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未来的南海远洋,一艘中国驱逐舰突然遭遇20架无人机集群突袭——传统防空导弹打一枚少一枚,而舰上搭载的新型激光武器却像“永不断电的机关枪”,短短5分钟就将所有无人机击落,全程不用补充任何燃料。这不是幻想,而是中国“人造太阳”技术突破后,正在靠近的未来国防新图景
在未来的南海远洋,一艘中国驱逐舰突然遭遇20架无人机集群突袭——传统防空导弹打一枚少一枚,而舰上搭载的新型激光武器却像“永不断电的机关枪”,短短5分钟就将所有无人机击落,全程不用补充任何燃料。这不是幻想,而是中国“人造太阳”技术突破后,正在靠近的未来国防新图景。如今,中国的“东方超环”(EAST)已在1亿摄氏度高温下稳定运行1066秒,这份全球唯一的纪录,藏着中国守护和平的硬核底气。
要实现这样的“无限防御”,关键就在“可控核聚变”——也就是“人造太阳”的核心。太阳靠氢原子聚变发光发热,而人类研发的聚变技术,能量密度更惊人:一升海水里提取的聚变原料,能释放出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对军队来说,这就是“能源革命”:以前激光武器打10次就得补燃料,有了聚变供电,连续拦截几天都不用停;未来太空预警卫星若装载小型聚变堆,能常年在轨道运行,哪里出现导弹动向,第一时间就能发出预警。
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国防应用的核心力量,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1978年建所以来,45年间该团队攻克20多项“卡脖子”难题,每一项突破都与国防需求紧密相关:突破全超导磁体技术,是为了将聚变堆体积缩小到能适配舰船;优化等离子体约束形态,是为避免激光武器“拦截中突然断电”;研发抗辐照真空室壁材料,是为确保聚变堆在太空辐射环境下长期工作。
当然,美国也紧盯核聚变的军事价值。微软与HelionEnergy签订2028年供电协议,本质是想通过商用技术积累,为军事应用铺路;美国能源部2024年还投入2.5亿美元,要求企业优先突破“高功率激光技术”,明眼人能看出,这是为研发“全球打击武器”做准备。
但论实际进展,美国仍有明显差距:其公开的聚变实验中,最先进的NSTX-U装置最长仅运行120秒,连持续供能都未突破,更谈不上适配军事装备。更关键的是,美国的技术方向充满“霸权思维”,而中国从一开始就定调“防御优先”——比如为远洋商船配备小型激光反海盗设备,帮非洲友好国家研发低成本反无人机系统,所有应用都围绕“守护安全”,而非恃强凌弱。
其实,核聚变技术的价值从不止于军事防御——当“人造太阳”的能量突破实验室边界,它对民用领域的变革同样深刻,甚至会重塑全球能源格局。有人可能会问,聚变技术真能改变世界吗?答案是肯定的。未来聚变实现商用后,中东油井不必再背负“能源命脉”的压力,或许会转型为展示工业历史的旅游景点;俄罗斯天然气管道的战略属性会逐渐减弱,全球能源依赖不再捆绑地缘政治;美国依托“石油美元”建立的霸权体系,也将因清洁、无限的聚变能源普及而松动。
但对中国而言,这从不是为了争夺全球能源主导权,而是想借技术突破构建更公平的“安全网”——就像军事上用激光武器守护渔船,民用领域也能靠低成本电力帮发展中国家建工厂、修医院,让技术红利真正惠及更多人。
不过技术突破无法一蹴而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2022年全年完成200多轮实验,曾因反应堆输出波动导致模拟拦截效率下降30%,团队连续72小时攻关才找到解决方案。从实验室数据到实际防御装备,从军事应用到民用供电,还需攻克材料抗辐照、能量转换效率等一系列难关。公众需要给这些“国之栋梁”更多耐心——他们在合肥实验室里调试的每一组参数,都在将“中国守护”的未来,从图纸一步步拉进现实。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举国体制”是核心优势。美国依赖企业单打独斗,商用与军事研发各成体系,常因利益分歧出现技术断层;而中国的“聚变国家队”(中核集团联合33家央企组建)形成合力,民用技术与国防需求同步推进:合肥的CRAFT设施既能测试商用堆部件,也能验证舰船适配性;清华大学研发的燃料系统,既可服务城市电网,也能支撑军舰长期远洋。这种“军民协同”模式,让中国在聚变技术的全场景应用上,实实在在走在了世界前列。
从打破核垄断到推动聚变技术普惠,中国始终在用技术诠释“安全不是独享,而是共护”的理念。核聚变从不是某国的“霸权工具”,而是全人类应对能源危机、守护和平发展的共同财富——美国想靠技术维持霸权,中国却在想如何让更多国家用得上、用得起这份能源。
来源:兴衰五千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