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交流》是一本出色的跨学科期刊,该刊发表关于政治冲突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原创经验、分析以及理论研究。该期刊尤其关注与全球系统中行为者之间广泛关系和互动有关的研究。研究相关主题包括种族和宗教冲突、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冲突、冲突解决、冲突管理、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贸
期刊简介
《国际交流》是一本出色的跨学科期刊,该刊发表关于政治冲突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原创经验、分析以及理论研究。该期刊尤其关注与全球系统中行为者之间广泛关系和互动有关的研究。研究相关主题包括种族和宗教冲突、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冲突、冲突解决、冲突管理、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贸易关系、机构、全球化、恐怖主义以及地缘政治分析。该期刊旨在通过鼓励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统计学家和数学家之间的跨学科工作来促进社会科学的学科间互动。2024年该刊的影响因子为2.6。
期刊目录
1
并非所有“坐寇”都相同:族群身份、叛乱目标与福利服务供给
Not All Stationary Bandits are the Same: Ethnicity, Insurgency Goals, and Welfare Service Provision
2 无畏谈判?会谈及其引发的集会效应
Never fear to negotiate? Talks and rally effects
3 经济制裁的公共需求理论
A Public Demand Theory of Economic Sanctions
4
底线何在?低可信度假旗行动对国家间战争的国际与国内支持度影响
How Low Can You Go? The Effects of Low Credibility False Flag Incidents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pproval for Interstate Wars
5 女性自杀式恐怖主义:针对平民袭击的战略与战术逻辑
Women Suicide Terrorism: The Strategic and Tactical Logic of Civilian Killings
6 剖析战后暴力的城市(非)连续性
Unpacking Urban (Dis)Continuities of Postwar Violence
7 恐怖组织分裂追踪(TOTOS)数据集简介
Introducing the tracking of terrorist organization splintering (TOTOS) dataset
内容摘要
并非所有“坐寇”都相同:族群身份、叛乱目标与福利服务供给
题目:Not All Stationary Bandits are the Same: Ethnicity, Insurgency Goals, and Welfare Service Provision
作者:Sung Min Yun,北德克萨斯大学政治学研究生;John T. Ishiyama,北德克萨斯大学政治学教授。
简介:为何不同反叛组织在福利服务供给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以 1950-2011年近 200 个反叛组织为样本,通过时间序列横截面逻辑回归分析发现,由于族群纽带的存在,支持族群非分离主义的反叛组织无需向其内部提供福利;非族群的反叛组织则以福利为物质激励。相比之下,拥有未获承认国家的族群分离主义反叛组织最愿意向内部提供福利,这是为了彰显国家构建能力。该研究完善了反叛组织治理研究框架,为理解反叛行为与战后政治提供重要参考。
原文链接:
无畏谈判?会谈及其引发的集会效应
题目:Never fear to negotiate? Talks and rally effects
作者:Matthew Fehrs,圣玛丽学院政治学助理教授。
简介:领导人通过谈判解决冲突的方式能否获得公众支持?本文以 1953-1991 年美苏军备会议为样本,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发现,仅与苏联开展会议,美国的领导人就可以提升其国内支持率。同时,民主党选民偏好全球安全议题会议,共和党选民则更倾向于双边安全议题会议。该研究填补了外交谈判中 “旗帜效应” 的研究空白,为领导人借助外交行动争取支持提供参考。
原文链接:
经济制裁的公共需求理论
题目:A Public Demand Theory of Economic Sanctions
作者:Cora Caton, 缅因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助理教授;Clayton Webb,堪萨斯大学研究员。
简介:公众对经济制裁的需求是否存在?若存在,哪些因素会影响这种需求?本文以 858 名美国成年人为样本开展实验,并发现,公众对经济制裁的需求符合类似商品需求的规律,并与其感知成本呈现负相关,即感知制裁成本越高,其对制裁的需求就越低;而冲突诱因的显著性对这一需求存在积极影响,高政治领域争端引发的需求高于低政治领域贸易冲突引发的需求;且冲突诱因是需求转移的因素,与制裁成本对需求的影响相互独立。该研究解决了以往研究矛盾,为制裁理论与实践提供依据,也为相关数据收集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原文链接:
底线何在?低可信度“假旗行动”对国家间战争的国际与国内支持度影响
题目:How Low Can You Go? The Effects of Low Credibility False Flag Incidents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pproval for Interstate Wars
作者:Dov H. Levin,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国际关系副教授。
简介:低可信度“假旗行动”如何影响国际与国内对战争发起国的态度?作者通过调查实验发现,第三方公众会在这类事件后更认可战争发起国且不支持制裁行为,但由于部分国内公众对政府信任度低,这类事件反而无效甚至起反作用。该研究为理解战争中的舆论操纵策略效果提供依据,为各国应对国际冲突中的虚假信息提供参考,也推动了公众态度形成机制的研究。
原文链接:
女性自杀式恐怖主义:针对平民袭击的战略与战术逻辑
题目:Women Suicide Terrorism: The Strategic and Tactical Logic of Civilian Killings
作者:Seung-Whan Choi,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政治学系教授。
简介:女性自杀式恐怖袭击者在目标选择上是否与男性存在差异?若存在差异,其背后的战略与战术逻辑是什么?通过分析 1980-2016 年发生的 6127 起自杀式爆炸事件,作者发现女性更倾向于攻击民用目标,这是恐怖组织以女性为战术工具来实现 “攻击平民” 战略的结果。该研究填补了相关研究空白,为针对性制定反恐措施、理解恐怖组织战术逻辑提供重要参考。
原文链接:
剖析战后暴力的城市(非)连续性
题目:Unpacking Urban (Dis)Continuities of Postwar Violence
作者:Emma Elfversson,乌普萨拉大学和平与冲突研究系副教授;Rokon Uddin,乌普萨拉大学研究生。
简介:哪些城市会成为战后暴力的争夺场所?本文以1989-2020年间的全球战后城市为样本,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战时暴力无法预测战后暴力,城市政治地位与战争结束方式才是预测的关键。其中,首都、区域首府发生战后暴力的风险更高,而政府胜利或协商解决的结束方式能降低战后暴力发生的概率。该研究揭示了战后城市暴力的独特逻辑,为战后城市治理提供重要参考。
原文链接:
恐怖组织分裂追踪(TOTOS)数据集简介
题目:Introducing the tracking of terrorist organization splintering (TOTOS) dataset
作者:Makayla Wendland,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授课教师。
简介:为何不同恐怖组织分裂派别差异显著?本文通过构建 TOTOS 数据集,基于 “战略偏好一致性/分歧”与“与母组织直接互动/无互动” 两个维度,将分裂派别分为离婚型、重组型、挑战型、家族型四类,同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发现,挑战型、家族型派别更暴力且存续久,离婚型、重组型则相反。该研究解决了现有研究矛盾,为理解恐怖组织分裂及制定反恐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原文链接:
译者:管怡,国政学人编译员,澳门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政策专业。
审校 | 赖永祯 张潇文
排版 | 崔梓玥
本文源于《国际交流》,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来源:国政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