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呢?”——用“改变框架大小”看见被忽略的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5:00 1

摘要: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作者介绍:薛铁鏻(ICF认证MCC教练),教练吧(Coach8)创始人,曾任新高教集团副总裁、水晶石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金牛和瑞投资合伙人;中国传媒大学客座讲师;LUXX Profile大师级分析师&中国区首席讲师 ;乐高 Serious Work认证引导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教练头部企业客户超过60家。

我最近在持续地写作,发现大家似乎对那些关于自我成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应对棘手场景的话题,特别感兴趣。

你们积极的留言和真诚的反馈,给了我巨大的能量,也让我更想把压箱底的干货,都掏出来分享给大家。

做教练久了,常常会有一种巨大的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在于,很多时候,我们面对客户带来的难题,起初也并不知道答案。

但奇妙的是,当我们运用教练的技术和心法,与客户一同在迷雾中探索时,我们不仅有幸见证了一个生命的豁然开朗,我们自己,也常常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这真的是一份“三分助人,七分助己”的事业。

每当我翻看自己的Coaching Log,那里面记录的,早已不仅仅是我的经验积累,更是我个人学习成长的一笔巨大财富。我为这份幸运,深怀感恩,也希望通过我的文字,能让你们感受到这份幸运。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个,可能是所有亲密关系中,最具杀伤力,也最容易陷入死循环的“终极战场”。

这个灵感,源于我Coaching Log里的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那就是,当你的伴侣,用尽全身的委屈和疲惫,对你发出那句灵魂拷问:“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呢?”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一场名为“付出”的零和博弈

我想从我的Coaching Log里,调取一段经过匿名处理的、极具代表性的线上教练对话,来和你分享一个关于“牺牲计分板”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对结婚十年的夫妻,我们称他们为张玲和浩宇(均为化名)。

他们找到我进行关系教练时,用张玲的话说,“已经感觉不到爱了,只剩下账单和责任。”

张玲(我能清晰地听到,她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一种长久压抑后的沙哑):“铁林老师,我真的觉得太不公平了。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我放弃了什么?我放弃了当年做到总监助理,马上就要晋升的机会,回家做了全职妈妈。

这十年,我没有一天是为自己活的。孩子半夜发烧是我一个人抱着去医院,家里下水道堵了是我穿着雨靴去通,公公婆婆的生日、家里的每一笔人情往来,哪一样不是我操心?

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呢?你每天西装革履地出门,回来就喊累,沙发上一躺,你有关心过我吗?你觉得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吗?”

浩宇(电话另一端,立刻传来了一声沉重的、充满了防御性的叹息):“又来了,又是这套话。张玲,我怎么就不关心你了?我每天在公司累死累活,陪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点头哈腰地跟老板汇报,我是为了谁?我不是为了这个家吗?你以为我的工作很轻松吗?你以为钱是天上掉下来的吗?难道我的付出,就不是付出了吗?”

张玲(声音开始颤抖,语速加快):“付出?你的付出,是让你自己成为了公司副总,是让你在外面有头有脸!我的付出呢?我的付出,是让我自己变成了一个和社会脱节的、身材走样的、每天只知道柴米油盐的黄脸婆!”

浩宇(声音也硬了起来): “这是你自己选的!当初是你自己说,不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我怎么就没付出了?我……”

……

空气,瞬间凝固了。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疼,却又无比熟悉的场景。

在这场战争里,张玲的“付出”,是一笔笔清晰可见的“机会成本”;浩宇的“付出”,是一场场身心俱疲的“血汗功劳”。

他们都觉得自己是这段关系里,付出更多、牺牲更大、更值得被看见的那一方。

他们,都深陷在一个由“谁更辛苦”、“谁更委屈”所构建的、狭窄而窒息的思维框架里。

在这个框架里,这是一场零和博弈。

一方的付出被看见,就意味着另一方的付出被贬低。他们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互相攻击的武器,每一次“摆事实,讲道理”,都让彼此的心,离得更远。

此刻,如果我作为一个教练,开始和他们探讨:

“张玲,你能不能也看到浩宇的辛苦?”

“浩宇,你能不能多给张玲一些口头上的赞美?”

“我们来列一个‘感恩清单’,每天互相感谢对方的三件事,好不好?”

这些建议,都非常“正确”,也非常“善意”。但在那个当下,它们都将是无效的。因为,它们都在试图,去“修补”那个已经破败不堪的“牺牲计分板”。它们都在一个错误的框架里,做着徒劳的努力。

我需要做的,不是帮他们,把这笔糊涂账算得更“公平”。我需要做的,是邀请他们,一起,勇敢地,把这个计分板,彻底掀翻。

【铁林视角】看见语言的魔力——“改变框架大小(Change Frame Size)”

在我的教练体系中,有一个极其强大的心法,我称之为——“改变框架大小(Change Frame Size)”。

它的核心智慧在于: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被放在不同的“框架”里去审视。而改变了审视的“框架”,问题的性质、意义和解决方案,都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小框架(Small Frame):聚焦于当下的、具体的、“事”的层面。比如张玲和浩宇的“谁为这个家付出更多?”。

•大框架(Large Frame):聚焦于长期的、宏观的、关于“人”和“系统”的层面。比如,“我们共同的愿景是什么?”

很多时候,客户之所以会卡住,就是因为他们被困在了一个过小的“框架”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他们所有的能量,都消耗在了“这棵树为什么长歪了”的争吵中,却忘记了,他们当初,是为了共同创造一片森林,才走到一起的。

“改变框架大小”的魔力在于,它能帮助客户,实现一次优雅的“认知跃迁”。它不去否定小框架里的痛苦,而是邀请客户,站到一个更高的、更超然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个痛苦的意义。

这个模式,是ICF核心能力“建立和维系协议(Establishes and Maintains Agreements)”的精髓体现。

一份“活的”协议,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不是一个僵化的、被写死的任务,而是一个可以随着对话的深入,而动态调整、不断生长的有机体。

一次提问的“转向”:从“计分板”,到“纪念碑”

在那场令人窒息的沉默里,我没有去评判张玲的委屈,也没有去分析浩宇的压力。我让他们各自内在的风暴,在我们的对话空间里,肆虐了片刻。

然后,我做了一个关键的“转向”。

我:“张玲,浩宇,我完全听到了你们各自,在这十年里,为这个家所付出的,那些沉甸甸的、甚至带着血与泪的努力。我也感受到了,那份付出背后,不被看见的深深的孤独。

现在,我想邀请你们,我们能不能暂时从‘谁付出更多’这个计分板前,退后一步?”

“让我们把镜头,拉得更远一点。我们一起,穿越时空,来到十年之后。那一天,是你们女儿的二十岁生日。你们为她,办了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在宴会上,作为父母,你们要上台,共同致辞。你们要一起,向所有的来宾,也向你们的女儿,讲述,你们这二十年,共同为她,也为彼此,建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家’。”

“当你们站在那个未来的、充满荣耀的时刻,回望今天我们所谈论的,所有这些牺牲和付出时,你们,希望如何去定义它们?它们,是一笔笔需要被清算的‘债务’,还是一块块,共同垒起这座家的‘纪念碑’上的,勋章?”

教练心法: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一个清晰的画面:两只困在泥潭里的猛兽,都在拼命地撕咬对方,却不知道,只要他们愿意抬头,就能看见,头顶那片璀璨的星空。

我的直觉告诉我,此刻的关键,不是去教他们“如何优雅地撕咬”,而是要邀请他们,一起,去仰望星空。

我们作为ICF认证教练,常年累月的学习和练习,就是为了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能够调用我们内在的“数据库”,去相信自己的直觉,去选择一条,可能更具挑战,但也更具价值的路径。

所以我选择了“改变框架大小”这个提问,将他们从对“过去付出”的清算中,直接拉升到了对“未来愿景”的共同创造上。

电话那头,是长久的、深邃的沉默。

那份沉默,和之前剑拔弩张的对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能清晰地听到,张玲那边,传来了一声,极力压抑却依然无法掩饰的,抽泣。

那一声抽泣,不是委屈,而是,冰山消融的声音。

张玲(声音里带着浓重的鼻音,但不再是控诉,而是一种,对过往的重新看见): “……勋章……我希望,它们是勋章。我希望,我女儿知道,她妈妈,当年,是为了能给她一个,完整的、充满安全感的童年,才勇敢地,做出了那个选择。”

浩宇(声音也变得异常的柔和):“……我也希望,她知道,她爸爸,当年,在外面所有的拼命,都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能让她们娘俩,能在这个家里,安心地,笑。”

当“勋章”、“勇敢的选择”、“安心地笑”这些词语,取代了“不公平”、“黄脸婆”、“累死累活”时,那场关于“谁更辛苦”的战争,便悄然止息了。

他们,不再是两个,在互相索要公平的“债主”。他们,重新变回了,两个,在共同守护着同一个珍宝的“盟友”。

【铁林视角】:从ACC到MCC,一场“思维框架”的修炼之旅

这场对话的转向,完美地诠释了ICF教练工作的精髓。我们常常以为,教练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但更高阶的、真正具有变革性的教练,是帮助客户“重新定义问题”。

一个教练的能力层级,从ACC到PCC再到MCC,也体现在他缔结协议的深度上。

一个ACC(助理级认证教练),可能会非常出色地,帮助张玲和浩宇,制定一个“每周高质量陪伴一小时”的行动计划。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行为”层面的教练。

一个PCC(专业级认证教练),则能够更深入地去探索,他们各自的“付出”背后,所看重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张玲看重的是“安全感”,浩宇看重的是“责任”)。他们开始将“事”与“人”进行初步的链接。

而一个MCC(大师级认证教练),则能在一个更系统和身份的层面去工作。他能够通过“改变框架大小”这样的模式,帮助张玲和浩宇看见,他们所有的“付出”和“牺牲”,其背后,都在服务于一个共同的、但从未被清晰言说的更高意图——为他们的女儿,也为他们自己,共同建造一个,名为“幸福”的家。

这种系统性的“看见”,才能带来真正“冰山之下”的、持久的改变。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教练的技巧,更是教练自身,那份对人性运作模式的深刻理解和内在修为。

当“框架”被改变,“爱”便自然浮现

当张玲和浩宇,重新连接上,那个关于“共同建造一个家”的宏大愿景时,我们教练的真正工作,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议题,也从一个关于“如何公平地计算付出”的议题,变成了一个关于“如何让我们共同的‘纪念碑’,更加闪亮”的、充满了力量的全新议题。

我:“张玲,浩宇,谢谢你们,让我看到了你们内心深处,那份如此动人的、关于‘家’的共同愿景。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尊敬,也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梦想。

那么,作为一个,肩负着这个梦想的、智慧而坚韧的‘总建筑师’,为了让我们这座‘纪念碑’,在未来,少一些裂痕,多一些光彩,我们,现在,就可以开始做的,第一件,小小的,不一样的事情,是什么?”

……

结语:你是那支能改变画框的笔

后来的故事,充满了转机。

张玲和浩宇并没有,停止他们的“付出”。但是,他们不再,把彼此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应当”,或是“欠我的”。

他们开始,学习,去看懂对方行为背后,那份笨拙,却又无比真诚的爱。

这个故事,我想分享给每一位,感觉在亲密关系中,被“付出”和“牺牲”,压得喘不过气的你。

请相信,你所面对的那个“问题”,它之所以看起来如此巨大、如此无解,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和你的伴侣,都把它,放在了一个太小的“画框”里。

你们遇到的所有困境,都只是关于“事”;而你们,才是那些,手握画笔,可以随时改变“画框”大小的,唯一的艺术家。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次忍不住,想对你的伴侣,喊出那句“我为这个家付出这么多,你呢?!”时,请不妨试着,暂停你所有想要“清算”的冲动。

而是像一个ICF认证教练一样,带着全然的好奇,和一点点穿越时空的从容,温柔而坚定地问自己,也问他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把镜头拉远一点,从我们整个人生的画卷来看,我们所有的这些努力,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当你开始勇敢地,为你们的关系,切换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画框”时,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曾经让你们争吵不休的“付出”,可能,只是这幅名为“爱”的壮丽画卷中,一个微不足道,却又让整个画面,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和深刻的,小小的笔触而已。

来源:柚一情感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