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网曝污蔑、事件反转、网络谣言、“假悲情”博取“真同情”……一段时间以来,多个社会事件的公共讨论,经由网络空间发酵、蔓延和传播,在缺乏客观考量和核心事实的情况下,被非理性、情绪化的“声音”所裹挟。置身网络大潮中,不少人有意无意中被卷入“网络情绪过剩”的漩涡,使得
网曝污蔑、事件反转、网络谣言、“假悲情”博取“真同情”……一段时间以来,多个社会事件的公共讨论,经由网络空间发酵、蔓延和传播,在缺乏客观考量和核心事实的情况下,被非理性、情绪化的“声音”所裹挟。置身网络大潮中,不少人有意无意中被卷入“网络情绪过剩”的漩涡,使得真相在网络空间中变得越发扑朔迷离、波涛汹涌。
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化社会,网络生态多元复杂,“网络情绪过剩”越来越成为网络生态空间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现象。这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机理、传播路径和发展特征?我们应该葆有怎样的情绪表达和媒介素养?
一
“网络情绪过剩”是指在网络舆论空间中陷入悲惨、虚假、焦虑、对立、泛化等情绪化表达和群体化攻讦的聒噪,超出了正常的情绪情感时空范畴和行为举止边界的一种社会现象。
社会情绪是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动力倾向的核心要素。作为符号的信息是极其复杂的表意系统,特别是在网络舆论空间。在舆论场上,有时候情感的共鸣比事实的共享更容易产生互动。
AI制图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情绪的产生早于认知,且相对独立,而理性则需后天训练。从传播模式和舆论生态来看,基于用户关系节点而逐渐形成的互动圈层传播模式和舆论生态环境,使得处于非理性、群体极化的网络舆论环境下的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性和海量需要处理的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可能会更倾向于遵循一种更为主观的、简单的、次优的惯性思维、推测推理和价值判断,形成认识上的行为偏差和路径依赖,进而产生认知误区、情感偏差和不当行为。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认为,大众情绪会受到“群体情绪统一律”支配。出于本能群体反应、寻求情感支持和社会心理同情的需要,以及彼此情绪相互感染的特点,使情绪成为影响传播发展过程和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和维度。
二
该如何看待舆论空间的“网络情绪过剩”,应立足于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五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在这个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网络世界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表达诉求、交流思想的“新空间”。
社交媒体内容生产的自发性和传播模式的人际互动性,具有明显去中心化的“1对N”“N对N”传播模式,使得“人际传播+网络”成为一种新的动员模式、生产模式,赋能网络传播以即时性、隐匿性、互动性、多样性等多元特征。
更进一步而言,这不仅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单向性、稳定性的传播模式和格局,而且推动网络空间更为自由开放、复杂多变、多维多样,同时也迎合了情绪传播的分享性、传染性、消极性等特点,致使个体情绪可以大规模地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认知。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群众思想认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日益多元,社会交往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心态情绪多维多向,社会公众关注、讨论、参与公共议题的积极性不断高涨。
进入“后真相时代”,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把情绪放在真相之前,由情绪来引导认知的时代。作家尤瓦尔·赫拉利说:“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这在客观上也为“情绪过剩”信息传播带来了衍生时空。
从情绪传播特性和客观规律来看,特别是基于“信息茧房”“算法过滤”“圈层传播”等因素影响下,常常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用户的思维认知、价值判断和现实反应。因此,有些人只是通过道听途说的段子、要素不全的视频,或是几张东拼西凑的截图,就认为自己清楚地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社会情绪作为“众议”的一种表现形态,是社会心态的“风向标”,也是社会舆论的“催化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情绪化表达传播的力量对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形成、扩散,以及整个舆论生态的影响,有着难以想象的张力。正向的积极情绪表达可以成为社会发展的“推进器”,负面的消极情绪表达充斥则会变成社会的“分离器”。
三
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宣扬恐慌焦虑情绪、过度渲染消极悲观情绪等网络问题。
在万物互联、万物皆媒的新媒体时代,我们该秉持怎样的网络文化心态心绪,又如何走出“群体极化”的躁动、力避陷入“网络情绪过剩”的漩涡?
在厘清行为边界上见真章。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一方面,要明确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界限和道德边界,进一步强化法律法规治理和公序良俗约束;另一方面,要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压实网络平台、媒介机构、网络运营者等各方主体责任。
AI制图
在常态长效治理上求实效。聚焦用户反映强烈的舆论问题,常态长效开展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净化信息内容,规范功能服务,严厉打击各类网络煽动情绪等行为,从严从快处置违规平台和账号,推动网络空间生态持续向好。同时,也要加强舆论引导、优化议题设置、线上线下联动、及时回应关切、发布权威信息、推动问题解决,进而有效纾解社会情绪、凝聚合力共识。
在提升媒介素养上下功夫。在健康的网络空间中,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可以说,社会个体不仅是网络舆论空间信息内容的消费者、生产者、参与者,也是网络空间的营造者、维护者、享有者。审慎的态度、理性的声音、思辩的逻辑、善意的品质越发成为当下网络舆论场上可贵的品质。当向美的微光指尖汇聚、向善的力量接续传递,网络空间终将越发清朗。
喜怒哀乐,本就是人生常态。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上努力保持一颗平常心,知法明理、守法明德、辩证思考、理性表达,以平和善意、韧性定力、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增强过载负面情绪“免疫力”,也应成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社会共识、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
来源:鄄城县融媒体中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