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获期间注意事项大攻略,做好了事半功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07:23 1

摘要: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如何保证产量和品质,这一阶段也非常重要。关键环节处理好,每亩多打几十斤。

又到了玉米收获的季节,如何保证产量和品质,这一阶段也非常重要。关键环节处理好,每亩多打几十斤。

一、准确判断收获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

1. 成熟标志判断

看乳线:玉米粒底部的“乳线”(黄色与白色的分界线)完全消失,说明籽粒灌浆完成,是成熟的重要标志。

查黑层:玉米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胚部与籽粒连接处),表明养分运输停止,籽粒完全成熟。

摸苞叶:玉米苞叶由绿变黄、疏松干燥,籽粒硬度高、光泽度好,用指甲掐不易留痕。

2. 不同种植季的收获时间

春播玉米:北方地区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获,南方稍早(8月底-9月中旬),需结合当地积温(成熟需≥10℃积温2800-3200℃)。

夏播玉米:华北、黄淮地区多在10月上中旬收获,需避免早霜影响(霜前1-2天抢收)

二、收获前的准备工作

1. 关注天气预报

选择连续3-5天晴朗天气收获,避免雨天或土壤潮湿时操作(易造成机械陷地、籽粒霉变)。若遇阴雨,可提前割倒秸秆晾晒,籽粒半干后再摘穗。

2. 工具与机械检查

人工收获:准备锋利的镰刀、背篓或手推车,检查镰刀刀刃是否锋利,避免收割时秸秆撕裂导致籽粒脱落。

机械收获:调试玉米收割机的摘穗辊间隙(一般3-5厘米,避免夹伤籽粒)、剥皮装置松紧度,清理输送带杂物,确保作业效率。

3. 地块预处理

倒伏严重的地块,先人工扶起玉米秸秆,用绳子捆绑成小捆(3-5棵一捆),晾晒1-2天再收获,减少籽粒损失。

三、收获方法与注意事项

1. 人工收获

摘穗技巧:一手握住玉米秸秆,另一手抓住果穗中部,向侧下方用力掰下,避免拉扯导致秸秆断裂、籽粒掉落。

果穗堆放:摘下的玉米穗应堆放在通风干燥的场地,避免直接堆在泥土地上(底部垫秸秆或木板防潮),堆高不超过1.5米,防止内部升温发霉。

2. 机械收获

作业速度:收割机行进速度控制在3-5公里/小时,土壤潮湿时降低至2公里/小时,避免摘穗辊转速过快导致籽粒破碎(破碎率应≤5%)。

实时检查:收割时安排人员跟机,检查漏摘果穗、籽粒脱落情况,及时捡拾遗漏的果穗;观察剥皮装置是否卡穗,避免堵塞。

3. 不同用途玉米的收获差异

鲜食玉米(甜玉米、糯玉米):在乳熟期(授粉后20-25天,籽粒饱满、掐破有乳状液)收获,过晚口感变柴;收获后24小时内加工或冷藏,避免糖分流失。

籽粒玉米(饲料、粮食):需完全成熟后收获,若机械直收籽粒(省去摘穗环节),需待籽粒含水量降至25%以下,避免脱粒时破碎。

四、收获后的处理与储存

1. 果穗晾晒与脱粒

田间晾晒:收获后若天气晴朗,将玉米穗摊开在晒场(厚度不超过30厘米),每天翻动2-3次,加速水分蒸发(目标含水量降至15%以下);避免在水泥地暴晒(高温易导致籽粒爆腰)。

脱粒时机:果穗晾晒至苞叶干脆、籽粒含水量≤18%时脱粒,可用手动脱粒机或机械脱粒,脱粒后筛选去除碎渣、瘪粒。

2. 籽粒储存要点

防潮防虫:晒干的玉米粒用透气麻袋或网袋分装(避免用塑料袋闷捂),堆放在通风的仓库,底部垫木架离地30厘米;储存时按“新粮与陈粮分开”原则,避免混杂。

监测湿度:定期检查籽粒湿度(用手抓握不结块、咬碎时清脆),若发现返潮,及时翻晒;可在粮堆中放置花椒包或防虫网,预防储粮害虫。

3. 霉变籽粒处理

收获后若遇阴雨天气无法晾晒,可将果穗挂在通风处(如房梁、网架),或用鼓风机吹干;已霉变的玉米穗需单独堆放,剔除霉变籽粒,避免污染好粮(霉变籽粒含黄曲霉毒素,不可食用或作饲料)。

五、安全与秸秆合理利用

1. 收获安全注意事项

机械作业:收割机操作时禁止人员靠近旋转部件,夜间作业需开启警示灯;人工收割时穿长袖衣物、防滑鞋,避免秸秆划伤皮肤。

运输安全:运输玉米穗时,车厢装载高度不超过护栏,用绳索固定,避免急转弯导致滑落。

2. 秸秆处理方式

秸秆还田: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至5-10厘米,均匀抛洒在田间,翻耕入土(深度20厘米以上),补充土壤有机质(每亩还田量建议1000-1500公斤)。

饲料或生物质利用:新鲜秸秆可铡碎后制作青贮饲料(含水量60%-70%时密封发酵),或晒干后作为燃料、造纸原料,避免焚烧污染环境。

六、特殊情况应对

倒伏玉米收获:轻度倒伏(与地面夹角>45°)可直接机械收获,调整收割机摘穗辊高度;重度倒伏(贴地)需人工收割,将果穗摘下后单独晾晒。

晚收玉米防冻:北方地区若遇早霜,可提前割倒玉米秸秆,码放成“人”字形垛,让果穗在秸秆上后熟1-2周,再摘穗脱粒。

通过以上步骤,既能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又能减少收获损耗,为后续储存和加工打下基础。根据种植规模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收获方式,可有效提升种植效益~

来源:地球村大喇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