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刷到一个短视频,看得我心里咯噔一下,有点好笑又有点心酸。视频里,幼儿园老师笑眯眯地问班上的小可爱们:
早上刷到一个短视频,看得我心里咯噔一下,有点好笑又有点心酸。视频里,幼儿园老师笑眯眯地问班上的小可爱们:
“宝贝们,告诉老师,你妈妈在家最常对你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呀?”
本以为会听到各种“宝贝妈妈爱你”、“你真棒”之类的温情回答,结果……画风突变,简直是大型“父母语录翻车现场”:
小朋友们奶声奶气,却无比认真地复述着:
“赶紧给我睡觉去!几点了还玩?” (来自熬不住的老母亲的怒吼)
“你看看人家XXX!”
“哭哭哭,就知道哭!不许哭了!” (大概是妈妈自己也快被逼哭了)
“作业写完了吗?就知道玩!”
“别玩手机了!”
“别跟我,找你爸去!”
“跟你爸/妈一个德行!”
……
看着孩子们天真地模仿,评论区瞬间炸了锅,全是捂脸、苦笑、恍然大悟的表情包。
很多爸妈留言说:“天呐,这不是我本人吗?”、“句句扎心,感觉膝盖中箭了”、“完了,我家娃肯定也是这么回答的”。
这里暂停一下,现在,扪心自问:
你,最常对孩子说的那句话,是什么呢?
是不是上面列表里的某一句,或者类似的变体?当然,我们也会说“宝贝,妈妈(爸爸)最爱你了”。
但扪心自问,这句话的频率,和那些催促、抱怨、甚至带着点威胁意味的话相比,哪个更高呢?
孩子们纯真的复述,像一面镜子,猝不及防地照见了我们自己最不加修饰、甚至可能有点失控的一面。
我们并非不爱孩子,恰恰相反,很多时候,那些不耐烦、焦虑、甚至严厉的语言背后,是我们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对当下压力的应激反应、是日复一日生活琐碎带来的疲惫感。
我们想让孩子快点,是怕他们迟到被批评;我们催他们睡觉,是担心他们身体长不好;我们念叨作业,是焦虑他们的学业;我们说“为了你”,是真的付出了很多……
但是!但是!
孩子们接收到的,往往不是我们深藏的爱与担忧,而是语言本身传递出的情绪和信息:
“快点快点” = 焦虑、不被信任
背后是,你无法管理好时间)
“就知道哭/玩” = 否定、不被理解
你的情绪和需求不重要
“看看人家” = 比较、我不够好
“气死我了” = 负担、内疚
(都是你的错)
“烦死了,找你爸去” = 拒绝、被抛弃感
语言,是有能量的种子。
我们每天对孩子说的话,就像一颗颗种子,播撒在他们稚嫩的心田里。
我们播下的是急躁和焦虑,孩子可能会长出紧张和自我怀疑;
我们播下的是指责和比较,孩子可能会长出自卑和嫉妒;
我们播下的是否定和忽视,孩子可能会长出压抑和讨好;
我们播下的是威胁和控制,孩子可能会长出恐惧和叛逆。
反之,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多播撒一些耐心、理解、肯定、尊重的种子,那片心田,才更有可能开出自信、乐观、有安全感、懂得爱与被爱的花朵。
最重要的是
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指责谁,包括我的爸妈,以后我也会当爸妈。
为人父母,谁不是在摸索中前行,一边深爱,一边也可能不经意间带来伤害。
但这篇文章,是一个绝佳的提醒。它提醒我们慢下来,听一听自己平时都在对孩子说什么,想一想这些话语背后传递的能量。
看见孩子,也看见自己: 理解孩子的行为有时是他们年龄特点或需求的表达,同时也看见自己当下的情绪和需求。
养育,是一场修行。
愿你我早日离苦得乐❤️
来源:琛瑞育儿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