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失控” 不是小事:一文读懂神经源性膀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8:44 1

摘要: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控制机制紊乱,引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一套 “智能抽水马桶系统”:

神经源性膀胱是什么?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神经控制机制紊乱,引发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一套 “智能抽水马桶系统”:

正常情况下:大脑(总指挥)收到膀胱(水箱)“水满了”的信号后,会决定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命令膀胱逼尿肌(出水按钮)收缩,同时命令尿道括约肌(出水口)放松,顺利完成排尿。

神经出故障时:这个指挥系统失灵了。膀胱和尿道可能各自为战,该尿的时候不尿,不该尿的时候反而尿了,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

神经源性膀胱的致病因素复杂,主要可分为五大类:

1.中枢神经系统因素:包括脑血管意外、颅脑肿瘤、基底节病变、脊髓病变、椎间盘病变及椎管狭窄等。

2.外周神经系统因素:糖尿病、酗酒、药物滥用。

3.感染性疾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脊髓灰质炎。

4.医源性因素:脊柱手术、根治性盆腔手术如直肠癌根治术、前列腺癌根治术、区域脊髓麻醉等。

5.其他因素: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家族性淀粉样变性多发性神经病变等。

神经源性膀胱的生理基础

正常排尿分储尿期与排尿期,依赖神经精准调控膀胱与尿道功能:

1、储尿期(膀胱逼尿肌松弛,尿道括约肌收缩):随着膀胱储尿量增加,内括约肌压力不断增高,使近端尿道压力高于膀胱内压力,阻断尿液流出。

2、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松弛):膀胱收缩时,膀胱颈和近端尿道括约肌阻力下降,尿液排出。外括约肌属骨骼肌,随意志控制,储尿期收缩,排尿期松弛。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目标与阶段策略

首要目标:保护肾脏功能,确保储尿期和排尿期膀胱压力处于低压安全范围内。恢复低压储尿功能,减少膀胱—输尿管—肾脏反流,保护上尿道。

次要目标:为尽可能恢复下尿路功能,提高控尿或排尿能力,减少残余尿量,减少和预防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形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早期的处理策略:早期处理以留置导尿为主,不必定期夹闭导尿管。

恢复期的处理策略:应尽早拔除留置导尿管,采取膀胱再训练、间歇导尿等方法。

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西医则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抗胆碱能类药物,肾上腺素能药物等;中医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选择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针灸治疗:可同时选取双侧八髎、会阳、关元、中极、双侧三阴交等穴位,针刺联合灸法,加之低频电针刺激,温阳补肾、益气固摄,恢复膀胱气化功能。

康复治疗

①膀胱功能训练:自身行为训练包括习惯训练、延时排尿、排尿意识训练、肛门牵张技术盆底肌肉锻炼。

②手法辅助排尿 。

③间歇导尿(制定饮水计划和排尿日记):间歇导尿因有助于恢复患者的膀胱反射,已成为辅助膀胱排空的首选方法。

④神经电刺激治疗:电子生物反馈、盆底磁刺激治疗。

⑤运动训练:盆底肌训练、核心训练。

神经源性膀胱虽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症,但它绝非“不治之症”。正视它、了解它,是与它和平共处的第一步。

泌尿外科 李香瑞

来源:郑州人民医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