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承薪火 师道续华章——尚廷震先生第十次收徒盛典纪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09:06 1

摘要:9月27日,晨曦刚漫过书圣故里费县的檐角,秋雨便如丝绦般轻垂,缠缠绕绕间,将整座小城浸成一幅淡雅的水墨。天禧雅悦大酒店内,墨香早已抢先一步漫出轩窗,与雨雾相拥相融,晕开一片清润意境——全国著名书法家尚廷震先生第十次收徒仪式,正循着这缕墨香,缓缓拉开帷幕。这是一

文/ 图 王昕 孙华东

9月27日,晨曦刚漫过书圣故里费县的檐角,秋雨便如丝绦般轻垂,缠缠绕绕间,将整座小城浸成一幅淡雅的水墨。天禧雅悦大酒店内,墨香早已抢先一步漫出轩窗,与雨雾相拥相融,晕开一片清润意境——全国著名书法家尚廷震先生第十次收徒仪式,正循着这缕墨香,缓缓拉开帷幕。这是一场以笔为舟、以心为楫的文化之约,更是中华书法文脉赓续的生动注脚,将“薪火相传”四字,轻轻写进秋雨浸润的时光里。

新徒第一课(右尚廷震、左董淑锋)

师者父母心(右尚廷震、左刘平)

满堂宾朋,皆是为翰墨而来,为传承而聚。拜师人董淑锋、刘平端立席间,眼底满是对拜师礼的赤诚与期待;恩师尚廷震先生与师母姜凌云女士并肩而立,目光掠过众人时,满是对后辈的温和期许。原费县县长助理王玉楼、原国土局王中田、原费县实验中学朱成勇三位先生,以文墨为纽带,专程赴这场文化之约;著名制砚大师王开全携一方方藏着千年文脉的砚台而来,匠心与墨香在此相融;临沂水利集团张省委、李建委、李炳华,沂南田少华诸位实业家,以实业之力敬护文脉,让商业与艺术在此共生;书画家姚旭挥毫可寄情,书法报社站长王昕执笔记盛事,临沂舒同书法研究会会长高鹏程、临沂作协副主席张启荣、费县颜真卿纪念馆馆长许利平,皆以各自所长守护文化根脉;临沂福来纸业李福来、祥云艺术馆杨云、三石文化王轶群、玫瑰产业园董洪芝,也带着满腔热忱为传承助力;画家吕刚、李永芳、刘凤兰笔底生花,西沟村王全余书记代表故里送来深情;尚门弟子朱景军、颜京红等二十余位同门齐聚,师门暖意满溢厅堂;费县攻略主播乐乐则以声为媒,将这庄严又温情的时刻,细细留存。

尚廷震讲话

欢聚一堂

谈及尚廷震先生,这位1953年生于费县、长于费县的书家,数十载春秋皆与笔墨相伴。他临名家碑帖却不困于古法,将半生文化底蕴与对世事万物的感悟,悄悄揉进每一笔每一划里,终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其作如岱岳雄峙,大气浑然;似松柏挺秀,苍劲有力;运笔时行云流水,藏着圆转遒丽的灵动;结体处宽博深稳,透着洒脱飘逸的气韵,墨色浓淡相宜,线条精到传神,早已深得大众喜爱。2006年,他创办费县书画艺术学校,为家乡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书画人才;2008年受聘为中国书画院院士,2011年跻身中国书协,2013年更被列为“当代舒体传承领军人物”;《书家杂谈》《教你学书法》《书家宝典》《墨韵书道》等著作传世,2018年创办的《墨韵书道》栏目,更成了千万书法爱好者的“线上课堂”。先生的墨痕,早已印在书坛的角落,也印在无数人的心间。即便声名在外,他仍常赴外地交流,北京的书画院、广州的街巷、内蒙的草原、秦皇岛的海岸、武汉的江滩、上海的弄堂,都留下过他传播书法文化的足迹。出于仰慕之情,许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要求拜师。此前,尚廷震先生在费县本地举办过五次收徒仪式,在外地也有四次,此次是第十次门下纳入新弟子。

情注收徒贴(左姜凌云、中董淑锋、右尚廷震)

情注收徒贴(右尚廷震、左刘平)

此次盛典的司仪,亦是师门中人,熟悉的身影更添几分亲切。李成法四十六年前便受教于尚先生,如今执礼于师门盛典,每一句话都裹着浓浓的感恩之情;平日里他更是鞍前马后,尊师重道的模样,早已是众人眼中的榜样。尚门大弟子朱景军则举止落落大方,一言一行都透着师门的风范;私下里,他既敬重师长,又善待同门,兄友弟恭的模样,让师门格外和睦。二人恰似笔锋双钩,一刚一柔,一稳一雅,稳稳引着全场,步入这庄重又温情的仪式之境。

聆听师训(右一董淑锋)

奉上敬师茶(左一刘平)

仪式尚未开启,墨香已先一步浓了满堂。王中田、高鹏程、张启荣、姚旭、吕刚、刘凤兰、李永芳等书画家们,早已围在案前铺展宣纸。提笔、蘸墨、落纸,动作一气呵成——楷书端端正正,似君子立堂;行书飘逸灵动,如流水绕石;草书狂放洒脱,若惊鸿起舞。笔锋扫过之处,不只是技艺的展露,更是文化血脉在静静流淌,每一幅刚完成的作品,都是“翰墨薪传”最鲜活的注脚。

美酒贺盛典(一亩三分地)

挥毫泼墨忙

随着礼乐轻轻响起,董淑锋的拜师礼率先开启。引荐人朱景军缓步登台,字字恳切得像珠玉落盘,将师门的分量、传承的责任,细细道来。而后,董淑锋双手捧着《拜师帖》,声情并茂地诵读,每一个字都似要刻进心底;转身面向尚先生与师母,恭敬敬上清茶,再行二叩之礼,屈膝躬身的瞬间,满是对师长的敬重。尚先生亦郑重起身,缓缓宣读《收徒帖》,随后亲手将文房四宝、书法典籍与自己的亲笔力作相赠——笔墨纸砚里藏着满心期许,每一道墨痕都寄着深厚厚望。董淑锋双手接过,又回赠拜师礼,感言里满是“潜心修习,不负师恩,不负书道”的誓言。

姚旭发言

王乐升发言

紧接着,刘平的拜师礼登场。引荐人朱成永老师热情登台,言语间满是对尚先生育人之德的称赞。刘平端着清茶,恭敬递到尚先生面前,他接过的不只是一杯暖茶,更是书法艺术的薪火,是师长沉甸甸的殷殷教诲。尚先生也毫无保留,将自己多年的书法心得与艺术感悟,尽数倾囊相授;递出的书法作品,笔力遒劲、气韵生动,那是艺术的珍贵馈赠,更是传承的有力见证。

高鹏程作品

姚旭作品

此时,书画家们纷纷捧着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走到两位新徒面前——有的绘一幅山水寄情,有的书一句警句励志。笔墨之间,流淌的是前辈对后辈的真切期许,是同好间的深厚情谊,将现场的氛围一次次推向高潮。

王中田作品

张启荣作品

尚门弟子王乐升代表全体同门登台,话音刚起,便带着几分哽咽的深情:“尚老师,您的期许与嘱托,我们从来不敢忘。您教我们的,不只是执笔运笔的技法,更是为人为艺的品格——是您让我们懂了传承有多重要,坚守有多珍贵。这份恩情,我们一辈子都记在心里。往后的日子,我们一定以笔为媒,以勤为径,在书法的瀚海里慢慢求索,做您艺术精神的合格传承者!”这位去年11月2日才拜师的弟子,平日里谦虚有礼,又勤勉好学,书法技艺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日渐精进。

吕刚作品

刘凤兰作品

嘉宾代表姚旭老师登台,话语里满是对尚先生的赞颂:“先生德艺双馨,门下桃李满园,此次收徒,既是书坛的一大盛事,更是文化的一大幸事!愿这翰墨之香,能一直绵延不绝,沁润更多人的心田。”书友代表王中田老师则忆起与尚先生多年的交往,眼神里满是感佩:“先生的人格,就像墨香一样醇厚;先生的艺术,就像笔锋一样不断精进。他收徒,不只是传技艺,更是续精神,这就是‘薪火相传’最真实的样子啊!”

徒弟和学生与老师合影(前排左姜凌云、右尚廷震)

师徒情深似海(前排左姜凌云、右尚廷震)

最后,尚廷震先生缓步登台,语气里满是语重心长。他轻轻回顾自己数十载的习书路,感念着时代的滋养,而后将目光落在新徒与诸弟子身上,寄予厚望:“书法从来不是单纯的技艺,它是修身的法门,是文化的根脉。希望你们能静下心来研习,既要敬畏传统,又不被传统困住;既要勇于创新,又不丢了本心——用笔墨传递中华美学,让书法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亮的光彩!”先生这十次收徒,门下弟子身份各异:有机关人员,有企业老板,有农民,有理工男、工程师,还有双硕士。今天入门的两位高徒,董淑锋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画家,刘平对周易和道教很有研究。尚门徒弟中,既有中青年书画家,也有八九岁书法爱好者。尚老师始终坚持“有教无类”,选徒只看两点:一要人品端正,二要对书法有虔诚敬畏之心。“锋从磨砺出,平由风浪静”,这副镶名联是尚廷震先生特为两位的新徒弟所做,师者爱犊之心昭然若揭。

王中田高歌一曲

李成法深情款款

盛典尾声,全体嘉宾齐聚舞台,相机快门轻轻响起,将这一温馨时刻定格成永恒。镜头里,笑容与墨香紧紧交织,身影与文脉默默相融——这不仅是师徒情谊的美好见证,更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庄严象征。

大弟子朱景军

亦师亦友(左尚廷震、右王昕)

仪式过后,一场丰盛的午宴如期而至。这不仅是尚先生对好友嘉宾的真诚谢意,更成了文人墨客们谈书论画的热闹艺术沙龙。酒杯轻轻举起,来自黑土地的“一亩三分地”纯粮佳酿,还没入口,便让人先醉了几分。席间,“老兵书法家”王中田、年轻时开过拖拉机的女画家李永芳、平日里低调内敛的书法家李成法,还有刚拜师的书画家董淑锋,都忍不住一展歌喉,清亮的歌声绕着厅堂打转,成了最动人的余韵。

举杯贺盛典

群英荟萃

窗外的雨仍在轻轻落下,室内的墨香却久久不散。尚门的光芒,早已照亮了更多追梦书者的前路;翰墨会一直流芳,师道也会永远延续。这份关于书法的传承,终将在时光的沉淀里,愈发醇厚,书写出更动人的华章。

来源:大家有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