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过去进行思考的回忆应视作是人类固有的本能,但认知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要追溯事情的本质,从而达到科学理性。中华文明最令世人啧啧称赞的是生机盎然,从未中断,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棵常青树。研究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人不可数计,著述车载斗量,虽内容各异,但都局限于诸如
原创 连城 夏禹文明研究 河南
对过去进行思考的回忆应视作是人类固有的本能,但认知不能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要追溯事情的本质,从而达到科学理性。中华文明最令世人啧啧称赞的是生机盎然,从未中断,成为人类文明的一棵常青树。研究中华文明渊源流长的人不可数计,著述车载斗量,虽内容各异,但都局限于诸如政治、经济、地域、文字、文化、制度等等外在的客观因素。如政治: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统一、科举制度发展完善;经济: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文化的生生不息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统一的文化政策,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教育:书院等古代教育机构的贡献保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等等,若这些是支撑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因素,那么西方文明也都有这些要素,为什么没能一直传承呢?
文明传承的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气质,一种味道,一种灵魂,无论是人们口中的3000年文明,还是5000文明,乃至8000年文明,始终找不到这些高贵的品格,没有这些品格,文明很难得以延续传承。只有了解中华文明为什么源远流长,才能找到中华民族的核心力是什么,该坚守什么,传承什么?否则,就会迷失自我。
文明无论你赋予其多少内容,都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文明是人创造并由人传承,只有体现于人,文明才能具体清晰而有生命。文明是一种爱的责任,是一种使命担当,对文明贡献寥寥无几的人,必不是创造文明的人,崇其人其言,文明失真失语,传承无力无序。文明史是一个民族历史的精华与灵魂,找到历史发展中文明最繁荣、最精美、最经典时期,也就找到了缔造文明的人,抓住了这个民族的核心与灵魂。中华民族拥有一种千年不变的文明传承,得之不易,这种文明绝不是历史组合体,而是一个超凡的人用他的使命、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功绩筑起的。
不屈的精神
精神只有伟大才能持续,文化只有简朴才能如一,文明只有博大才能久远。美好的世界不是思想家创造的,是人民创造的。是的,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敲响文明钟声的人,不是人民,而是英雄。人类的历史可以没有梦想家,但不可以没有英雄。中国历史是一部改造自然顺应自然的历史,中华文明经历从产生到发展和不断拓宽的过程。人们把五帝时代称之为中国人的政治童年,黄帝是谁不服就打谁,用拳头建文明。而尧舜组建的是一个说唱班子,尧舜与四岳大臣,一个比一个能说会道,属于空想文明期。所谓空想,绝不是空着肚皮去想,饿肚子的人不会谈文明二字。填饱肚子,找几个马屁精,谈谈仁德诚信治国,唱唱唯我独尊的高调,顺便号召他人去学习执行,一天的时间也就这样忙碌的打发过去了。只要不干苦力,好吃好喝,任何人都会乐此不疲。《尚书》中记载的尧舜在位除了开会,还是开会,没有干过一件身先士卒的事。身教重于言教,首先遭殃的是尧舜的儿子:“(尧子)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孟子》)。
战争无法建立文明,空谈无法建立文明,学习无法建立文明,只有劳动才能创造文明。水,孕育滋润了生命;洪水,无情摧毁着生命。中华民族是一个长期与洪水作斗争的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水灾发生在尧时,洪水滔天无人能治。面对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尧舜不亲自去治水不说,对共工、鲧治水置之不理,最后反把功臣鲧治罪,天理何存!共工治水失败了,鯀治水失败了,禹并没有因此而望而却步,反而义无反顾、毅然决然的担起了这份历史重担。大禹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接替父亲治水的,失败了就和父亲的命运一样。禹和他的父亲都是实干家,唯一不同的是,鲧个性张扬,刚正不阿,敢作敢当,禹性格内向,谦虚谨慎,和蔼可亲。
禹从19岁任司空到百岁仙逝于会稽,80多年来几乎天天与百姓打成一片,他那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精神打动了所有人。《尚书》中说:“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这段文字给了我们了解4100年前那段历史的许多信息,不难想象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敲响了人类文明的钟声。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有两点:一是顺势而为,改以堵为主为以疏为主,以水之力治水,无不成焉。二是有全局观,共工和鲧之所以治水成绩不显著,是因为他们是小范围的局部治理,仅限于黄帝部落,“以邻为壑”。大禹“以四海为壑”,把治水工作推广到了万国,与全天下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彰显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只有把万国之洪水统一疏导,才会有局部的胜利。大禹通过治水打响了迎接华夏文明的第一炮,开启了天下一家的新篇章,预示着一个以大禹为代表的新时代的到来。
无私无我、心怀天下者,才能成大业。灾后重建,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划分九州之界限,修建交通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仅次于治水的伟大工程,其不但是为了夯实治水成果,传播中原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紧密团结,互通有无,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清楚一点:氏族部落界限必须打破,这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禹贡》曰:“九州牧同,四墺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二十四个字,概括了大禹治水与划九州的范围和工程量。在那个青铜器时代,去完成这么大的工程,其艰难程度是无法想象的。天下由灾到治,由居无定所至安居乐业,这样了不起的伟大贡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禹通过治水与划九州,让万国认识了以禹为代表的夏文明,同时又让夏文明走向了万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民间关于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不计其数,神话传说的真实性虽无法一一考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每一个传说必有一个起因,必有一个故事在里面,形成的同样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大禹执政后,又特别注重人性、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将这些因素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让政治更具人文关怀和深度。从此,大禹精神沁人心腑,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被一代代中国人所传承。故《御批通鉴辑览》曰:“天下宗之,故曰大禹”。
惜墨如金的司马迁在《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中就开始称赞“惟禹之功为大”。开天辟地只有禹的功劳最大,这不只是司马迁一个人的声音,也是天下人的声音,历史的声音。夏五百年十七王,《夏本纪》中司马迁用了七分之六的文字书写大禹,“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史司马迁从五帝至夏商周到秦汉,一直在用历史、用人物、用事迹、用思想通过禹与现实作对比,以警醒世人。大禹的一生是勤劳伟大、廉政爱民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一生,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一生。大禹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神奇乐章,久远的改变了中国。
中国人正是传承了禹的这种精神,夏禹文明得以代代传承,中华文明正是有了天下为公的大禹精神而屹立不倒。相比,西方文明是制度文明,缺少精神因素,因而易毁灭。
不变的文化
文化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文化变文明也会随之而有所改变。在世界文化史上,只有夏禹文化是永恒的。据《御批通鉴辑览》记载:“辛酉七十有八载。神龟出于洛。禹治水时,有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公元前2156年大禹创《洛书》。《稽古录》:“天乃赐禹《洪范》九畴。禹治水,顺五行之性,因天地之理,不堕山,不崇薮,壅者决之,滞者道之,行水于其所无事,故功易成。”《御批通鉴辑览》禹戊午三十三载:“受命于神宗,摄政。复九州,叙洪范九畴。”公元前2103年大禹制《洪范》。大禹由《洛书》九宫推演《洪范》九畴,九九归一而成《太极》。《太极》无所不含,包罗万象。
公元前2085年颁布夏历(农历),《夏小正》与夏历流行至今。《山海经》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00多座名山,300多条水系,及不同地域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不仅扮演了一部分史学家的角色,还有文学、哲学、神学、农学、绘画的成分,更不乏艺术的理论,是中华民族的开篇之始,寻根中国,文明探源,离开了《山海经》,就会偏离方向,无论做多少努力都会徒劳无功。
文化是拿来用的,不是用于唱的,大禹文化可用于各个方面,历久弥新。《洛书》、《太极》、《洪范》是天地万物之道,《连山》象万事万物,通人神之术,皆出自然。人们学习运用这些自然文化,就会效法自然,敬畏天地,动而有则,静而恬舒,行思无邪,内心真实。中国人正是有了这些宝贝,而不再困惑于大千世界的捉摸不定,花开花落,寒来暑往,月移星动,江河奔腾,更乐于的是探求亘古不变的科学之光。大禹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具有超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性格与价值,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与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永久不变的基因文化。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海洋里,夏禹文化也是无与伦比、极尽臻美的,她不仅统领中国的历史,也会成为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旨。这样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文化,超越了人类所能认知的文化范畴。随着这些优秀文化的千年发展、延续,使得大禹文化根深蒂固,不可动摇,这就是中华文化始终如一,即是万变也不离其宗的奥秘。
可以说,大禹是中国科学道路上的先行者、先知者,没有大禹文化,我们不知道中国的历史又会是个什么样子。今天的学者对这些高深莫测文化的研究毫无建树,只能去鼓吹那些肤浅无用、蛊惑人心之论。真文化适用空谷足音,假文化花哨宾客盈门,二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就是这样一路走来。不知,拿着金碗讨饭到几时?
不老的文明
有了不屈的精神,不变的文化,而有不老的文明。大禹是用他的苦难,他的言行,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的智慧,他的勤劳筑起了华夏文明的万里长城,在祖国的大地上洒下了一颗中国心的种子,而震古烁今。大禹治国首先考虑的是温饱、教育、养老这些民心工程,因而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一致推崇。“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是大禹治国的基本纲领。“后封有功,爵有德,恶无细而不诛,功无微而不赏。”夏禹国是我国历史上执法很严的国家,有典有则,有法必依,堪称依法治国的典范。三代之后的政策法律几乎成了压榨人民的工具,失去了准绳。
大禹毕其功于一役,建立夏朝后,先后召开了两次会议,涂山万国会议,初定天下。会稽记功会议,万众一心。两次会议只相差几年,但会议的性质却有本质的不同。涂山会议是一个行使国家权利的大会,目的是颁布国家政令,促进安定团结,夯实国家根基。会稽会议则是一个庆功的大会,是对八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总结,目的是对有功之臣给于表彰,对无视国家法律的人员给于惩戒,维护国家尊严,稳定社会秩序。由此可见,国家八年的变化不是大变,而是巨变。
一种文明能称其为伟大,是因为她总能给人指明方向。“禹以历山之金铸币以济人之困”,“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互助友爱,协同发展,人间才有温暖;禹说“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协和万邦,遵守王道,社会才会繁荣;禹言:“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无虐茕独而畏高明”,政治民主,人人平等,地球才可祥和;禹“焚甲兵,施之以德”,消灭战争,以德服人,世界才能向善;“自禹兴而有社祀”,“事鬼敬神而远之”,文化自然,信仰坚定,社会才能和谐;禹“五音听治”,“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俱以飨礼”,言论自由,民为邦本,社会才会安定;禹曰“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民,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敬畏天地,依法治国,社会才能安定;“禹赐土姓”,立《禹贡》,“夷人治夷”,土地国有,九州自治,社会才有大同;“禹闻善则拜”,“禹之时……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禹然后始行以俭,衣不鲜美,食不重味,朝不车逆”,崇德积善,薄葬节俭,社会才能永续;“虞夏之道,寡怨于民”,“禹立三年,百姓以仁遂焉”,社会安澜,人民幸福,天下喁喁,文明风生水起……禹处天地之和,从自然之理,把“天人合一”之理念融入到政治、体制、经济、文化、信仰、历法、税法、刑法、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天下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相处和谐,使得华夏文明自其诞生起就绽放出了夺目的光芒,使得华夏文明虽多元而一体,因一体而繁荣持久,国家的管理犹如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轻松、自如、协调,像树木自然生长一样充满无限活力,创造出了一个与天相齐相合相应相生的令世界为之叹服的人间天堂。这样的文明已不是涓涓细流,也不是长江黄河,这样如海洋一样的文明永远也不会枯竭。
躬身为民,见几而作;寸阴过尺,不俟终日。彰往察来,探赜索隐;象事知器,天地纶弥。晓鬼之事,通神之道;崇德积善,向明而治。穷理尽性,妙言万物;百事之亹,福泽后世。纵观世界人类史、神话史、宗教史,一个圣人、伟人可能留下一些一时难解之迷,绝留不下许多千古难解之谜。一位神仙能留下一些神话传说,绝留不下一段人类历史文化。大禹的一生是不断探索的一生,用他人之长通己之不足,不断总结经验,创立了无人能逾越的思想文化,缔造了一座与天齐高的文明丰碑。大禹不但留下了许许多多千古难解之谜和无数美丽的神话传说,而且还留下了一段辉煌璀璨的历史和一个壮丽广阔的大好河山;大禹不但留下了人类永远也无法超越的科学文化,而且还留下了永久长存的伟大精神;大禹不但对古代历史的影响巨大,而且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将会更大;大禹不但是古人的榜样,更是今人的榜样,也会是后人的榜样,是全人类永远的榜样。
其人,不见云端立,单闻道中行,不自贵重顾藉,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勇于担当重任,攻苦食淡而措置裕如,乘四载,戴日月,声为律,身为度,和人伦,法自然,封功除恶,朝朝暮暮,积德扬善,亹亹穆穆,为纲为纪,万邦作乂。举首凝之,遗风余思,如沐春风。
其文,断天下之疑,通天下之志,成天下之务,定天下之业,心凝万化,弥纶天地,济世之源,术学之钥,风云称是,草木叫好,鬼神遵从,悠悠典法间,冉冉凌云志,出如日光万丈暖人间,隐映彩霞千朵丽九天,入之愈深,进之愈难,勤于此道,皆可悟学。徘徊赏之,其乐于身,无忧于心。
其国,天下喁喁,九夷来朝,贤使其能,人乐其政,罔有天灾,五谷蕃盛,君安于上,民嬉于野,社会安澜,等量齐观,鸾凤栖树,百鸟细泽,万象融和,悠然自得,官无不廉不贤不勤不恭者,民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忧愁不知,抚今追昔,得未曾有。徜徉其间,恍若仙界,心旷神怡。
在这个世界里,文化与精神没有被一堵堵墙隔成片段,思想与行为可以不断的放宽延伸,烦恼与苦难消失于菊花成金的原野,光明与欢乐四散奔流,心宫深处的纯洁得以尽情绽放,头也抬得高昂有力。
其国是一切美好的源头,形成了华夏文明的躯体,使得华夏文明有山有水,只要中华民族在,文明就不会消失;其文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成了华夏文明的血液,使得华夏文明充满活力,只要基因文化在,文明就会传递不止;其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铁骨,成了华夏文明的精气神,使得华夏文明生机勃勃,只要民族精神在,文明则熠熠生辉;其人是华夏文明的缔造者,成为文明的象征,礼仪的象征,文化的象征,精神的象征,正义的象征,使得华夏文明鲜活、生动、有力,只要禹在,文明的灵魂就在。自夏始,夏禹文明就以国家、文化、精神的形式传承延续,积淀成了中国性格、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魂。
文明只有强大到无法从人们的心里清除,坚韧到即便亡国也无法让它中断,精深到征服者也不得不折服虔诚皈依,才能称得上伟大。夏禹精神的内核是节俭、探索、奉献,夏禹文化的精神是包容、和谐、友善,夏禹文明的精神是协和万邦、天下为公、人民幸福。自夏商周及秦汉以来至现在的社会都在夏禹构建起的精神、文化、文明体系框架之内,方方面面、点点滴滴都十分契合,亘古不变。不屈精神,不变文化,不老文明,三足鼎立,中华文明稳如泰山。
文明也只有经历过大灾大难的洗礼,千年历史风霜的考验,才称得上伟大。中国经常被打败,但华夏文明、中华文化、中国精神从未被摧毁过,每一次的朝代更替,每一次的血海没顶,都会以顽强不屈的性格负重前行,征服一切的勇气引颈高歌,充满尊严的精神重新站起,这一切都得益于禹。有了夏禹文明而有中华文明,夏禹文明鼎立,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但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更是灵魂的传承。人文思念也是文明延续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人以生活在“禹迹 ”为荣,以继续大禹所开创的事业为豪。“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诗经》)。唐朝皇帝李正民作《大宋中兴雅》:“百神毕会,缵禹之迹。”明代陈鎏《铁牛记》“嗣冰之功,缵禹之迹”。禹州禹王庙大殿前檐柱上刻制有:“成允成功创万世艰难之业,惟精惟一开百王道统之传”,是一幅最能代表世世代代华夏子孙恋禹情结的楹联……全国各地以夏禹命名的城市、村镇、山名不计其数,所表达的正是人民对大禹的爱与念。历史上的禹庙有上万座,大禹成为人们最信奉的神……这些与一代一代相传数千年的大禹故事一起与中华民族的血脉融为了一体,成为华夏文明绵绵不断的遗传因子。不管朝代如何更替,夏禹文明的旗帜依然屹立不倒。沧海桑田,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心。
立天地之心为生民立命,化天下之治开万世太平。知其人、其史、其为、其国、其功绩、其精神、其文化、其文明可知古代之中国、历史之中国、未来之中国也。圣人大禹是在用自己的言行、功绩为后人立一个标杆,可谓用心良苦。一个伟人改变了一个世界,世界也成就了伟人光辉的一生,受益的是整个民族,是千千万万百姓。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
在世界文明史中,只有夏禹文明能发出不一样的光,人人都会心甘情愿沐浴其中。不思量,自难忘。漫步在夏禹文明的花海中,脉搏会变慢,目光会放远,感悟过去的零零碎碎,体认现在的点点滴滴,谋划未来的安安稳稳,从此不再恍恍惚惚。只有夏禹文明是有生命的文明,只要禹走进人们的心里,文明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发光芒。这就是华夏文明静则稳如磐石,动则融入世界,源远流长从未断裂过的全部秘密。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