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的一条条评论把有些孩子是来报恩的有些是来报仇的具象化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20:09 1

摘要:扒着猫眼一看,她跪在客厅地板上,手里端着碗粥,14岁的儿子小宇背对着她,校服外套扔在沙发上,书包被撕开个口子,课本散落一地。

上周三凌晨三点半,我被隔壁张姐的哭声惊醒。

扒着猫眼一看,她跪在客厅地板上,手里端着碗粥,14岁的儿子小宇背对着她,校服外套扔在沙发上,书包被撕开个口子,课本散落一地。

“妈求你了,吃口饭吧,明天还要上学呢……”张姐的声音带着颤,小宇猛地转身,把粥碗扫到地上,瓷片溅到我家门口:“说了不买iPhone 15 Pro就不吃饭!饿死我你就开心了?”

我缩回头,心脏突突跳。

这场景怎么那么眼熟?

小区妈妈群里天天有人吐槽:12岁女儿为了买追星周边,把妈妈的金镯子偷偷拿去当铺;15岁儿子为了买游戏机,用美工刀划自己胳膊威胁父母。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都是来讨债的”,也有人晒出女儿给加班的妈妈留热汤、儿子用零花钱给爸爸买降压药的视频,配文“我家娃是报恩天使”。

这届父母到底招谁惹谁了?

养个孩子咋跟开盲盒似的,拆开要么暖到心窝,要么气到心梗?

那些被骂“魔童”的孩子,到底在闹啥?

上周刷到条热搜,成都13岁男孩小辉因为妈妈没买最新款球鞋,揣着50块钱离家出走。

爸妈找了三天三夜,最后在郊区网吧找到他时,他正一边吃泡面一边打游戏,看见爸妈就吼:“你们烦不烦?我凭啥要听你们的?”警察叔叔后来偷偷跟我说,小辉爸妈开小吃店,每天忙到凌晨,孩子从小学三年级就自己热剩饭吃,零花钱全靠考试得第一攒的。

这次没买球鞋,是因为妈妈刚做完手术,店里欠着债。

你说这孩子是坏吗?

我倒觉得他像个没长大的刺猬,把“想要”和“被爱”搅成了一团乱麻。

前几天碰到做心理咨询的李医生,她手里拿着个笔记本,上面记着个更离谱的事:12岁的朵朵因为妈妈没给她买带钻的书包,在商场当众打滚,指着妈妈鼻子骂“你就是个穷鬼,不配当我妈”。

李医生叹了口气:“这孩子从幼儿园起,奶奶就追着喂饭到10岁,玩具坏了立马买新的,她哪知道‘不行’俩字咋写?现在连‘饿肚子’‘哭鼻子’都成了要挟父母的武器。”

小区王阿姨总说:“我们那时候哪敢这样?我妈一个眼神我就不敢吭声了。”可现在呢?

孩子从出生就被捧在手心里,奶粉要进口的,衣服要名牌的,连走路都怕摔着,恨不得装个防撞垫。

结果呢?

养出一群“小皇帝”,觉得父母的付出都是应该的,稍不如意就撒泼打滚。

叛逆五年的“问题少年”,咋突然考上牛津了?

我发小老周的儿子阿哲,曾是我们朋友圈的“反面教材”。

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三,这孩子就没让老周省心过:把课本撕了折纸飞机,上课跟老师顶嘴“读书有啥用,网红都赚大钱”,最离谱的是初二那年,偷偷用压岁钱买了个二手手机,半夜躲被窝玩游戏,成绩掉到班级倒数第五。

老周气到高血压犯了,住院那几天,阿哲连医院都没去,说“他生病关我啥事”。

谁也没想到,高三那年阿哲像换了个人。

有天老周摆摊卖早点,凌晨四点蹲在路边啃冷包子,一抬头看见阿哲站在路灯下,眼睛红红的。

后来阿哲跟我说,那天他本来想逃课去网吧,路过早点摊看见爸爸头发白了一半,手上全是裂口,突然想起小时候爸爸把他架在脖子上逛庙会,说“我儿子以后要考大学,住大房子”。

从那天起,阿哲把手机锁进抽屉,每天学到凌晨一点,最后考上了牛津大学数学系。

老周现在一提这事就抹眼泪:“那五年我天天骂他‘讨债鬼’,现在才知道,他就是只慢熟的果子,得等够了时辰才能甜。”

前阵子看清华招生办的采访,2023级状元小林也说,自己初二时沉迷《王者荣耀》,偷偷拿爷爷的养老钱充了两千块买皮肤。

有次半夜打游戏被妈妈撞见,妈妈没骂他,就坐在床边哭:“你爷爷生病住院,每天吃药要花三百块,妈妈工资才四千……”小林说那天他把手机砸了,跪在爷爷病床前发誓:“以后再也不让你们操心了。”

你看,所谓的“叛逆”,可能就是孩子在跌跌撞撞找自己。

他们像棵歪脖子树,小时候看着东倒西歪,说不定哪天就突然长直了,还能结出甜果子。

当孩子“炸毛”时,家长该咋接招?

我表姐家闺女甜甜,初二那年跟个“小太妹”混在一起,染粉色头发,穿破洞裤,成绩从年级前十掉到百名外。

表姐急得天天失眠,后来她做了个决定:不再盯着甜甜写作业,自己报了个广场舞班。

每天晚上七点,她准时去小区广场跳舞,认识了一群“叛逆娃”的妈妈。

有个妈妈跟她说:“孩子又不是机器人,哪能按说明书长?咱先顾好自己,别把自己熬垮了。”

现在的家长太容易焦虑了,孩子考90分怕他下次掉下来,考60分怕他考不上高中。

其实啊,成长哪有标准答案?

就像小区门口那棵老槐树,有的枝丫长得快,有的长得慢,可到了夏天,不都能遮出一大片阴凉?

光心态好还不够,得有“软的爱,硬的规矩”。

我同事李姐家儿子想买游戏机,李姐说:“可以,但得做到三点:作业全对,周末帮我洗碗,每次玩不超过一小时。”儿子闹脾气摔门,李姐没追上去吵,晚上给儿子热了杯牛奶放在门口,附张纸条:“妈妈知道你想要,但规矩得守,就像妈妈上班不能迟到一样。”后来儿子乖乖做到了,现在还会提醒弟弟“玩游戏要按时哦”。

最怕的是家长要么溺爱到底,孩子要啥给啥;要么一骂二打,把孩子推得更远。

就像放风筝,线太松会飞跑,太紧会扯断,得松松紧紧跟着风走。

网友吵翻了:“报恩”“报仇”到底是谁的锅?

前几天在抖音刷到个视频,妈妈晒出女儿给自己剪的脚趾甲,配文“我的小棉袄,暖到心窝”,评论区吵翻了——

@暴躁小辣椒:“我家那个16岁的,让他倒杯水都嫌烦,天天抱着手机喊‘老铁666’,这不是讨债是啥?”

@退休张阿姨:“别光怪孩子,我儿子小时候我天天骂他‘没出息’,他叛逆到20岁,现在结婚了,每周都带我去逛街,说‘妈以前是我不懂事’。”

@程序员老王:“现在的教育太卷了,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内卷,作业写到12点,周末补习班排满,换我我也叛逆!”

@二胎妈妈小敏:“我家老大叛逆时,我天天哭,后来生了老二才发现,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老大现在读大二,还会给妹妹辅导作业呢。”

你发现没?

吵来吵去,其实大家都忘了: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更不是“报恩”或“报仇”的工具。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脾气、想法,会犯错,会迷茫,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

每个叛逆的孩子,心里都藏着个想被看见的小孩

那天在公园碰到个摆摊卖气球的大爷,他说孙子15岁时跟他吵架,说“你就是个摆地摊的,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

大爷气得把气球全放飞了,蹲在地上哭。

现在孙子22岁,在外地读大学,每个月发了生活费,都会给大爷转500块,说“爷爷,以前是我混蛋,现在换我养你”。

大爷边说边笑,眼角的皱纹里全是光。

其实啊,养孩子就像种庄稼,有的春天发芽,有的秋天结果,哪能一刀切?

你以为的“叛逆”,可能是他在说“我需要被看见”;你骂他“讨债鬼”,他可能偷偷在日记本上写“妈妈今天又咳嗽了,我要快点长大保护她”。

别再纠结“报恩”还是“报仇”了。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而是为了成为他自己。

就像天上的星星,有的亮得早,有的亮得晚,但只要给够时间和耐心,总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下次孩子再闹脾气,你试试蹲下来抱抱他,说不定他会趴在你耳边说:“妈妈,其实我就是有点害怕,怕你不爱我了。”

来源:七月育儿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