司法为民初心,继续交出精彩成长答卷!
“与其说我援疆,不如说疆‘援’我。未来,我会把在疆的所学所获融入日常审判,把跨地域司法经验转化为工作创新,勇担司法使命的生动实践,争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人民法官。”刘洁的目光坚定,就像天山脚下的胡杨,扎根土地,向阳生长。
来源:大同政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