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内蒙古“阿某泰”系列案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据举报信息及记者实地暗访核实,该机构实际控制人纳某毕某格、达某拉(马某籽)夫妇涉嫌操控4家“阿某泰”主体及122家合作医疗机构(数据来源:阿某泰APP公众平台,听课时间截至2025年8月1日),以长期循环播放
近期,内蒙古“阿某泰”系列案件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据举报信息及记者实地暗访核实,该机构实际控制人纳某毕某格、达某拉(马某籽)夫妇涉嫌操控4家“阿某泰”主体及122家合作医疗机构(数据来源:阿某泰APP公众平台,听课时间截至2025年8月1日),以长期循环播放无科学依据录像课的方式,涉嫌套取巨额医保资金、大肆偷税漏税,涉案金额保守估算突破百亿。记者进一步暗访医院、卫健单位、“阿某泰”在锡盟正蓝旗不合规侵占湿地公园、违规施工涉案项目现场,巨额国有资产流失,叠加入职时间矛盾、医保报销违规、国务院特殊津贴资格存疑等多重核心疑点,案件背后的隐情亟待官方彻查。
百亿涉案资金:循环录像课的“敛财术”,80%为医保“救命钱”
从涉案规模与获利模式来看,“阿某泰”系列案件的不合规操作呈现出明显的计划性与贪婪性。据举报者提供的保守测算方式(数据根据纳某毕某格相关表述推算),仅125家涉案医疗机构,若按每家日均900人参与早、中、晚3节课程,每人每节课收费54元(参照三甲医院60元/节课标准),且年均运营360天计算,单年套保金额便达约21.87亿元;若以平均合作5年推算,累计涉案金额已高达109.35亿元(具体计算方式:900人/天×54元/人×360天/年×125家×5年=109.35亿元)。
更令人愤慨的是,部分医院与“阿某泰”的合作已超13年,且涉案资金中80%以上为医保基金。这笔关系千万群众看病就医的“救命钱”,被指疑似通过不合规转移手段,遭不法分子肆意侵占、中饱私囊。从行为本质来看,纳某毕某格等人的操作是典型的有组织虚假宣传——利用无科学依据、无法验证真伪且无成本的重复录像内容,借助国家医疗机构平台的公众信任度,对上千万不明真相的老弱病残群体实施欺骗,进而套取国家医保资金,性质极其恶劣。
记者暗访直击三大核心疑点:时间线矛盾、资质存疑、资金去向成谜
为核实案件关键信息,记者先后走访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当地卫健单位等部门,通过实地采访获取一手线索,发现多组矛盾信息与待解谜题。
疑点一:入职时间“打架”——人事科称2015年入职,公开记录显示2010年已任职
记者针对纳某毕某格的公职背景,采访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相关人员,其明确答复:“纳某毕某格是2015年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医院,2021年调动至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药研究院,2024年正式退休。”
但这一说法与公开信息存在显著冲突。记者检索发现,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纳某毕某格“全国中医文化建设先进个人”称号时,其所属单位标注为“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2011年11月2日《中国中医药报》公布的同批次先进个人名单中,该单位信息一致,人民网、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单位官网亦有佐证。更关键的是,纳某毕某格本人在公开采访及正规出版物中提及,2010年11月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筹建期间,他通过笔试(医疗组120余人中排第11名)、面试(排第9名)被录用;2011年还主持了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课题论证会;2012年4月28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开业当天,心身医学科就诊患者320人;2013年2月6日,随从中国内蒙古医药专家团赴美国参会,2013年8月在朋友推介下前往日本为东京某公司老板小林某雄就诊(小林某雄半年后去世),两次对外活动均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专家”身份参与。
一边是“2015年入职”的人事记录,一边是2010年入职、2011年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名义获国家级荣誉的公开履历,时间线矛盾直指纳某毕某格档案可能存在篡改。举报者向记者强调:“这种‘错位’绝非笔误,背后大概率是为掩盖违规入职的事实。”
疑点二:出狱后违规入职?执业资质与法律规定“相悖”
据举报信息及纳某毕某格本人在正规出版物中的表述,他曾于2009年6月“经历人生沟坎后重新出发”,结合此前披露信息,其所谓“沟坎”实为因偷税罪被判有期徒刑后的刑满释放。根据《医师法》第十六条规定,“受刑事处罚,刑罚执行完毕不满二年或者被依法禁止从事医师职业期限未满”的人员,法定不予注册执业医师资格。
若按纳某毕某格所述,他出狱后应邀赴锡林郭勒盟一家健康中心担任顾问,且从患者报告可见,这期间他一直在开展行医活动,属于“无证行医”。若按其“2010年入职”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说法,彼时距其出狱仅1年半,尚未满足“刑罚执行完毕满二年”的要求,根本不具备重新考取执业医师证的资格,属于“无资质入职”;若按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人事科“2015年入职”说法,2011-2012年以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名义申报荣誉的行为,以及纳某毕某格就诊的患者病历档案、报告资料的年限矛盾。记者追问医院“为何存在矛盾”,人事科未进一步回应,仅表示“按现有档案答复”。质疑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或存在“掩护”纳某毕某格违规入职的行为,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待查。
疑点三:医保报销突遭取消,数亿资金去向成谜;津贴资格存争议
记者就“阿某泰”项目医保报销问题采访当地卫健单位 ,工作人员透露关键信息:“纳某毕某格主导的‘心身互动疗法’课程,2025年8月1日起已正式取消医保报销资格,原因是治疗过程不合规——全程仅播放预制录像,无执业医师在场接诊、问诊,无病历记录和个性化方案,本质是健康宣传,而非医疗服务,不符合医保基金使用规定。”
该工作人员进一步确认,2025年8月1日前,通过医保报销的该课程费用累计已达数亿元。但当记者追问“这笔资金流向何处、是否涉及套取、是否会追查返还”时,卫健单位 仅表示“已移交相关部门”,未透露进展。举报者向记者提供线索:“这笔钱没进公立医院账户,反而流向‘阿某泰’旗下养生园、酒店等产业,但目前缺乏官方核实。”
此外,纳某毕某格的“政府特殊津贴”资格也引发争议。记者从人社部门获悉,该津贴对申报者政治素质、职业操守要求严格,有刑事犯罪记录者通常不符合条件。但纳某毕某格在个人著作及宣传中,明确提及自己享有该津贴。记者咨询人社单位,相关人员表示“需核查申报材料”,暂未给出明确答复,举报者质疑其津贴资格是“通过伪造履历骗取”。
疑点延伸:资产、生态、工程“三重隐患”叠加
除上述核心问题外,纳某毕某格的巨额资产来源、生态破坏及工程违规问题更显突出。举报信息显示,纳某毕某格在短时间内建成约30万平方米的4个阿某泰养生园,还拥有酒店、马奶产业、百万豪车及多栋别墅。
纳某毕某格所建部分阿某泰养生园,未办审批手续就侵占湿地公园核心区,开挖填埋致植被水文破坏,整改通知难制止施工。其还以合作康养名义联国企,靠虚增成本、转移业务架空国企股权,数亿国资存流失风险,监管部门未完成核查,资金去向不明。
举报者向记者质疑:“一个公职人员,即便有正常收入,也不可能在短期内积累如此多资产,这些钱大概率与套取的医保、偷逃的税款有关。”
更令人担忧的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阿某泰相关项目被指存在“违规施工、消防不合格”等问题,却已投入使用五年之久,知情人士多次反映,但相关部门的整改要求始终未落实,公共安全风险持续累积。
触碰多条“高压线”,公众呼吁多部门协同彻查
记者梳理发现,“阿某泰”系列案件已触碰经济安全、社会道德、法治等多条“高压线”:涉案金额超百亿、波及千万群众,若处置不当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医保基金流失破坏民生保障可持续性;伪科学录像课背离价值观;针对老弱病残群体诈骗践踏公序良俗;大规模有组织犯罪挑战底线。
对此,举报者及公众强烈呼吁多部门介入:恳请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查封涉案资产、固定证据,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监察机关深挖医疗卫生、税务等部门,查处失职渎职;医保、财政部门彻查数亿医保资金去向,明确追回路径;人社部门核实特殊津贴申报合规性;住建、消防部门排查阿某泰项目安全隐患,依法整改。
医保资金是人民群众的“生命线”,公众期待相关部门以“零容忍”态度彻查此案,对涉案人员、利益团体依法从重严惩,切实守护民生福祉与社会公平正义。
来源:萌岚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