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马拉松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06 09:56 1

摘要:有人穿着人偶服走完全程,不跑;有人一路拍短视频、做直播,不累;还有人居然——半程坐地铁,终点冲刺打卡领奖牌!

你有没有发现——马拉松,越来越不像“马拉松”了。

放眼望去,赛场上人山人海,但细看……你会忍不住皱眉:

有人穿着人偶服走完全程,不跑;
有人一路拍短视频、做直播,不累;
还有人居然——半程坐地铁,终点冲刺打卡领奖牌!

这还叫马拉松?这不是大型“走秀”现场吗?

【一】现象级火爆,意义却在稀释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公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注册马拉松赛事已突破3500场,比2015年翻了将近10倍!2023年马拉松及路跑赛事参与人数累计超1200万人次!

数字亮眼,但我们不妨细想:这些人,真的是在跑马拉松,还是“在凑热闹”?

想当年,马拉松是极具挑战性的运动——耐力、意志、身体极限的终极较量。跑完42.195公里,不是常人能轻易完成的任务。而现在?

“打卡式”参赛:只为朋友圈发个图,证明“我来了”“奖牌收集癖”:不在乎成绩,奖牌越多越牛“商业蹭热度”:品牌商铺天盖地涌入,赛场成了移动商展

马拉松,本该是坚持和自我挑战的象征,却逐渐变成了拍照、露脸、营销的秀场。

【二】过去VS现在:意义的沦陷

我们来个对比:

维度

过去的马拉松

现在的马拉松

动机

热爱长跑、挑战极限

凑热闹、打卡、炫耀

准备

科学训练数月

临时抱佛脚,甚至不训练

态度

尊重赛事、敬畏42公里

拍视频、玩直播、敷衍应付

奖励

成绩和突破自己

奖牌、物资包、网红照

过去是用脚丈量世界,现在是用手机记录姿态。

你可能会说:娱乐化没错啊,大家开心就好。没错,我也不反对马拉松大众化、生活化,但问题是——

当“仪式感”压倒了“意义感”,马拉松就真的失去了灵魂。

【三】为何走偏?背后真相令人深思

马拉松失焦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多方共谋”。

1.资本助推:让流量冲昏了头脑

主办方为了赚钱,不设门槛,不设资格,只要你付钱,你就能跑。有人甚至说:“只要有钱,马拉松你也能走上去领奖。”

这种策略带来了参与人数的虚假繁荣,却也让赛事品质直线下降。

2.社交媒体:把挑战变成表演

你是不是也在抖音、朋友圈刷到类似的内容?

“看我穿着高跟鞋完赛!” “边跳舞边跑马,全程直播带货!”

当马拉松变成了一个点赞机器和流量密码,真正的跑者反倒被边缘化。

3.参赛者心态滑坡:重参与,轻敬畏

马拉松变得“容易参与”,但42.195公里从来都不应该“轻松看待”。越来越多的人跑前没训练,跑中靠打车,跑后还炫耀,“躺赢”的心态蔓延得太快。

【四】跑马,还是“跑马秀”?

真正的马拉松,是流汗、抽筋、掉指甲、和自己斗争到最后一刻的极限体验。而不是:

拿个自拍杆,边跑边播;脚踩不合格的鞋子走个十公里;拿完完赛包直接走人,然后朋友圈配文:“挑战成功”。

你能想象吗?在2024年上海马拉松上,有将近5%的人在中途使用交通工具被取消成绩!这还是被抓住的,更别说那些“技术高超”的“参赛演员”了。

说白了,现在很多人是在“演一个马拉松选手”,而不是成为一个真正的马拉松跑者。

【五】我们该怎么做?

不管你是主办方、参赛者,还是普通观众,我们每个人都该反思:

马拉松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是炫耀?是拍照?是圈流量?还是:

对抗懒惰的自己;面对痛苦不逃避;用一场奔跑,验证你活着的状态。

所以,我们不能让马拉松变味,更不能让坚持失声。

【六】给你的几个建议(不止跑者必看) 1. 认真看待每一场报名

别只是为了“朋友圈有图”,而是问问自己:我准备好挑战自己了吗?

2. 制定训练计划,科学备战

马拉松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一步都要有计划,每一公里都值得敬畏。

3. 拒绝浮夸,回归真实

别再边跑边拍了,你不是导演,也不是演员。你是一个跑者。

4. 主办方应设准入机制,提高赛事含金量

别只看报名人数,更要看完赛质量。奖牌该给“完成任务”的人,而不是“走流程”的人。

5. 社交平台要多传播“真实跑者”的故事

一个拼尽全力完赛的普通人,比任何“边直播边打广告的KOL”更值得被看到。

结尾:我们跑的,是马拉松,不是剧本

马拉松,不是每个人都该参加,但每一个参加的人,都应该尊重它。

它不是旅游产品,不是拍照滤镜,它是一段身心的磨砺旅程。你可以走得慢,但不能用作弊的方式跑得快;你可以落后别人,但不能背叛自己。

让马拉松回归它本来的模样——一场真实的奔跑,一次和自己的较量。

如果你也有这种“马拉松正在变味”的感觉,欢迎评论区说说你亲历过的“荒唐现场”!

来源:小橘子不吃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