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作品展|众人皆知的暗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20:31 1

摘要:蝉声阵阵,乡音袅袅。“杨杨依”“油麻叽叽”“燕燕嘻嘻”,同一个蝉,不同乡音背后是对家乡深深的情感与记忆。他乡遇故知,最先不经意的碰触就是那熟悉的口音。让我们跟着这些文字,听乡音,品乡情,在这众人皆知的暗号里,遇见最动人的家乡。

本期导读

蝉声阵阵,乡音袅袅。“杨杨依”“油麻叽叽”“燕燕嘻嘻”,同一个蝉,不同乡音背后是对家乡深深的情感与记忆。他乡遇故知,最先不经意的碰触就是那熟悉的口音。让我们跟着这些文字,听乡音,品乡情,在这众人皆知的暗号里,遇见最动人的家乡。

乡音 乡情

文/江霞

01

乡音是绵绵的丝丝缕缕

说同种乡音的人是血浓于水的亲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乡音。同一个县里不同乡村也有细微的差别。

夏日炎炎,知了在高声唱和。它学名叫“蝉”,铅山县永平片靠近桐木江的地方垂杨很多,蝉偎依在高枝上,只要还有一丝力气,风儿也吹不走它们的缠绵,当地人称呼它们为“杨杨依”。而在新安乡,它们有另一个名字叫“油麻叽叽”,我问当地的朋友们,是不是因为乡村里芝麻油菜种植比较多的缘故,他们揣摩了许久,笑着说,应该有一部分这个因素,但也许是因为知了是高蛋白食物,可以烤着吃,炸着吃,咬起来喷香,油菜刚好可与其相辅相成做美食,所以有了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名字。县城附近的鹅湖镇又称知了为“燕燕嘻嘻”,我猜想,以前人们到县城老是经过镇里宽阔的大马路,两旁的行道树上停歇满了知了,车子缓缓行驶过,匆匆的旅人看它们悠闲自得,才会羡慕地称谓。同一个事物,从生长环境、形态、声音等方面叫法不同,其实,未尝不是人们对这种事物的情感变化的一种外在体现,永平人的浪漫多情,新安人的淳朴实在,平凡人的向往期盼等等。

图为铅山县一景 源于网络

在上饶读书的时候,同学有不同县区的,有些人语言天赋特别发达,会自己本地的方言,呆不多时就能学会其它县区的方言,我是个笨嘴拙舌的人,怎样都学不会其它县的方言。同学们为各种方言学习的难易程度排序,一致认为铅山方言最简单,发音最像普通话,最好学,班上会说铅山话的人陡增。铅山老乡是欣喜的,也从心底里感觉幸福,我们的乡音是如此的平易近人,人与人之间时空的距离拉近了,朋友们的心也更聚合在一起。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以掌握更多类的语言为一种能力,为荣耀,但实际生活中,除正常交流用通用语言(普通话)外,坚持牢记自己的乡音,用乡音表述乡情何尝不是固守本心呢?单位有两位同事是同一个村镇的人,他们俩遇急事交流时常常会情不自禁改换“土话”叽里咕噜说,解决问题后又换回普通话说给大家听,两个人那种真诚的直率的表达方式是那么浑然一体,水泼不进,就像一家人再有矛盾,结果关上门还是和谐的一家,看似让人担忧的过程只不过在求同存异中,不必瞎操心。乡音是绵绵的丝丝缕缕,说同种乡音的人是血浓于水的亲。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2

人生四大喜之一他乡遇故知

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

图为铅山县永平镇 源于网络

读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时候,有项课后作业:请举五十个例子说说自己家乡本土方言与普通话的异同。当时班上热闹得“炸了锅″,平日里老乡们小声说用还不觉得特别,突然一下子要正儿八经的整理资料出来,大家陡地高扬语调,回想家乡各种交谈场景,别说是家乡的人印象清晰起来,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特别想念起来,她们也特别可爱起来,亲切起来。为了举个与众不同的例子,大家不约而同把“猫尼盖″这个词作为考外乡人的难点,用铅山话说了长长的一句话,然后对视哈哈大笑起来。外地同学再三追问之下,才明白是“膝盖"的意思,句子大意是如果他能懂,那实在是太聪明了,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了这句表扬,双方猜测、争辩得面红耳赤,最后一方得意洋洋,双方保有了共同的秘密,关系更紧密了。确实,一种陌生的方言加上说话人语调的轻重延长,断句的节奏变化往往会让同一个句子意思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人生四大喜之一他乡遇故知,老乡遇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些充沛情感自然流露,最先不经意的碰触就是那熟悉的口音。

家这个字在铅山话里也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永平人常说”屋里”,河口人爱说“归里″,但奇怪的是,大家对两种说法都认同,从不会抢说谁的方式更正宗,因为不管是永平腔还是河口腔,屋里还是归里,剪不断扯不乱,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都是铅山人。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03

不管传说有多少个版本

不变的是永平人的笃信

永平永平,永远太平,和平的福地

作为一个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永平人,其实,我常常为自己生活在这片富饶的土地而得意,永平永平,永远太平,和平的福地,在我记忆里,在老人口耳相传的故事里,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灾害,土地肥沃,粮食充足,舒舒服服地过好日子。诗人王驾笔下:“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个优美风光描绘得就是我的家乡,鹅湖山下北麓的一颗明珠——永平。

说起永平,那一定不能忘记介绍家乡的母亲桥---大义桥。永平曾是铅山县的老县城所在地,铅山河源自武夷山下桐木关,我们又称桐木江,大义桥横跨在下游的水面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义桥也可以称之为永平的母亲桥。

图为永平镇大义桥 源于网络

桥的南边就是永平的古城墙,在我记事起,最热闹的地方就在这里,顺着城墙根的中山路就是老永平最繁华的贸易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客商从北边的埠头上岸,英将、石塘等地的茶、纸,永平的铜运出,铅山场内人口各种生活所需的运进,桥下舟楫不息,桥上交易繁忙,物富人丰。金属工艺厂、副食品加工、编织厂、家具店,老药房……老街上百业俱兴。幽幽的青苔里,“四省码头”的痕迹依稀可见。直到如今,要找什么打铁铺、老式点心铺、老桶匠、老篾匠,外面即将失传的手艺,到这条老街来,还会给你惊喜。

这座桥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沧桑,从唐朝贞元年间的木桥到明清时翻新的石桥,此后修缮都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容颜虽几经变换,但大义桥深情不减,以宽广的胸怀接纳着四方宾朋,是永平人心中永远的情义桥。

在桥上的亭里有四幅彩绘,演绎着“南有凤凰,北有鹅;东有麒麟,西有驼”的动人传说,不管传说有多少个版本,不变的是永平人的笃信,这确实是块宝地、福地,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认同感。每次亲友相聚,我总会带她来这走走,赏鹅湖山上的云卷云舒,听桐木江里的碧水潺潺。我清楚地知道,我是爱着这片土地的,深爱这滋养了我的母亲。

我 / 和 / 我 / 的 / 家/ 乡

作者简介

江霞,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中国故事》《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江西日报》等,著有文集《穿过你的黑发望着你》。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