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小跳”到“成都往事”!著名作家杨红樱做客宝安日报湾区会客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08:36 1

摘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当杨红樱用软糯的成都话念出这九个字时,湾区会客厅的空气里仿佛飘来了成都茶馆的茶香与烟火气。这位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童话女王”,不仅带来了写给孩子们的马小跳与笑猫,更带着沉淀了十余载岁月的新书《成都往事》做客宝安日报,共话创作、童年与

杨红樱做客本报《湾区会客厅》栏目。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当杨红樱用软糯的成都话念出这九个字时,湾区会客厅的空气里仿佛飘来了成都茶馆的茶香与烟火气。这位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的“童话女王”,不仅带来了写给孩子们的马小跳与笑猫,更带着沉淀了十余载岁月的新书《成都往事》做客宝安日报,共话创作、童年与故乡。从19岁提笔为孩子写作,到60岁转身书写成人世界的城市记忆,四十余载的创作生涯里,杨红樱始终以赤子之心观察生活,用文字搭建起连接童年与成长、个体与城市的精神桥梁。作为在深圳做过最多读书活动的作家之一,本次应邀参加深圳湾区之眼的开业活动,杨红樱对湾区之眼的落成给予高度评价:“我觉得很好,这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一个壮举,在各地不少书店关停的情况下,有这样一个全球最大的实体书城落成,绝对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

杨红樱。

《成都往事》

这是我献给故乡的深情告白

“《成都往事》是我为自己写的一本书”

“写完马小跳和笑猫日记这一年,我60岁,我决定为自己写一本书。”谈及《成都往事》的创作契机,杨红樱的眼神里满是对故乡的眷恋。2024年7月出版的《成都往事》,是她深耕儿童文学四十余年后,首次跨界成人文学的作品,也是她献给故乡成都的“深情告白”。

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杨红樱离开故乡20年,却在异乡的岁月里愈发清晰地记起少城的公馆、御河的银杏、鹤鸣茶社的喧嚣与中药铺里的“成都美人”。“人离开之后,才知道对故乡的爱有多浓烈。”她笑着说,《成都往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都源于她童年的真实记忆——从“一眼万年”的青衣美人小满,到出身高门大户却命运多舛的斯小姐;从心怀大义的蒋二爷,到“耙耳朵”式的老实人白日梦,这些角色都是她成长中真实遇见的“老成都人”,展现了成都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

“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是成都女性的精神内核

《成都往事》中最为耀眼的角色当数“一眼万年”的美人小满。杨红樱透露:“小满是我小时候就觉得我长大了以后必须要写的一个成都美人,她漂亮得让人一眼万年。”

书中的小满,曾是一名青衣演员,后因嗓子“倒仓”转行中药铺抓药,即便身处人生低谷,仍能笑着说“大家有什么事可以找我帮忙,还可以找我配药”。小满的人物形象有真实原型,是杨红樱小时候见过的一位令人难忘的成都女性。杨红樱生动地描述了小满的形象:“她眼睛一眯,嘴角一撇,那个邻居大妈说,‘哦,造孽啊’,这个形象一下就立起来了。”

杨红樱记得,小时候她常坐在中药铺的古瓷凳上看小满,哥哥则会骑着自行车,隔着马路“远远地看,不打扰”——这种克制的向往,成了老成都人最浪漫的情感表达。“我年轻时只能写出她的漂亮,却写不出她‘生得漂亮,活得更漂亮’的力量感。”杨红樱坦言,正是六十载的人生沉淀,让她读懂了小满在人生低谷中的柔韧,读懂了成都女性“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的精神内核,而这九个字也是杨红樱的性格写照。

小满经历了三次感情历程,前两次都是与走向世界的艺术家相爱,但最终选择了看似平凡的“白日梦”。杨红樱通过这个角色表达了成都女性的爱情观和生活观:“成都女性很在乎感觉……她不会去看重对方外在的名利,她就是要找到爱的感觉。”

《成都往事》更像一部“成都百科全书”

除了鲜活的人物,《成都往事》更像一部“成都百科全书”。书中有很多成都元素,从少城的公馆、九思巷的烟火,到冒节子肥肠粉、陈麻婆豆腐的香气,甚至“冒节子”得名于清朝瓜皮帽上的小结而非“冒菜”的细节,都被杨红樱一一还原。杨红樱对成都美食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我在外面从来不点川菜,因为我觉得不正宗。”她特别提到了麻婆豆腐:“小的时候,我们家每周有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去陈麻婆豆腐店总店端一盘麻婆豆腐回来吃。上面的那层红油我们家会留下来炒其他菜。”

“有位退休老教师读完书,在书上标注了100多处真实元素,说这是‘一本书一座城’的典范。”杨红樱欣慰地说,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老成都人找回记忆,让新成都人读懂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为何成都人能在顺境中享受生活,在逆境中保持从容?答案,就藏在书中人物的命运与选择里。

谈及创作风格的转变,杨红樱用“两副笔墨”形容:“写儿童文学要考虑孩子的词汇量、阅读节奏,细节描写要‘画龙点睛’;写成人文学则可以畅所欲言,把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她透露,《成都往事》的初稿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动笔,书中的很多人物她都写过“小传”,随便一个角色都能扩展成短篇或中篇。当《人民文学》刊登书中“小满初恋”的章节时,很多读者都在问:“作者真的是写马小跳的杨红樱吗?”

如今,《成都往事》已吸引多家影视机构关注,杨红樱也正在着手改编剧本。当被问及心中的“小美”人选时,她笑称:“钟楚曦的眉眼有成都美人的韵味,而斯小姐或许可以让林允来演,她能演出那种高门小姐的纯粹与倔强。”

童书创作

坚守四十余载,为孩子写“真实的童年”

“马小跳是我心中‘真正的孩子’”

“马小跳不是‘淘气包’,是我心中‘真正的孩子’。”提起陪伴无数人成长的马小跳,杨红樱的语气里满是骄傲。从1997年开始创作,到如今“马小跳”系列和《笑猫日记》都出版了30本,这两个系列不仅创下了中国原创童书的畅销纪录,更成为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杨红樱谈起创作马小跳的初衷,她表示是源于对“完美儿童”叙事的反叛。“我不想写一个‘榜样式’的孩子,让其他孩子去模仿。我想写的,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会犯错误但每天都在进步的真实的孩子。”她说,马小跳的原型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孩子,而是她教过的学生、见过的男孩的“集合体”——他调皮捣蛋,会在公开课上“捣乱”;他有情有义,会为了朋友挺身而出;他不完美,却在成长中慢慢长成有担当的男子汉。“最后一本《光荣绽放》里,马小跳成为全面发展的孩子,这不是‘完美’,而是‘成长’的必然。”

“笑猫是孩子们为我找到的形象”

“笑猫的诞生,则是‘读者赠予我的礼物’。这只会用各种各样的笑表达心情的猫,最初只是马小跳系列《疯丫头杜真子》里的配角——杜真子抱着的那只猫,会冷笑、苦笑、哈哈大笑,能用笑容传递思想。”2004年前后,杨红樱每天都会收到保安送来的一麻袋读者来信,孩子们在信里问:“为什么不用这只会笑的猫写一个系列?”“孩子们帮我找到了这个形象,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运。”杨红樱说,《笑猫日记》的创作,藏着她的“宏伟抱负”——用这只“有思想、有智慧的东方猫”的眼睛观察世界,为中国孩子写一套“人格教养读本”。

在笑猫的故事里,幻想与现实交织:笑猫的背景是杜真子与马小跳的现实生活,却能用童话的视角讲述勇气、善良、责任的意义。“孩子读笑猫,会觉得‘这就是我的生活’,但又能从笑猫身上学到成长的力量。”杨红樱记得,有次在国外演讲,一位留学生拿着2006年签名的《笑猫日记》来见她,“那是笑猫日记在深圳首发时签的,这位同学说‘笑猫是我成长的精神伙伴’,这句话让我觉得一切都值了。”

“我认为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

创作童书四十余载,杨红樱有着独特的儿童文学创作理念:“我认为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这一理念曾遭到不少批判。“好多人就觉得儿童文学就应该高深,他就应该让孩子读不懂,让他慢慢去琢磨。我认为孩子就应该很顺畅地读下来,因为这个时候是给他建立阅读自信的时候。”

在杨红樱看来,儿童文学比成人文学更难创作,因为作者必须考虑读者的年龄特点。“你在写的时候你要考虑到你用这个词,小孩,比如二年级、三年级的小孩能不能懂……儿童文学他就是浅语的艺术。”

杨红樱的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过“冰火两重天”的评价:孩子们疯狂喜爱,却有成人因“淘气包”三个字批判她“教孩子调皮”。“有篇文章标题叫《杨红樱,请你放过安琪儿》,可安琪儿是我最喜欢的孩子,她笨笨的,却有超高的共情力和想象力,那是我的童年原型啊!”最让杨红樱感到委屈的是,很多批评者并没有真正读过她的作品。“他们是没有读过我的书的,但凡读了,绝对

教师生涯

“教师经历是我创作的源泉”

“如果没当小学老师,我可能不会走上为孩子写作的路。”19岁那年,杨红樱成为一名小学老师,从一年级教到六年级,这段教师生涯,成为她创作的源泉。

刚当老师时,杨红樱深受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教育的核心,是人性关怀。”她为班上48个孩子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每个孩子的性格、优点、闪光点,甚至“今天谁情绪不好”“谁需要鼓励”。“那时候我有个孩子生病了,我买了8个苹果、10个梅花蛋糕去家访,顺便把当天的课给这位同学补上了。”杨红樱记得,家访结束后,她骑着自行车走在夜晚的街灯下,看着自己的影子,心里满是“被需要的满足感”。

这段经历,让她读懂了“儿童”——一年级孩子的词汇量、三年级孩子的阅读心理、六年级孩子的成长烦恼,她都了如指掌。“儿童文学是‘浅语的艺术’,不是‘浅薄的艺术’。”杨红樱说,她写马小跳时,会严格控制词汇难度,让中年级孩子“毫无障碍地读下去”;写笑猫时,会用“三五个短句”完成细节描写,不破坏儿童的阅读节奏。“有老师说,班上写作文好的孩子,大多爱读笑猫日记——因为笑猫教他们观察生活、选择素材,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离开学校十几年后,杨红樱才开始创作马小跳,但教师生涯的积累,让她笔下的孩子“活”了起来。“有同行说‘写调皮孩子看似很简单’,但真的写起来才知道难——你要让每个孩子都觉得‘马小跳像我身边的人’,这需要对儿童心理的精准把握。”杨红樱坦言,马小跳比笑猫难写,“就像‘画鬼容易画人难’,鬼是虚构的,人是真实的,人你画得像不像,孩子一眼就看出来了。”

如今,杨红樱仍会想起当年的学生——那些“75后”的孩子,如今已年过半百,偶尔会联系她,说“老师,我们的孩子也在读马小跳”。“这就是教师和作家的双重幸福——你的付出,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一代人。”

■结语:

从马小跳的“淘气”到笑猫的“智慧”,从童年的“童话”到故乡的“记忆”,杨红樱的文字始终带着“成都人的松弛”与“创作者的执着”。

杨红樱说:“懂我的人长大了。”那些曾经读马小跳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现在能够更好地理解杨红樱作品中的深意。而《成都往事》则让成人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立体的杨红樱。杨红樱说:“读了《成都往事》才真正读懂杨红樱,终于明白我为什么能写出具有快乐能力的马小跳和幽默智慧的笑猫。”

今年63岁的杨红樱至今依然保持着创作的激情与活力,她的文学之路仍在延续,未来还有更多精彩等待她去书写。在宝安日报湾区会客厅的访谈尾声,她再次用成都话念出“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这不仅是成都人的精神密码,也是她四十余载创作生涯的写照——拿起笔,为孩子书写童年;放下功利,为自己记录故乡;想得开,在误解与认可中坚守初心。

问答环节

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积累

专访前,记者征集了一些同学们想问杨红樱老师的问题,在访谈的最后,杨红樱回答了这些学生的提问,话语间满是对孩子的温柔与耐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都问了些什么。

●坪洲小学五(7)班唐芳婷:杨阿姨,我特别喜欢《笑猫日记》,每次看都觉得笑猫不仅能听懂人话,还会用各种各样的笑来表达心情,这个想法太神奇了!您是怎么想到让一只猫来当故事的讲述者?

杨红樱:笑猫的诞生,是读者赠予我的礼物。当时的小朋友们看了马小跳后,写信给我,建议我用马小跳中这只会笑的猫写一个系列。笑猫的笑,是你们的情绪出口。当你们不会表达情绪时,可以从笑猫身上看到原来难过可以用苦笑,开心可以用哈哈大笑。笑猫的视角其实是你们的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六(9)班朱亦奇:杨阿姨,马小跳好像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感觉特别真实。您是怎么创造出马小跳这个角色的?

杨红樱:每个班都有“马小跳”“丁文涛”“夏林果”,他们是真实的存在。我只是把这些“孩子味”的特质集合起来,让马小跳成为典型。同学们,只要你们多观察身边的同学,记录他们的故事,你们也能写出属于自己的“马小跳”。

●西乡中学初二(1)班刘诗睿:杨阿姨,我写作文时经常没灵感,请您教教我该怎么办?

杨红樱:写作时没有灵感主要是对生活的积累不够,我从8岁开始写日记,至今我依然习惯随身带一个小本子,把我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孩子们,写作的灵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平时的积累,你们坚持把每天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记下来,哪怕只有一句话,也是素材。等写作文时,你会发现思路非常开阔,因为你有太多东西可写。

●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初三(1)班侯林青:杨阿姨,是什么让您坚持写作四十多年?一件事情坚持了四十多年,您让我觉得很了不起。

杨红樱:能坚持这么多年源于小读者们的期待。孩子读完一本,会问我“下一本书什么时候出”,会猜测我“下一本书会写什么内容”。你们的这种期待,就是我写作的动力。我特别推荐你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我很小的时候,老师就说“杨红樱长大是要当作家的”。所以,为你们写作我不觉得累,因为这是我热爱的事。

来源:宝安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