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视点·读端丨浙大正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包大为:在“浙”里见证“会读书的人”成长为“会创造的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7:25 1

摘要:9月23日,浙江省委在浙大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浙江大学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支持浙江大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图源:视觉中国

9月23日,浙江省委在浙大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浙江大学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支持浙江大学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浙大深入贯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示要求,在国际主流评价中进入前50位,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数从零增长到15个,师生校友创办科技企业超1500家……浙大正以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

第一视点丨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

在“浙”里见证“会读书的人”成长为“会创造的人”

从2005年9月23日在浙江大学召开的浙江省委常委会到今天,二十年来,浙江大学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目标,立足浙江、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负嘱托创造出一个个亮眼的成绩:在国际主流评价中进入前50位,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前千分之一学科数从零增长到15个,师生校友创办科技企业超1500家……

贯穿浙江大学的发展经验和使命愿景的是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

大学是一棵树,学科建设是主干,科技创新是硕果,立德树人是主根。主根扎得深厚,主干方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风雨之中屹立不倒,硕果方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中源源不断汲取营养。判断主根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则在于育人工作是否能从“知识坐标系”跃迁为“能力生长极”——亦即能否将“会读书的人”培育为“会创造的人”。

二十年来,浙江大学始终以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为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着力朝着培养“会创造的人”的育人生态,既是浙江大学的个性经验,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共性方案。

一是以德为先,聚焦思想引领,打造与“走在前列”目标相适应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对于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来说,当代使命的核心之一,就是把“立德树人”摆在最前面,用有温度、接地气的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既是响应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也是大学自身追求卓越的必然选择。浙江大学针对年轻人所思所想、所需所惑,制定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方案,还推出了十大具体行动,从思政教育的方式、活动形式到组织机制上都下功夫创新,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充分发挥团组织的组织优势,以新思想的循迹溯源为主线,打造了“青马向上”蹲点研学宣讲品牌。他们特意选了总书记曾经调研指导过的地方,像义乌李祖村、磐安玉山古茶场,让青年学生到这些地方开展活动——同学们既能实地调研当地的发展变化,又能和同伴一起学习讨论,还能向村民宣讲政策,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场教育,加上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又例如,浙大还让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王淦昌、程开甲、林俊德这些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前辈,其事迹与功绩本身就是最好的思政教材。于是,学校建立了马兰工作室、于子三工作室,还编排了《求是魂》《速写林俊德》等原创剧目,让学生通过这些载体了解前辈们的奋斗故事。这种用榜样力量激励人的方式,能让青年学生明白:真正的优秀,是像前辈那样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这正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人才的理想所在——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胸怀家国、勇担使命。

二是智育增慧,强化学科赋能,推动专业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通。

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胸怀天下,核心使命就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有情怀,能为国家分忧、为社会尽责的栋梁之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得打破知识传授和专业实践的“两张皮”现象。

育人得跟着需求走,专业得对着社会用。浙江大学开创了“PTPA”公益实践模式:一位教授(Professor)牵头,带一支学生公益团队(Team),扎扎实实做完一个公益项目(Project),最后形成一份能落地、有价值的公益成果(Achievement)。这样一来,学生既练了专业本事,又实实在在为社会出了力,实践的“含金量”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同时,培养学生不能“一刀切”,得按阶段、分类型来,核心是“先懂道理、再悟真谛、最后强服务”。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帮他们打牢思想认知基础,种下“想为社会做事”的种子;到了高年级,就聚焦用专业能力赋能实践,让他们真能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同学科的学生,实践方向也得“量身定制”:工学类学生可以搞全国性的学术科创竞赛,在比拼中练创新;农学类学生就往田间地头跑,围绕“三农”问题做调研、搞服务。最终实现“用实践把专业学扎实,用专业让实践更有效,一切实践都围着服务社会转”的育人效果,这正是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理想所在——让每个学生都能把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紧紧绑在一起。

三是文体兼育,塑造健全人格,以文化人以体育人。

“生活即教育”。浙江大学将体育美育融入日常生活,学生可通过参加日常体育锻炼、参加校内外文体竞赛、观看艺术类演出培训等方式获得必修的体育美育第二课堂学分。将群众性文体活动作为激发青年融入参与、实现情感认同、建立自信自觉的有效载体。例如,每一年的12月31日是浙江大学一年一度写入校历的学生节,每年的这一天全校停课,全体师生一起以花车巡游、新年狂欢、游园互动等形式迎接新年,这一文化景观已经延续了十年,成为一种集体记忆,凝聚起一代代浙大学子的文化认同。亚运会期间,浙江大学组织近两千名学生志愿者在服务体育赛事的过程中感受体育精神、激发运动热情,并通过对外文化展示讲好中国故事。

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浙江大学逐步凝练了“认知体悟、动力激发、知行合一”的阶梯式、定制化育人理念,打造了“链接社会、专业赋能、资源汇聚”的多触角、全场域的育人载体,形成了“学分导向、课堂融通、过程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育人机制,实现五育并举从育人理念转向方式变革,从分散推进转向体系建构。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不断优化同向同行又融会贯通的“大思政”育人同心圆,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海报由AI共同生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