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教育质量提升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08:53 1

摘要:大家好!今天能与各位相聚一堂,共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议题,我深感荣幸。方才几位同仁的分享兼具深度与温度,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干货,令我深受启发。接下来,我愿以一名普通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分享我校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的破局实践与重构探索——当传统课堂遭遇时代

《破局与重构,教育质量提升的守正创新之路》

----校长在教育质量提升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教育同仁、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能与各位相聚一堂,共探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议题,我深感荣幸。方才几位同仁的分享兼具深度与温度,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实践干货,令我深受启发。接下来,我愿以一名普通基层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分享我校在教育质量提升中的破局实践与重构探索——当传统课堂遭遇时代挑战,当分数枷锁束缚成长可能,当教师发展面临路径依赖,我们如何以守正之心行创新之事,在传承中突破,在变革中沉淀。

一、以变促教:课堂革命的破局之道

(一)从"沉默课堂"到"思维剧场":探究式教学的基因重组

传统课堂的困境从来不是学生不愿学,而是我们用"灌输式"教学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改革之初,我们直面三组矛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博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失衡、统一进度与个性需求的冲突。为此,我们重构课堂生态,将"问题引领—工具支撑—思维可视化"作为黄金三角。

以物理课"浮力原理"教学为例,我们撕碎了传统教案的知识罗列,代之以"三单驱动":问题探究单设计"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潜水艇浮沉原理"等生活化议题;实验记录单包含"假设—变量控制—数据误差分析"科学流程;思维拓展单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的科学原理""浮力在航天中的应用"。当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液体中的浮力差异,当小组争论"物体形状是否影响浮力大小",当白板上画满受力分析图与实验数据曲线,课堂已从单向输出的"讲台秀",变成了思维碰撞的"学术沙龙"。

那位执教三十年的老教师在观摩课后写下感悟:"我终于明白,不是学生不会提问,而是我们从未给过他们提问的机会。"如今,这种探究式教学已覆盖全校82%的课堂,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数量较改革前增长3倍,学科平均分提升15.6分,更重要的是,课堂上多了"老师,我有不同想法"的自信表达,少了"这个知识点考不考"的功利追问。

(二)从"分数标签"到"成长图谱":多元评价的体系重构

教育的悲哀,莫过于用一张试卷定义孩子的未来。改革前,我校三好生评选中,纯成绩导向占比100%,导致83%的学生处于"被忽视"状态:手工能手因数学成绩中等与评优无缘,公益达人因英语分数不高被贴上"差生"标签。我们深刻认识到:评价不是筛选机器,而应是生长土壤。

为此,我们构建"三维九象"评价体系:学业水平维度聚焦"知识掌握+应用迁移",实践创新维度包含"动手操作+项目研发+创新提案",品德素养维度涵盖"合作担当+责任践行+价值认同"。每个维度下设可观测指标,如"创新提案"需提交"问题发现—解决方案—实施计划"完整报告,"责任践行"通过志愿服务时长、班级岗位履职等量化呈现。

初二(3)班学生张明的逆袭颇具代表性:数学成绩排名班级32名,但他设计的"校园垃圾分类智能提醒系统",因方案完整度高、可操作性强,获实践创新维度满分。当他在全校表彰大会上说"原来我的想法也能改变校园"时,台下掌声雷动。数据显示,该评价体系实施三年,全校累计236名"不一样的优秀生"被发现,其中38人通过特色招生进入理想高中,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二、以人为本:教师发展的生态重构

(一)从"经验复制"到"个性孵化":分层培养的体系化建构

教师成长的最大误区,是用统一标准裁剪差异化发展。我们打破传统"师徒结对"的经验传递模式,构建"三维成长坐标系":纵轴按教龄划分为"新手期—成长期—成熟期—专家期",横轴按能力特长分为"教学型—研究型—复合型",深轴聚焦"学科素养—教育技术—人文底蕴"综合发展。

青年教师青蓝工程实施"双导师制":教学导师指导课堂调控,科研导师引领课题研究,但明确规定"禁止照本宣科式模仿"。2023年入职的语文教师小林,在导师指导下将短视频创作融入古诗教学,其《唐诗里的中国》系列微课,通过"诗人生平情景剧+古诗意境动画+现代改编歌曲"三维呈现,不仅获区级创新课一等奖,更让学生自发创作了200多首原创古诗。这种"借鉴—融合—创新"的成长路径,使我校青年教师达标周期从3年缩短至1.5年。

骨干教师领航计划着力破解"高原期"困境。数学组张老师带领的"数学建模工作室",联合计算机组开发"校园数据分析师"项目,学生通过分析食堂就餐数据优化窗口设置,通过图书馆借阅记录设计阅读推广方案。这种"教学—科研—实践"的闭环,让骨干教师从"教书匠"蜕变为"课程设计师",去年工作室输出的《生活中的数学建模》课程,被纳入市级课程资源库。

老教师银龄焕新行动直击信息化教学痛点。58岁的物理教师王老师通过"反向师徒结对",不仅掌握了虚拟实验软件,更创造性开发出"AR电路诊断系统":学生用平板扫描电路图,即可看到电流流动路径、短路故障点的三维呈现。当他在全区公开课上熟练操作AR设备时,年轻教师感慨:"原来老教师的经验加上新技术,能碰撞出这么美的火花。"

(二)从"事务缠身"到"专业深耕":教师减负的系统革命

"不是不想搞教研,是表格填到凌晨两点"——这是教师座谈会上最扎心的声音。我们调研发现,教师每周非教学时间平均达14.2小时,其中会议、报表、迎检占比68%。教育的初心,不该淹没在事务性工作的洪流中。

行政事务瘦身计划推行"三减三增":减会议(每月不超过2次)、减表格(非教学类精简60%)、减迎检(实行"静默巡查制");增备课时间、增教研深度、增师生互动。成立"教师服务中心",统一代办评优材料整理、数据统计等事务,开发"智慧办公平台"实现流程线上化,教师每周文件处理时间从5.8小时降至1.2小时。

精神关怀赋能工程让教师找回职业尊严。设立"教育叙事沙龙",英语教师李老师分享《从问题学生到戏剧社社长》的故事,讲述如何用戏剧疗法帮助自卑学生重拾自信,台下教师潸然泪下;开设"职业幸福感工作坊",通过"成功事件回顾""压力源分析""优势识别"等团体辅导,让教师看见自己的价值。数据显示,减负一年后,教师集体备课参与率从52%升至94%,自主申报教研课题数量增长55%,更有教师在朋友圈写道:"终于找回了当初想当老师的纯粹。"

三、以质取胜:教育生态的系统重构

(一)课程建设:从"教材搬家"到"素养生长"的基因重组

课程是教育的心脏,若只是将教材内容搬到PPT,再精彩的课堂也只是无源之水。我们以国家课程为根基,地方课程为特色,校本课程为延伸,构建"三维九类"课程体系,让课程成为素养生长的土壤而非知识堆砌的仓库。

基础型课程实施"教材二次开发",拒绝简单的"知识搬家"。数学组将"二次函数"章节改编为"校园喷泉设计"项目,学生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计算水流高度与压力关系;语文组开发"红色经典阅读图谱",通过"文本精读+实地研学+戏剧创编"三维学习,让《红岩》中的革命精神从文字变成学生自编自导的情景剧;科学组把"光合作用"知识点转化为"校园农场植物栽培"实践,学生测量不同光照下植物生长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拓展型课程打造"兴趣孵化池",48门校本课程形成四大课程群:"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学生用Python编写垃圾分类程序,"非遗工坊"的剪纸作品入选市级展览,"校园电视台"的小记者采访区教育局局长。初二学生小杨在"创客空间"课程中萌生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创意,经教师指导、企业工程师辅导,最终获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素养型课程强化价值引领,让教育有温度有灵魂。"行走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进革命纪念馆,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演讲、"红色家书"诵读,让家国情怀可感可知;"乡村振兴研学"中,学生调研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户设计电商推广方案,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真实问题解决。去年,我校学生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8200小时,较改革前增长60%,"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不再是口号,而是刻在实践记录本里的行动轨迹。

(二)过程监控:从"期末算账"到"动态诊疗"的机制创新

质量提升若只靠期末一张卷,就像医生只看体检报告不做日常诊断。我们建立"日清—周研—月评"质量监控闭环,让质量提升成为动态生长的过程而非事后补救的工程。

日清聚焦课堂实效,推行"课堂观察三维量表":目标达成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学生参与度(个体发言、小组讨论、思维深度)、教学创新度(生成性资源利用、差异化指导、技术融合)。去年秋季学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学课堂"无效提问"占比高达25%(如"是不是""对不对"等封闭性问题),我们立即开展"有效提问设计工作坊",组织教师研讨"问题链设计""追问技巧""错误资源利用"等策略,两周后无效提问占比降至9%,学生高阶思维活动时间占比提升至42%。

周研破解共性问题,各教研组每周开展"错题解剖会"。数学组发现"二次函数应用"错误率38%后,没有简单归咎于学生马虎,而是通过"错误类型分析—认知障碍诊断—补救方案设计"三步法,开发"阶梯式例题库":基础层聚焦"公式记忆—直接套用",提升层训练"情境转化—模型构建",挑战层设计"开放探究—多解比较"。两周后错误率降至15%,这种"靶向治疗"比盲目刷题效率提升5倍。

月评绘制成长图谱,建立"学生发展雷达图",从"知识掌握""合作能力""创新意识""责任担当"等维度动态追踪。当数据显示初一年级"科学探究能力"薄弱时,我们没有增加课时,而是开设"周末实验室开放日",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学期末该能力达标率提升27%,印证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教育真理。

(三)协同育人:从"学校独唱"到"生态合唱"的圈层构建

教育从来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校社协同的交响曲。我们打破"围墙思维",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共同体,让教育从封闭的"孤岛"变成开放的"生态系统"。

家长成长学院让教育理念同频共振。开设"家庭教育工作坊",心理学专家讲解"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组织"家长观察员"进课堂,参与作业设计、课堂评价;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实时推送学生课堂表现、活动照片,家长留言从"今天考试多少分"变成"孩子今天在小组讨论中很积极"。初二(5)班家长王先生参与"作业设计研讨会"后提出的"分层作业弹性提交"建议,不仅减轻了学生负担,更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社区资源整合让实践教育落地生根。与科技馆共建"校外实践基地",科学课直接搬进航天展厅;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学生考取红十字会急救证书;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设"剪纸、陶艺"工作坊,去年学生非遗作品参展市级文化博览会。当学生在社区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自编戏曲,当他们为社区设计"垃圾分类宣传海报",教育已超越校园围墙,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数字赋能转型重构教育形态。"AI双师课堂"让农村校区学生同步享受骨干教师授课;"虚拟实验平台"使化学危险品实验安全可控;"个性化学习系统"为学生生成"知识漏洞报告",推送微课视频、变式练习和一对一在线答疑。初三学生小李通过该系统,将"圆的切线证明"知识点得分率从42%提升至89%,他在反思日记中写道:"原来学习可以像打游戏升级一样有趣,哪里不会点哪里。"

各位同仁,教育质量提升从来不是单点突破的侥幸,而是系统重构的必然;不是疾风骤雨的变革,而是润物无声的生长。当我们打破课堂的沉默,学生的思维便有了翱翔的天空;当我们撕碎分数的标签,每个孩子都能绽放独特的光芒;当我们回归育人的初心,教育便有了直抵心灵的力量。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我们以守正之心传承教育本真,以创新之力破解发展难题,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既做仰望星空的梦想家,也做脚踏实地的实干者。

谢谢大家!

《校长讲话材料系列汇编之四:质量提升会议讲话》共71篇,具体目录如下,需要的朋友私信:

01.《把握4个要点,开启新学期》

02.《聚焦质量,砥砺前行》

03.《保证教学质量的五大“要素”》

04.《聚焦教学质量,共筑成长阶梯》

05.《实现有效教学,需要脚踏实地》

06.《聚焦八个要点,重塑教学常规管理》

07.《紧握教学腾飞 “五把金钥匙”》

08.《实施五项工程,筑牢教学质量根基》

09.《心有质量析得失,行有目标方致远》

10.《抓实 5 大环节,提高教学成绩》

11.《教师做好这四点,学生成绩快速飙升》

12.《抓教学质量要有定力》

13.《质量立校,共筑教育新篇章》

14.《狠抓落实,夯实教育根基》

15.《真抓实干提质量》

16.《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

17.《不耻最后 驰而不息》

18.《把握六项关键举措,全力提升育人质量》

19.《发挥优势 补齐短板 推进教学向高质量发展》

20.《教师做好这四点,学生成绩快速飙升》

21.《借助强校提质契机 提升学校教育品质》

22.《强化内涵建设 提升教学质量》

2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七抓七促”策略》

24.《严作风 抓落实——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25.《双减政策下,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与实践》

26.《关于课堂管理的一些小经验》

27.《让习题评讲更高效》

28.《优化试卷评讲,提升教学效果》

29.《反思课堂教学的“八个意识”》

30.《备课三维度——纸质、电子与“活教材”》

31.《关于提高后进生自信心的几个建议》

32.《“三研三定”撬动教学质量提升》

33.《以“基活通养优”重塑高效课堂》

34.《精耕细作提质效,积微成著铸品质》

35.《破三白困局,启教学新篇》

36.《课堂 “五要素”,开启提质密码》

37.《聚焦三维发力,谱写质量新篇》

38.《五步走,让班级成绩 “步步高”》

39.《要提高学生成绩,先从这些细节抓起》

40.《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密钥——优秀的教师必须要“会抓”》

41.《抓教学质量的五个层次》

42.《聚焦四学内核,解析新型课堂模式》

43.《唤醒内驱,提质增效》

44.《狠抓纪律,全力提升教学质量》

45.《提升期末成绩的4个关键点》

46.《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47.《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才是真本事》

48.《善用八种思维,让教学评价温暖而有力量》

49.《教育里,有六件事值得深耕细作》

50.《课后反思的“五必须”,从课堂实践到专业成长的进阶之路》

51.《课后反思的“七必要”—— 从“教得好”到“育得优”的转型密钥》

52.《让童趣扎根实践,让知识生长在生活的土壤里》

53.《三招破解 “一听就会,一用就懵” 难题》

54.《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

55.《教育归课,质量见人》

56.《聚焦教学新征程,迈向质量新高度》

57.《聚焦 3 个核心,破解质量难题》

58.《把每一节课教好,是我们最实在的荣耀》

59.《以 “五项习惯” 破解质量难题》

60.《三破三立强根基,五育融合育新人》

61.《思想筑基 策略落地》

62.《从一节课的变化,看教育质量的成长》

63.《凝心聚力提质量,守正创新谋发展》

64.《一点一滴提质量,一步一步抓根本 》

65.《以变促教・以人为本・以质取胜》

66.《以教改之“变”促课堂之“实”,以人本之“心”育质量之“魂”》

67.《以“六个聚焦”破题,为教学质量筑基》

68.《以“六个聚焦”靶向施策,为课堂教学精准赋能》

69.《破局与重构,教育质量提升的守正创新之路》

70.育质量攻坚的“破局之道”与“长效之策”》

71.《教学之根要扎得深,质量之果才结得稳》

来源:学校工作材料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