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1岁老人的抗战史 | 赵志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9:25 1

摘要:处暑已过,蝉声如瀑,走进胶东地方文化学者张荣起先生的书房,但见他如常坐在书桌前,一手摇扇,一手执笔,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书桌旁,堆放着与“胶东抗大”相关的各种史料、手稿及此前出版的《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等著作。

处暑已过,蝉声如瀑,走进胶东地方文化学者张荣起先生的书房,但见他如常坐在书桌前,一手摇扇,一手执笔,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书桌旁,堆放着与“胶东抗大”相关的各种史料、手稿及此前出版的《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等著作。

近期,张荣起撰写的《奔赴牙山从戎的三位女性》《贺致平:胶东抗战初期不可忽略的人物》等与“胶东抗大”有着密切关系的文章相继在报刊发表。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对“胶东抗大”的关注、挖掘、传播已持续了71个年头,他以一己之力编纂了“胶东抗大”的抗战史。

“胶东抗大”是一所在抗战硝烟中诞生的红色学校。她的火种来自革命圣地延安,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办学10年,为革命输送了上万名优秀干部,培养了31位共和国将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张荣起多年的研究成果已落地生根,抗大精神薪火相传,化作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

图为张荣起实地调研抗大火线办学

缘起:1954年从教,即与抗大结缘

说起张荣起,让我们先来回溯“胶东抗大”的历史——

1938年3月,胶东抗日军政学校在张荣起的故乡——乳山县崖子村创建,后与延安抗大一分校一支队一起,在掖县三元村组建起“胶东抗大”。1941年4月,“胶东抗大”迁至栖霞牙山西麓刁崖后等村庄,在残酷斗争中先后迂回于牙山东麓大庄头乡(今属桃村镇)凤凰庄、雀刘家、上崖头等几十个村庄,在火线上办学。抗战胜利后,又辗转到栖霞城区、牟氏庄园及蛇窝泊文石周边村庄等多个地方,边战边学。

学员们在艰苦的抗战中学习军事政治,创办“战旗剧团”,排演《血泪仇》《腐蚀》等话剧,以文艺为武器唤醒民众。在历时10年的艰苦办学中,“胶东抗大”为部队和地方培养、输送了大量德才兼备的干部,他们为胶东根据地建设,为民族解放斗争立下了不朽功勋。学员中,有成长为上将的迟浩田将军,有8位中将、22位少将。

这段80多年前的珍贵抗战历史,如点点星火般散落,被历史尘埃掩埋,呼唤着后人关注、挖掘、传承。

张荣起与“胶东抗大”的缘分,始于1954年。这年1月,他从莱阳师范学校毕业后赴栖霞山区,在巨夼村完小、栖霞四中等多所中小学校任教。巨夼乃至桃村周边村庄,恰好都曾是“胶东抗大”的驻地。

在那里,他结识了“胶东抗大”毕业的同事周吉玉、孙兴德,听他们讲述起战火中的课堂:“树荫讲课,与蝉叫争鸣,枪声与读书声交织”“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火线办学的“胶东抗大”,无固定课堂和训练场所,却从来也没有影响到学员们上课的积极性。他们走到哪里,那里的山坡、树林就是现成的课堂。

“胶东抗大”的种子,就此在年轻的张荣起心中播下。“胶东抗大”学员们的精神,激励着他努力工作。从那时起,他就有意识地通过不同途径搜集整理“胶东抗大”资料,研究“胶东抗大”历史,他记录下的一本本笔记是无声的证明——有些使命,值得用毕生的时间去完成。

寻访:踏遍胶东半岛,对话抗大老兵

1995年,张荣起从栖霞一中退休。从此,他将全部精力投身地方文史研究尤其是“胶东抗大”史研究。

他牵头编纂的《栖霞教育》专辑,首次提出将“胶东抗大”教育史料列入《栖霞教育》征集范围。他热切地联系上已是耄耋之年的老同事、“胶东抗大”学员周吉玉和孙兴德,邀请他们撰写文章、提供线索。

听孙兴德说起“胶东抗大”同学蒋贤的事迹,张荣起立即通过电话和书信等方式,诚恳邀请当时在军事科学院任职的蒋贤撰写了《“抗大”紧张学习的一天》等文章。

为搜集史料,他主动联系曾任“胶东抗大”校长,后来的开国少将、军事学院副院长贾若瑜将军。贾若瑜将军不仅提供了与“胶东抗大”相关的书面资料,还提供了在抗大任职期间生活和工作的珍贵照片。贾若瑜将军鼓励张荣起,说他在做一件青史留名的事,说“胶东抗大”的红色历史应该挖掘好、传承好,应该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历史。

张荣起有着多年的读报习惯,他在读报时意外看到“胶东抗大”学员迟浩谦(原北海舰队军务处处长)、孙佑杰(烟台日报社原副总编)在《烟台日报》上发表的有关“胶东抗大”的文章,介绍在牙山和牟氏庄园驻防期间的生活,以及排演话剧《腐蚀》的情况。张荣起与他们二人取得了联系,搜集到第一手资料。对张荣起而言,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参与筹建“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时,张荣起已经85岁了,好在他腿脚尚健。从2018年溽夏至2019年深秋,在栖霞市委组织部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张荣起与年轻同志一起上山下乡、实地调研“胶东抗大”火线办学的足迹和浴血抗战的史实。

千里寻访,只为抢救那段血与火的“胶东抗大”历史。他们的步履踏遍胶东半岛烟台、青岛、威海所辖的十余个市区,实地采访当年的知情人,走访“胶东抗大”涉足地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参观大泽山革命纪念馆,访问“胶东抗大”的诞生地莱州市三元村……

除了整理手头的和能搜集到的抗大资料之外,张荣起他们还借助互联网和媒体,在全国寻找健在的“胶东抗大”老兵。这场时隔80余年的“寻亲”,竟然在全国寻找到20多位健在的老兵。更可贵的是,这些老兵都有一颗火热的心,他们的年龄虽然都在90岁以上,却心怀家国,不遗余力地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胶东抗大”史料。

张荣起追忆,他与这些老兵或促膝谈心,或电话交流,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史,有一位抗大老兵,是唱着《黄河大合唱》溘然长逝的……

使命:一片丹心,数度谱写抗大史

积沙成塔,积水成渊。张荣起孜孜不倦地投身于“胶东抗大”的抗战史研究中,数十年间陆续执笔撰文——

2003年,他在《战争年代在栖霞的一所军政大学》一文中,首揭“胶东抗大”办学脉络;

2009年,他主编《栖霞市军事志》,在军事院校篇聚焦“胶东抗大”;

2014年,他参编《烟台区域文化通览·栖霞卷》,详述“胶东抗大”在栖霞的办学历程;

2018年,他参与筹建“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用三万言记述“胶东抗大”历史……

71年的“胶东抗大”情缘、4次撰写“胶东抗大”办学史,张荣起成为研究“胶东抗大”历史的权威学者。

图为抗大教材

张荣起没有止步于此。他对“胶东抗大”浴血抗战、火线办学的历史挖掘得越多、研究得越深,就愈加寝食难安,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他的内心不断升起这样的火焰,编纂一部胶东抗大研究文集——为了那些离开和健在的抗大老兵,为了那段从模糊到清晰的抗战史,为了让一代代后人更好地赓续抗大精神!

于是,张荣起不顾家人劝阻,他翻阅数十年来调查、搜集的胶东抗大资料和笔记,将见诸报刊的文稿与近年来挖掘的庞杂史料熔为一炉,分门别类、编章列目、编纂整理。他自感年事已高,于是与时间展开赛跑,克服编纂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数易其稿,终将零散的积累凝为“胶东抗大”的红色史书。

对于已届耄耋之年的张荣起来说,编纂一部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何其不易!文集共计十三万字,从“抗大人说抗大”到“遗留谜团考辨”,他以考证为刃,剖开历史的迷雾,再现了一个个震撼人心的细节。抗大学员曾用树枝代笔、土地为纸,在炮火中演算兵法;也曾排演话剧,以文艺为枪唤起民众抗日……

定稿后,张荣起自费出版了这部用心血凝聚成的史书,他说:“以此书,传承一群民族英雄不灭的信仰!”

作为记录胶东抗战的重要史料,张荣起将《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无偿赠送给学校、图书馆和那些爱好读书的年轻人。“胶东抗大”的红色历史,在栖霞各界引起热烈反响。张荣起是执笔人,更是守灯者——为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点亮不熄的红烛。

传承:九旬不辍,抗大精神薪火传

张荣起的书斋,长年堆满了书稿,他主编或执编的各种文史类书籍,有栖霞一中首部校志《杏坛春秋》,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栖霞教育》、首部《栖霞苹果》、首部《栖霞市军事志》及《中共栖霞党史》二卷等,加上他个人出版的六部诗文集,总计有350余万字。而对“胶东抗大”史的研究,无疑是他人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书斋有一幅被他翻烂了的胶东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胶东抗大”迂回办学的足迹。

91岁的张荣起,如今还是“栖霞五老志愿宣讲团”的成员,他经常走进机关、学校、社区,讲述抗大如何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锻造一代英杰。多年来,他开展“两史”和爱国主义宣讲一百余场,将“胶东抗大”红色基因植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张荣起的事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他数十次被中央及省、市各级媒体采访报道,入选中共烟台市委宣传部与烟台电视台联合录制的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系列纪录片《四十年四十家》。他还先后被评为栖霞市“最美老人”、栖霞“十佳藏书家庭”、烟台市“十佳模范老人”等,也是被山东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通令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之一。

张荣起的研究成果已经落地生根,栖霞市胶东抗大精神教育基地已在牟氏庄园建起。每当踏入展厅,抗大校歌旋律响起,重温血与火的“胶东抗大”历史,瞬间便将参观者带到那风雨如磐的抗战岁月。

他的笔墨穿越时空,让“树荫为顶,土坯为凳,枪声与读书声交织”的抗大岁月鲜活再现,正如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将军的题词:“栖霞山河娇,牙山红旗飘,抗大扎营盘,豪杰多荣耀。”他那老而弥坚的执着身影,是抗大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诠释:忠诚、坚韧、奉献、传承!

来源 | 烟台晚报

来源:烟台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