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这则不算太长的执行信息在法院公示平台悄然挂出时,瞬间在社交平台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翻出十年前王健林在采访里说出“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一个亿”的视频,弹幕里满是“时代变了”的感慨;有人扒出他近年频繁出售海外资产、缩减商业版图的动作,猜测万达是否早已“风雨飘摇
“被执行人王健林,因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被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
当这则不算太长的执行信息在法院公示平台悄然挂出时,瞬间在社交平台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翻出十年前王健林在采访里说出“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赚一个亿”的视频,弹幕里满是“时代变了”的感慨;有人扒出他近年频繁出售海外资产、缩减商业版图的动作,猜测万达是否早已“风雨飘摇”;更有人拿着自己银行卡里的余额叹气:“连首富都被限高,我们普通人的日子该怎么过?”
其实这不是王健林第一次陷入舆论漩涡,也不是万达第一次面临经营压力。但这则限高令之所以能戳中大众神经,恰恰是因为它打破了“商业大佬永远稳如泰山”的滤镜——那些我们以为遥不可及的资本巨鳄,也会被债务问题缠住脚步;那些曾被当作“成功模板”的商业传奇,也逃不过市场规律的敲打。而在这场关于“大佬沉浮”的讨论背后,藏着的其实是每个普通人都该看清的生存逻辑。
提起王健林,绕不开他一手打造的万达商业帝国。2015年前后,万达的风头无人能及:商业广场开遍全国,文旅项目布局数十个城市,海外收购从酒店到影视公司一路“扫货”,王健林本人更是连续多年稳坐中国首富宝座。那时的他,说“要让万达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没人觉得是夸海口。
但转折点出现在2017年。随着房地产调控收紧,高负债运营的万达开始面临资金链压力。也就是从这一年起,王健林开启了“卖卖卖”模式:以637.5亿元将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转让给融创和富力;陆续出售海外的伦敦ONE项目、洛杉矶万达大厦、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珠宝三塔项目;甚至将万达商业的部分股权出让给腾讯、苏宁等企业。
彼时,外界对这场“瘦身”有两种声音:有人说王健林“断臂求生”太狼狈,也有人赞他“及时止损”有魄力。但无论评价如何,这场大规模的资产腾挪,本质上是万达为过去的“激进扩张”买单。在房地产红利期,万达靠着“拿地-建房-卖铺-再拿地”的模式快速扩张,负债率一度高企。可当市场风向转变,曾经的“扩张利器”就成了“包袱”——文旅项目前期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商业广场受电商冲击客流量下滑,高负债像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而这次被限高,正是源于万达旗下公司与某信托公司的债务纠纷。据公开信息显示,涉事的债务本金约10亿元,因未能按期偿还,对方申请强制执行后,作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王健林被连带采取限高措施。或许有人会觉得“10亿对首富不算啥”,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型企业在经济下行周期里的普遍困境:哪怕曾经再风光,一旦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哪怕是“小窟窿”,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被限高”这三个字,放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只是一则不起眼的失信记录,但放在王健林身上,就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这其中,除了“首富”光环的反差感,更藏着大众对“成功与风险”的集体焦虑。
很多人会问:“王健林都能被限高,我们普通人该怎么规避风险?”其实答案很简单:无论是身家千亿的大佬,还是月薪几千的普通人,人生的本质都是“为选择买单”。王健林当年选择激进扩张,是看中了房地产和文旅行业的红利,但也承担了高负债的风险;如今的限高,就是当年选择的“后果之一”。
反观我们普通人,虽然不会面临“百亿债务”的压力,但同样在为各种选择负责:有人为了追求高收益,把积蓄投入高风险理财,结果血本无归;有人为了“面子”,透支信用卡买奢侈品,最后被催收电话逼得焦头烂额;有人在行业下行时,固执地守着“铁饭碗”不肯学习新技能,最后被时代淘汰。
去年有个热搜叫“35岁程序员被裁员后开网约车”,评论区里满是共鸣。其实这和王健林的处境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在环境变化时,为过去的“路径依赖”付出代价。王健林依赖房地产红利扩张,程序员依赖“技术铁饭碗”安身,一旦外部环境变了,曾经的“优势”就可能失效。
所以,与其纠结“大佬为何会落魄”,不如思考“我们该如何做选择”。就像王健林在2020年的内部讲话里说的:“要放弃幻想,认清现实,活下去最重要。”这句话,对普通人同样适用——不要被短期的利益冲昏头脑,不要为了“面子”承担超出能力的风险,在做出选择前,先想清楚“最坏的结果能不能承受”,这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这些年,大众对商业大佬的态度一直在变。早年间,我们喜欢听“首富创业史”,把他们的话当作“成功圣经”,觉得他们是“无所不能”的神话;可随着罗永浩、俞敏洪等企业家接连经历危机,王健林被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明白:大佬也是凡人,他们也会犯错,也会面临困境。
这种“滤镜破碎”不是坏事,反而能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成功。以前,我们总觉得“成功就是赚很多钱、当大老板”,可看了王健林的沉浮才发现:钱再多,也架不住债务压身;名气再大,也逃不过法律的约束。真正的安稳,从来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就像小区里开杂货店的张阿姨,每天起早贪黑进货、看店,赚的钱不算多,但她从不透支消费,手里留着应急的存款,孩子考上大学后,她还在业余时间学了插花,日子过得踏实又有滋味。比起那些大起大落的大佬,张阿姨的生活看似普通,却藏着最真实的安稳——不被欲望裹挟,不被风险困扰,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好当下。
其实,我们不必羡慕大佬的风光,也不必同情他们的困境。因为无论是谁,最终都要回归生活的本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守住自己的节奏,在能力范围内把日子过好。就像王健林现在依然在想办法解决债务问题,依然在尝试让万达“东山再起”,我们普通人也该如此——遇到困难时不逃避,遇到诱惑时不盲从,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王健林被限高的新闻,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多讨论,本质上是因为它触碰了我们内心深处对“安稳”的渴望。我们围观大佬的故事,不是为了看笑话,也不是为了找“成功模板”,而是为了从他们的经历里,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一个亿小目标”到被限高,王健林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风光,只有永恒的变化。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守住自己的底线,不承担超出能力的风险;培养自己的能力,在变化来临时能从容应对。
毕竟,比起关注大佬的沉浮,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就像有人说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只要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得安稳、踏实、有滋味,就是最好的人生。
1. 本文所引用的信息均来自法院公示平台、公开新闻报道及企业官方披露内容,旨在客观分析事件背后的社会现象,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价值判断。
2. 文中对人物及事件的分析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对相关主体的恶意评价或炒作,若存在事实误差,欢迎读者指正。
3. 本文内容仅供读者参考交流,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或恶意传播,因使用本文内容引发的任何法律责任,与作者及发布平台无关。
来源: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