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矿业巨头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近日宣布,其位于印尼的全球第二大铜矿格拉斯伯格(Grasberg)因泥石流事故停产,并启动不可抗力条款。
美国矿业巨头自由港麦克莫兰公司近日宣布,其位于印尼的全球第二大铜矿格拉斯伯格(Grasberg)因泥石流事故停产,并启动不可抗力条款。
这场事故不仅造成人员伤亡,更可能使该矿2026年铜金产量骤降35%,且最早要到2027年才能恢复事故前的生产水平。
消息传出后,全球铜价应声上涨,纽约铜期货价格一度上涨近4%。这场看似遥远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正为国内相关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
9月8日,格拉斯伯格铜矿发生严重泥石流事故,约80万公吨湿润物质涌入矿井,导致两名工人不幸遇难,五人失踪。这一事故规模在该矿数十年开采历史中“史无前例”。
自由港公司不得不全面暂停该矿区的生产活动。作为全球第二大铜矿,格拉斯伯格占全球铜矿总供应量的约3.2%,其停产对全球铜市场的冲击立竿见影。
高盛集团将此次停产称为 “黑天鹅事件” ,并下调了2025年及2026年全球铜矿供应预期。他们估算,本次中断将造成铜矿供应总计损失52.5万吨。
自由港公司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其铜和黄金销售将“微乎其微”,2026年铜金产量可能较事故前预估下降约35%。
供应中断的预期迅速引爆市场。伦敦金属交易所三个月期铜价一度跳涨2%至每吨10172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铜期货价格上涨近4%,报4.825美元/磅。
高盛分析师James McGeoch指出,未来12至15个月内,市场可能损失50万吨铜供应,这一冲击相当于“三大铜矿同时停产”。他强调:“铜价必须因此上涨。需求的变化是线性的,而供应的变化是指数级的。”
全球铜市场对大型矿山的依赖暴露无遗。格拉斯伯格产能占全球供应的重要份额,其突发停产迅速改变了市场供需平衡。
尽管全球铜供应紧张,但对国内铜企而言,这场危机中却蕴含着机遇。中国是最大的铜消费国,铜矿进口量占全球贸易量的60%以上。
2025年8月,中国进口铜矿砂及其精矿同比增长7.2%至276万吨,1-8月进口量同比增长7.9%至2005万吨,进口需求持续强劲。
在铜价上涨的背景下,拥有自有矿产资源的国内企业显然更具优势。一些国内大型铜企近年来持续提升资源自给率,通过收购海外铜矿和开发国内资源,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随着铜价持续走高,这些企业的盈利空间有望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那些资源自给率不断提升的企业,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环境中更具竞争力。
抛开短期事件影响,铜的长期需求前景依然明朗。作为电气化金属,铜在能源转型、电动车、可再生能源基建与智能电网等领域的需求持续扩张。
花旗分析师表示,铜的需求整体保持稳健,铜价可能在2025年底前谨慎收官,并在明年更有力地推进至每公吨12,000美元。
高盛也重申对铜价长期看涨立场,预计2027年将达到10,750美元/吨,依据包括矿井深度增加、矿石品位下降、开采难度提升等结构性挑战。
此外,美联储近期表态偏鸽,暗示支持降息。这一货币政策动向利好资金流入制造业,对铜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有一定提振,可能进一步带动铜价增长。
此次格拉斯伯格矿难带来的供应中断,凸显了全球铜供应链的脆弱性。这一事件也为国内相关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提升资源自给率是应对全球供应风险的关键。
国内铜企需要继续优化产业链布局,逐步降低对进口矿产的过度依赖。同时,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金属损耗也至关重要。
此外,国内企业可以借鉴国际矿业公司的全球化布局经验,在更广范围内参与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化的矿产资源供应渠道。
在电动汽车和可再生能源等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铜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如何确保铜资源的稳定供应,不仅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加速,铜作为关键导电金属的需求只增不减。这场意外矿难可能只是长期铜价上涨趋势中的一个插曲,却清晰揭示了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
总之,对于提前布局资源自给率的国内企业来说,全球供应紧张反而是一个提升市场地位的机会窗口。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仅作行业分析与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