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小欢:天天上班反人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06 11:22 1

摘要:假期总是短暂的,工作才是人生的常态,很多人选择职业时都踩过「坑」。恰逢收假,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职业选择的文章,作者的另一本书《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也推荐给大家。

收假第一天,你还好吗?面对今天的工作,有没有陷入人生三问: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假期总是短暂的,工作才是人生的常态,很多人选择职业时都踩过「坑」。恰逢收假,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职业选择的文章,作者的另一本书《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也推荐给大家。

首先感谢各位校友和朋友,大家周六下午从各地专程赶来,支持学院的学生工作。江源老师找我来讲讲「职业选择中的思维陷阱」,跟同学们聊聊工作、聊聊职业选择。今天我就结合自己在学界、政府、金融产业的经历,跟同学们分享一些成长中的观察,不敢说教,只谈个人体会,有用最好,没用大家就当听听故事。

先亮明观点: 「重大选择」其实是种幻觉。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想帮大家缓解焦虑,不要在做选择的时候给自己太多压力,单个的决策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主要有四个原因。

第一,选择「好坏」是事后定义的。

事情做成了就是「选对了」,做砸了就是「选错了」,但事情本质是「做」而非「选」。

事前谁也看不清未来,比如大家都想不到会有疫情。如今世界变化飞快,哪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其实无论选什么,你还是你。今天就算你拿到哈佛 offer 或高盛 offer ,也不会突然改变你的本质 —— 你的做事方式、与人相处的模式,最终会让你活成「你本来的样子」,不会因某个选择而突变。

第二,站在你们的位置,面临的选项差异其实没那么大。

不会真有「年薪百万老总助理」 vs 「月薪三千基层岗位」这种极端选择,更多是同类选项的细微差别,比如金融行业里选券商还是银行。刚毕业时做的事都差不多。所以别太纠结,选项间的差别多是些微小的「边际差异」,不必过度内耗。

第三,人对结果的感知会动态调整。

即便选了所谓「好机会」,也可能觉得「还有更好的」,那样就不会开心;选了「坏结果」,也可能发现「本来可能更差」,可能感觉就还不错。行为经济学有个经典研究:中彩票者和因事故致残者,一段时间后前者的幸福感不见得高于后者。 人有强大的适应机制,会主动调整对结果的认知。 所以事前不必放大选择的重要性,「车到山前必有路」是有用的智慧。

第四,人「做选择」的能力其实很弱。

大家学过行为经济学,知道人并非理性。但其实人的选择甚至连「非理性」都谈不上,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生理过程。大脑中的神经反应,甚至和上一顿饭吃了什么都有很大关系。

从行为学研究来看,如果极端一点,人甚至没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当然我不想深入这个,只是想强调: 你给自己列出的所谓做选择的「理由」,其实大多不过是种感觉,经不起推敲。 所以不必神化自己的「精明算计」能力,把单次选择看得太重。所有人都会不断犯错,中年人也一样。

如果觉得人生像做题一样只有「对或错」的重大选择,那就完了。因为所谓「重大选择」大多集中在 20 多岁时,比如择业和择偶,而这个阶段的人既没资源,也缺乏足够的信息和人生阅历,怎么可能做出那么多「正确」的重大选择?

真实的情况是,那些选择可能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大」。 20 多岁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容错机制和调整空间都很大,路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没有那么多重大的分岔路口,每条路风景不一样罢了。 关键是行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边做边调整。

第二个基本现实是,读书读久了会形成特定思维方式。习惯于考试跟做题的思维方式有几个陷阱:

第一个是零和思维,高考、考研都是有你没我的竞争;

第二个就是认为只能靠自己,只会靠自己;

第三个就是觉得凡事有答案,有问题就有答案,非要把答案找出来。

其实这个世界不是考试,很多时候连问题都不明确,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创造答案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实践能力。不是每个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学习,主要是为了构建思维框架、吸收新信息、深化认知,而不是为了考试。

人生没答案。有个概念叫「抵达谬误」( arrival fallacy )。人有时候会想,我达到一个什么目标,这辈子就开心了。比如有 1 个小目标、在上海有两套房、进某家知名公司。但现实是,这些目标达成后,新的欲望又会出现。 所以王尔德讲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梦想实现不了,二是梦想终于实现。 如果总用外在标准衡量自己,比如职级、收入,你永远不会满足。

我放的这张照片,你看这些年轻人笑得多开心,多有生命力。这里很多年轻人都来自名校 ...... 他们常年在青海的野外做动物多样性保护,比如追踪雪豹,生活很简单,连个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工资也不高,是个公益组织。那天晚上一起吃饭,我看着他们脸上的状态,那种开心和年轻的感觉,我很久没在大城市的大学里看到了。

猫盟成员投入新的一年豹乡田共建活动中。图源:猫盟CFCA(图片仅作示意,并非兰小欢教授演讲时的配图,猫盟是 一个由生态爱好者和科学家共同成立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主要从事中国猫科动物保护活动。)

当然,我不是说大家都去做公益,即使是他们,到了二十七八岁的时候,也会因为种种压力而重返「主流」生活。但我想说的是,这样的经历对他们也很重要,不要总担心自己走了「弯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我拿到博士学位的时候已经 32 岁了,看上去走了很多弯路,但那些时光我并没有睡大觉,都是我的人生经历。

为了今天的演讲,我特地打电话问了这家公益组织的负责人,问他觉得这些孩子在这里的经历收获了什么,他和我讲了三件事:

第一,常年在野外大自然,觉得人生渺小,会豁达一些。

第二,常年在基层工作,不停和人打交道,知道再高大上的目标,实现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保护环境、动物、物种多样性,核心都是和人打交道。 你们将来的工作也是如此,都是和人打交道,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我从学术界到产业界,最大的感受是:办件事怎么就这么难?推进一件事太不容易了!写论文反而相对可控。

第三,公益组织办事,十件事可能八件办不成,常年如此,所以学会了「没有失败」的心态,都是过程。而且在这里学习失败,成本比较低。

这三种心态,其实对任何工作而言,都很宝贵。

三、「精英」陷阱

985 高校有 39 所,在校生 160 万,每年向社会输送约三四十万毕业生,批量生产的情况下,学历贬值严重。其实「精英」是强加给他们的人设,走出校园之后,社会并不按考试成绩高低分配资源。

在精英主义( meritocracy )这个上,我是同意哈佛桑德尔教授的很多说法的。这套东西和价值观负面影响很大。 它让成功的人变得傲慢,让失败的人变得沮丧,觉得是自己不行,同时让失败的人嫉妒成功的人,也让成功的人瞧不起失败的人。

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过度要求自己会带来高成本。维持精英人设或形象的成本很高。比如,你认为自己就该处于某种圈层,年薪 20 万以下不行,这可能会妨碍一些选择。

在我心里真正的精英是为他人着想、有公心的人,而不是赚多少钱有多高地位。不要给自己太多负担,我们基本都是普通人。如果你真是个聪明人,应该选一个你喜欢住的地方,干一件你喜欢干的事儿,过一种你不愿意和别人交换的生活。

我见过很多有钱人,有时羡慕他们的财富,但我明白我只是单纯喜欢他们的钱罢了,如果让我拿我的人生去换他们的人生,我没兴趣。 这种心理很重要,当你看到别人光鲜,你脑子里会不自觉把自己代入,其实你看到的不是那个人本身,而是想象自己处于那种聚光灯下的状态。 但其实仔细一想,根本没必要羡慕别人,因为你没见过他深夜睡不着觉的样子。

四、「大城市」陷阱

大家学过区域经济学,这门学问复旦有很多老师讲,所以你们都知道大城市的优势,但仔细想想,落实到你个人的生活上,这些宏观好处和你有什么关系?大城市的演唱会、博物馆,你一年能去几次?真看重这些,你坐飞机和高铁来看看,住酒店,一年来几次,成本也比生活在这里低得多。

客观说,大城市工作机会多,但生活在上海的难度也在增加。职业选择本质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你醒着的时间里,近一半的时间在工作,而另一半时间的质量也和工作质量息息相关。 所以职业选择就是生活选择。

在大城市作为外地人,生活原子化、缺乏情感联结,而回到家乡,如果能常常见到父母和亲朋好友,内心感受就不一样。「背井离乡」的代价,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不断变大。

如果为了留在大城市,选择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会有三个麻烦:

第一,工作占一半多时间,如果不喜欢,生活很痛苦;

第二,不喜欢工作,可能会「恨屋及乌」,对同事有负面情绪,不利于发展社交,而孤独是非常致命的;

第三,就算是不喜欢的工作,也未见得就会带来更好的机会。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机会从哪来,你干什么事开心,才能准备好下一次机会。

人天生不是天天上班的,天天上班反人性,人类大脑最习惯的是打猎和种地,时忙时闲这种节奏。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大脑压力是很大的。如果你还给自己加压,就很难过了。这种难过可能无法避免,但大家可以给自己建立一个缓冲区。这类型缓冲区里,最重要的可能是社交关系。

如果在大城市难建立社交关系,就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回到中小学好友身边。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中国有很多好大学都在大城市。但中国基建搞了这么多年,小地方生活也很便利,也有一些机会,做点小事,也可能过得不错。而且出行去哪里都很方便。

最后讲杠杆,所有快速成功的事情,本质都是加杠杆,而且都是加在负债端。 而真正长期的杠杆是信任。

什么叫长期杠杆?

拿赚钱来说,如果你赚钱都是出卖自己的时间,哪怕薪水高,其实也不富有。赚钱要撬动资源或资本,让别人为你工作,而撬动资源靠的是别人对你的信任。无论在公司做团队领导还是创业,别人把时间或者钱交给你,是因为别人信任你。信任是唯一可靠的长期杠杆。如果别人信任你,即便你偶尔犯一次错,也还有下一次机会。

现在我看到的很多年轻人就是太着急了,这个可以理解,时代导致的。但我还是觉得年轻人需要长期主义。 信任固然是别人对你的,但是你自己也要先信任自己,或者说散发出一种值得被信任的状态,这里很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 如果你做自己喜欢的事,相信的事,就更容易笃定一些,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态度和动作不会变形。

杰罗姆·鲍威尔,图源:wikipedia (图片仅作示意,并非兰小欢教授演讲时的配图)

最后这张照片是鲍威尔,现任美联储主席,他其实并非经济学专业出身,而是律师。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央行首脑其实都不是学经济学的,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也是律师出身。可见走出校园后,学习能力最重要,而不是大学里的所谓「专业」。

曾有 MBA 学生问起鲍威尔职业生涯的建议,他就说了这句话:「保持低调,努力工作,你会非常惊讶于那么多有能力的人会因行为不检而自毁」。

人生是长跑,竞争中胜出往往不是因为自身多强,而是对手因各种问题「倒下」了。我曾在课上讲过,人生最大的风险永远来自自己。

大家老讲外部环境,第一个就想到中美关系,但细想想这跟你关系有多大呢?时代是时代,变幻莫测,但「自毁」的微观风险往往比宏观风险更大。大事小事都是事,时间久了,很多毁掉自己机会的事情,可能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事的积累。

回到演讲开头,自己的做事方式、与人相处的模式,最终会让你活成「你本来的样子」。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

来源:面包财经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