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年苦不苦,关键看取舍!50岁以后,家里永远不要放这三样东西,现在知道还不晚,读书369,13分钟
,
正在直播
观看直播
刘震云:如果没人找你,真要庆祝
晚年苦不苦,关键看取舍!50岁以后,家里永远不要放这三样东西,现在知道还不晚,读书369,13分钟
♬点击上方可收听主播朗读音频
余华年轻时曾听从父亲安排,在小镇做过五年牙医,但为了追逐梦想,他还是放弃了稳定生活,转而从事文学创作。
在写作行业深耕多年后,他终于在文坛崭露头角。
余华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的进阶,往往始于一场深刻的“舍得”。只有果断地丢弃了一些消耗你的东西,才能换来一个更好的未来。
“舍”与“得”,是一种相伴相生的智慧。
尤其到了晚年,日子过得是否踏实,关键看你如何取舍。
50岁之后,家里再宽敞,也不要放这三样东西,现在明白还不算晚。
01
不放麻将机,拒绝庸俗社交
很多人年纪大了,没什么别的爱好,就爱玩点麻将。
偶尔摸两圈,消遣一下也挺好,但要是家里专门摆上一台麻将机,那味道可就有点变了。
《婚姻保卫战》里就有这么一对夫妻。
男人踏实靠谱,负责在外赚钱,女人温柔能干,在家照顾孩子,两口子互相体谅,生活其乐融融。
直到后来,妻子迷上了打麻将,在客厅置办了一台全自动麻将机。
这台机器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们一家的生活。
一开始是隔三岔五,几个老友来聚一聚,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天天开场,熬夜打牌。
丈夫在节目中坦言,这样的生活实在是难以忍受:
客厅里烟雾缭绕,瓜子壳、烟灰掉的满地都是,一片狼藉。
有时候碰上了没素质的牌友,大家还会为了几块钱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而妻子也沉浸在输赢里,忘了时间,忘了身份。
自己回到家里,面对的只有冷锅冷灶,孩子想安安静静地写会儿作业,还得戴上耳塞,躲在卧室里。
因为这件事,两口子大大小小吵了几十次,几度闹到了离婚的地步。
曾经温馨和睦的小家庭,濒临分崩离析。
很多人不以为意,觉得这只是极端情况,生活中爱玩麻将的人多了去,小赌怡情,何乐不为?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你肯定见过不少人在牌桌上的样子:他们和牌友称兄道弟,聊得热火朝天,好像快乐极了。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看不见的地方,才是真正的代价:
牌桌上的友谊,本就千变万化。
今天你手气好,大家奉承你两句“赌神上身”,但明天你要是还继续赢,别人可就要脸色难看,阴阳怪气了。
为了几块钱的得失,刚才还亲密无间的“朋友”,转眼间就可能吵得下不来台。
以赢钱为目的的社交,如同一盘散沙,一吹就散,给不了你任何滋养。
更严重的影响,是对家庭关系的腐蚀。
人一迷上麻将,心思全被那几张牌勾走了,家人的感受也不管不顾了。
孩子眼里对陪伴的渴望,全都视若无睹;伴侣用心准备好的饭菜,也等不来一句热络的夸奖。
这种冷漠与疏离,才是对家庭最隐秘又持久的伤害。
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离醴。”
健康的社交,往往平淡而长久,令人身心愉悦,而不是把家里变成棋牌室,引来无尽吵扰。
人生过半,喧嚣已过。
越往后走,图的越是一个“静”字。
不要让一台机器,扰了这份清福。
撤掉它,从此便能耳根清净,眼里整洁,家里也能恢复该有的模样。
人生短暂,光阴难返。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你分给此处的多一些,能留给别处的就少一些。
你把精力投入在摸牌、算帐里,心里只会越发空虚。
而当你把时间留给了真正值得的人和有价值的事,灵魂便能得到滋养和丰富。
放下了功利庸俗的社交,或许我们才能发现:
生活真正的乐趣,是窗外的阳光、身边的家人、自在独处的时光,以及内心的安宁。
02
不放电子产品,抵制过度娱乐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低头族”里,中老年人越来越多了?
根据2024年一份报告显示,我国50岁以上的中老年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3.66亿,近千万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突破7小时。
不少老年人熬夜看小说、刷短视频,俨然已到了痴迷程度。
但手机成瘾,对身心都是一种巨大消耗:
有人眼睛干、脖子痛,晚上还翻来覆去睡不着。
有人整天看视频里的家庭矛盾、社会纠纷,自己也忍不住窝火,脾气冲得很。
总的来说就是,牺牲了健康,心里还空荡荡的,简直是得不偿失。
我有一位亲戚,就是这样。
今年年初儿子给她买了个平板电脑,她很高兴,想着终于不用守着电视机了,可以看自己想看的内容。
然后她就爱上了刷短视频,做饭也刷,走路也刷,刷得废寝忘食,不知昼夜。
对于家人的好心相劝,她非但不当回事,还会给对方冷脸。
结果没过俩月,就检查出了青光眼。
医生告诉她,眼睛在累了的状态下会变得非常脆弱,根本经不起这么折腾,再刷下去,可能会失明。
亲戚吓坏了,自那以后才减少了玩平板的频率。
国外有研究表明:网络上那些没营养的东西,能让你的感官慢性中毒,不知不觉损害你的记忆力和专注度,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你以为的解闷,其实是在耗心神。
刷的短视频、小说多了,难免变得浮躁、没有耐心;沉浸在网络上虚拟的世界里,人也会变得孤僻,不愿意和外界交流。
作家梁晓声在一次发布会上,分享过一段经历;
他以前开过博客,本想借此机会和读者聊聊文章,交流心得。结果没等来几个知音,倒是一堆人跑来对他的文章乱批一通,恶语相向。
失望之下,他索性关了博客,专注于线下生活。
后来只要待在家里,他就会把手机收起来,每天定时看书、写字、做学问。
正是有了这样的深度投入,他才创作出了《人世间》、《母亲》这样的佳作。
说到底,手机本该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而不应成为负累。
那些放满了大大小小电子产品的家庭,氛围可想而知:
每个人自顾自地埋起头来,餐桌上几乎也听不到家长里短,欢声笑语。
这种“身在咫尺,心在天涯”的冷漠,其实比争吵更伤感情。
试着给手机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吧,起初或许会不习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但渐渐地你就能从中受益。
不再会有让人心烦意乱的推送,那颗心也终于能定下来,稳稳地安放在当下。
这时你才能真正看见:
阳台上的花开了,厨房里粥香了,亲人的话匣子打开了,整个世界都变得更鲜活了。
生活的幸福,就藏在这份被我们遗忘了许久的、活生生的烟火气里。
03
不放奢侈品,降低物质需求
哲学家尼采提出过一个“钟摆定律”,认为人们总是在痛苦和欲望之间摇摆不定。
这句话,恰恰就是现实里很多人的写照。
有些人心里想要的东西太多,得不到就不甘心,得到了就会愈发贪婪,停不下来,因此只能一直痛苦。
而需求越少,说明你越幸福。
最后一样不建议你摆在家里的东西,就是那些华而不实的奢侈品,比如金银首饰、名牌物件。
一是放在家中太招摇,容易引来非议;
二是这些光鲜的物品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反而会提醒你“还不够”,助长攀比之心。
北京卫视《老师,请回答》节目组,曾到袁隆平家里作过一次采访,无人不震惊于袁老的朴素。
他家中的陈设、布局非常简朴,看起来和普通家庭无异:
一台旧冰箱,一台不大的电视机,还有一些木制桌椅。
墙上挂着过往的几张照片,下面是一组磨掉花纹的软沙发,桌子上摆着水果和一些零碎的杂物。
袁老常坐的那张按摩椅,因为用的时间太久,头部的地方已经陷出了一个凹洞,皮渣也是一摸就掉。
放眼一看,家里没有任何奢侈品或者收藏品,完全看不出主人的身份。
记者连连感叹,实在是太朴素了。
确实,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农业专家,袁老这一生获奖无数,收入可观。
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些全部纳入囊中,而是将大部分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和激励后辈。
自己穿着几十块的衣服,两百块的鞋。
袁老的消费观,可以集中体现在他曾说过的一句话上:
“钱是拿来用的,该用则用,不挥霍不浪费,不小气不吝啬。”
正因为有过吃不饱的经历,所以才倍加珍惜温饱。
也正因为珍惜当下,不攀比、不计较,所以他收获了更多的幸福。
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一个人真正的富有,不是看他手里有多少东西,而是看心里能感知到多少。
心穷的人,纵使身家千万,也不满足。
而知足的人,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屋子里,也不会觉得日子难过。
人生上半场,我们的眼睛总在向外看。
看看人家工资多少、房子多大,追逐名利,计较得失,赢得了一些赞美,却也灌进了许多喧嚣。
比来比去,心就乱了,日子就过得拧巴了。
如今经过岁月沉淀才明白,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东西怎么也求不来。与其羡慕他人,不如活好自己。
不跟别人比,就是最好的活法。
从今以后,把家里那些贵重的东西收起来,整理出一个干净、简单的环境。
粗茶淡饭养胃,知足常乐养心。
守住内心的边界,满足于眼下的拥有,日子才能过得长长久久,有滋有味。
▽
杨绛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五十岁以后,一个家最好的状态就是两个字——素净。
何为素净?
是圈子干净,不交损友。
是眼神清亮,不沉迷于短暂娱乐。
是内心轻盈,不为外物所累,不沾染世俗浊气。
做到这三点,我们就能在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始终守住一份清明,为自己赢得一个松弛、美好的晚年。
读书369
,赞351
作者:亦明,本文首发:听书369(ID:tingshu369),用你的耳朵,保护你的眼睛,每日听名著,读好文,百万书友的共读平台,美好生活,从这里开始!转载请联系听书369。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