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东新农人“破局”书写农业产业升级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2:16 1

摘要:(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建娜提 •阿达力 蔡玉姣报道)雷家塘的红薯、西庄子的鱼、蒋家湾的豇豆、皇渠沿的灵芝、西阴沟的葡萄、曙光下的食葵……9月28日,米东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主会场在长山子镇举行,各乡镇的农民“同台打擂”

(米东区融媒体中心记者:建娜提 •阿达力 蔡玉姣报道)雷家塘的红薯、西庄子的鱼、蒋家湾的豇豆、皇渠沿的灵芝、西阴沟的葡萄、曙光下的食葵……9月28日,米东区“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主会场在长山子镇举行,各乡镇的农民“同台打擂”,纷纷亮出自家的优质农产品。

自2018年设立至今,米东区的丰收节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推进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记录下米东村落的日新月异。这背后,“十佳新农人”功不可没,他们中有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有致力于技术创新的企业家,也有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兵支书”,他们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耕耘着米东这片土地。

马文明是古牧地镇小破城村小有名气的种地“老把式”,不满足于仅依靠传统种植方式的他,引进先进滴灌技术,搭建竹架棚试种早春辣椒,不断探索向规模化、多元化、产业化转型的道路。

“我们村离市区近,土壤条件也好一些,种出来的作物质量好、产量高。”2013年,马文明联合26户传统种植散户,成立乌鲁木齐市润德绿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360亩耕地,集中建起780座种植大棚。

此后,他根据农业专家服务队的一番“种粮经”,不断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用村里争取到的农机购置补贴引进了几台自动化播种机,发动合作社成员参加病虫害防治和科学施肥培训。“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先进的农业技术把大家从艰苦的劳作方式中解放了出来,让村民有更多时间投身自己的爱好。”马文明说,“我想再组织村民去周边先进的种植基地去看看,长长见识。”

如今,合作社成员发展到52户,累计流转土地1390亩,建成1670个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马文明转身成为时代“新农人”,小破城村也因丰富的品类和稳定的产量成为千亩蔬菜示范基地,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收入,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供应。

在这次的丰收节特色农产品展销区,古牧地镇展出了酸豆角、辣白菜等泡菜类产品以及加工好的干豇豆。“目前,已发展泡菜原材料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覆盖了古牧地镇、长山子镇和羊毛工镇的几个大型蔬菜种植基地,今年产值有望突破1000 万元。”乌鲁木齐新湘王食品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琼华说,明年,该公司将与近几年长期合作的农户通过订单种植模式继续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共同解决应季蔬菜销售难的问题。

“小破城村的蔬菜种植探索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古牧地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慧说,“为了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我们将整合镇上的闲置资源,聚焦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持续引进新项目,一方面延伸小破城村的蔬菜产业链,一方面带动周边村联动发展。”

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小破城村的蔬菜产业正通过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实现价值提升,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米东农业的“好味道”。

“有甜糯的玉米、红薯,也有口感独特的食用菌、莴笋,米东的特色农作物越来越多,我们家也跟着‘解锁’了很多新菜谱。”市民赵莉说。

从基层实践到技术支持,从政策红利到项目落地,米东区正持续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与智力基础。“我们依托马场湖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共建动物疫病检测平台、农兽医科技服务站和‘三农骨干’人才服务驿站,并通过聚焦农业领域5个方面的技术难题分层分类展开实训。”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余小见说,截至目前,米东区选拔培育“十佳新农人”、本土乡村主播和高素质农民90人,吸引150余名外出经商人员、大学毕业生等各类优秀人才回村任职。

未来,米东区将立足乡村特色产业,持续深化与新疆农业大学合作,通过优化人才引进政策、搭建返乡创业平台、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等方式,吸引各类人才服务乡村,让更多新农人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式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来源:米东印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