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成功记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22:43 1

摘要:为全面展现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彰显实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重大意义,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拉萨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大型融媒报道《雪域江南共青绿》。

雪域江南共青绿

——《天湖印》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

生态是新时代西藏的四件大事之一。截至目前,江苏已先后派驻11批援藏干部,用“水韵匠心”在雪域高原描绘出别样“江南”。

为全面展现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彰显实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重大意义,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拉萨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大型融媒报道《雪域江南共青绿》。

湿地,是“地球之肾”,更是青藏高原的“生命绿肺”,它具有提供水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缓解气候变化等多种功能,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西藏,是我国湿地类型齐全、数量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652.9万公顷的湿地如同蓝宝石一般镶嵌在“世界屋脊”,它们因此得名“天湖”。近年来,西藏通过加强湿地的保护修复,筑牢青藏高原的生态安全屏障。

羌塘无人区的藏羚羊

羌塘,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这里拥有大面积完整的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是藏羚羊、野牦牛等物种的“天堂”,也是中国最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寒草原自然保护区。

在羌塘高原腹地,坐落着一座被湿地包围的县城——那曲市申扎县。

位于羌塘高原腹地的申扎县城

清晨,35岁的申扎县雄梅镇多绕村村民次仁顿珠,骑上摩托车来到色林错湿地,开始了一天的巡护。他是这片湿地672名管护员之一,负责约39平方公里的区域。

除了湿地管护员,次仁顿珠还兼任野保员。不远处,几只飞鸟正在湖畔或低头觅食,或整理羽毛,飞鸟全身灰白,头、枕和整个颈部却都是黑色,这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黑颈鹤。次仁顿珠赶紧起身拿出笔,将观察到的黑颈鹤仔细记录在巡护日志上。

色林错湿地的黑颈鹤

羌塘高原的气候常年寒冷干燥,但色林错湿地却被称为“湖泊的王国”,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核心湖泊色林错不仅是西藏第一大湖,至今面积仍在不断扩大。

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地球“第三极”,是除南北极之外最大的冰川分布区,冰川作用对青藏高原许多湖泊的形成与补给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鞠建廷介绍,高原湿地的水源补给主要依靠降水和冰川融水。高海拔区域冰川锁住大量淡水,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释放到下游区域。这种跨季节和跨空间的融化过程可以调节河流流量,防止干旱,并维持下游湿地的生存。

色林错

让湿地永葆生机,要守护好孕育湿地的生命之冰,也需要多措并举。那曲市申扎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副局长陈浩告诉记者,从2023年以来,申扎县实施生态修复面积超二十万亩,以人工种草、除毒草、灭鼠害为主。2024、2025年两个年度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的实施,带动群众增收300多万。

色林错湿地不仅为黑颈鹤“安了家”,也让当地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在湿地当管护员,次仁顿珠年收入多了近一万元:“保护湿地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希望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我们的家能越来越美,野生动物也能越来越多。”

次仁顿珠记录观察到的野生动物

近年来,西藏逐步构建起立体化的湿地生态保护网络。各地建立县区、乡镇、村居三级湿地管护机制,选聘湿地管护员、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湿地保护恢复项目。

西藏林芝雅尼湿地

除了以色林错湿地为代表的湖泊型湿地,西藏还拥有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类型。

在拉萨城区西北部,坐落着世界上海拔最高、国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内陆天然湿地——拉鲁湿地。

拉鲁湿地

初秋的拉鲁湿地,细叶红柳与左旋柳随风轻舞,赤麻鸭在浅水中觅食,这里被称为“拉萨之肺”。然而,谁能想到,这片水鸟栖居、绿意盎然的湿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却因过度放牧、土地侵占、污水直排等问题,生态系统退化,沙化现象严重。

1995年起,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湿地保护工程,多方面接续发力。江苏省第十一批援藏干部、拉萨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玉成介绍,二十多年来,拉萨一共累计投入了九亿多元资金,实施一期到四期的重大修复工程,分别解决了过度放牧、湿地蓄水、植被恢复、湿地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治理等问题。

拉鲁湿地

2024年6月起,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开展了拉萨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试点项目,这是该年度江苏省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项目之一。

在此次调查中,首次在拉鲁湿地野外通过红外相机成功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獭的活动身影。这一发现不仅反映了拉鲁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更是拉鲁湿地保护工作成效的体现。

拉鲁湿地拍到的水獭影像

拉鲁湿地缘何被誉为”拉萨之肺“?西藏大学教授、拉萨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西藏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张继峰介绍,首先这是源于拉鲁湿地植被茂密,天然氧吧发挥着供氧的作用;其次它能涵养水源,如同城市的“海绵”,在雨季的时候蓄水,旱季的时候排水,调节城市水量,此外,它在维持拉萨市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拉鲁湿地植被覆盖率超95%,越冬候鸟种群实现翻倍增长,水域面积显著扩大。数据显示:拉鲁湿地年吸收近8万吨二氧化碳,释放约6万吨氧气,周边夏季氧气含量达80%左右,冬季也高于城区同期水平约10%。

今年7月24日,在津巴布韦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宣布,拉萨成为了西藏首个“国际湿地城市”。

拉萨市获颁“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

天湖静谧,法治有声。2022年6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新修订的《西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继实施,为西藏筑牢湿地保护的“四梁八柱”。

今天,西藏主要湖泊水质优良,主要江河湖泊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在张继峰看来,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是亚洲几个大江大河的源头,湿地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维持生物多样性、增氧增湿、防风固沙,它维系着亚洲大江大河水源的安全和生态平衡。美丽的青藏高原,会记住每一位守护者的足迹。

三江源国家公园

管护员们留下的车辙,对口协作项目拍到的影像,湿地保护法治化进程的烙印……它们串联,拼接出黑颈鹤等珍贵生物踏入湿地的脚印。

这一个个生命之印,点缀在天湖之畔,让雪域高原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江苏交通广播网 记者:杨琳

感谢: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共那曲市委宣传部、中共申扎县委宣传部、申扎县自然资源局(林业和草原局)、拉萨市生态环境局、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南京大学环境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公司

来源:江苏交通广播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