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夜的城市里,总有些无法对身边人诉说的心事。有人选择独自消化,有人则在网络上寻找陌生的耳朵——他们被称为“倾听师”,只需花上几十到几百元,就能换来一段专属的倾诉时间。在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这类服务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人称自己“被治愈了”,也有人直言“不如找
深夜的城市里,总有些无法对身边人诉说的心事。有人选择独自消化,有人则在网络上寻找陌生的耳朵——他们被称为“倾听师”,只需花上几十到几百元,就能换来一段专属的倾诉时间。在电商平台和社交软件上,这类服务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人称自己“被治愈了”,也有人直言“不如找朋友聊天”。这究竟是一种新兴的情绪解压方式,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种“孤独经济”?
在佛山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阿杰第一次尝试倾听师服务,是因为一次深夜的情绪崩溃。“那天加班到凌晨,突然觉得特别压抑,但又不想让家人担心。”他在社交平台随手搜到了一个倾听师,半小时的语音通话花了他99元。“对方其实没给什么建议,就是安静地听我说,但那种被接纳的感觉很奇怪,好像真的轻松了一点。”不过,他也坦言,后来再找其他倾听师时,体验就大打折扣,“有的人明显在敷衍,甚至中途还去回别人的消息。”
网上五花八门的“倾听师”服务。
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目前市面上的倾听师服务价格跨度极大,从9.9元的“体验价”到999元的“包月陪伴”应有尽有,服务形式也从文字聊天扩展到语音、视频。部分商家打出“专业心理疏导”“保密树洞”等标签,但仔细查看详情,许多倾听师仅标注“擅长聊天”“高共情力”,并无心理学相关资质。
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倾听师会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而有些则只是机械回复,甚至打着“情感陪伴”的幌子打擦边球。一位曾购买过包周服务的用户吐槽:“花了几百块,对方每天就像打卡一样发几句‘今天还好吗’,完全没有深入交流。”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愿意为陌生人的倾听付费?心理咨询师林小姐分析,这与现代人的社交习惯和心理需求密切相关。“很多人觉得,向朋友倾诉会有负担,怕被评价或传播,而专业的心理咨询又显得太‘正式’,倾听师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既提供了匿名性,又比朋友更‘中立’。”但她也提醒,真正的心理问题往往需要专业干预,倾听师的作用更多是情绪宣泄,而非治疗。“如果长期依赖这种方式,可能会掩盖真实问题,延误求助时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行业的法律风险。由于缺乏规范,消费者在遭遇服务质量问题或纠纷时往往难以维权。律师陈先生指出,如果是明显的欺诈或违规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平台投诉或报警,但大多数情况下,“倾听”作为一种主观体验,很难界定是否“达标”。“尤其是语音或视频服务,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消费者最好在选择前仔细查看评价,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额费用。”
文图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彭一冲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