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的北京,来自剑桥大学、纽约大学等十余所海外高校的百余名国际青年与中国学生齐聚一堂,以世界遗产为纽带展开深度文化交流。这一场景恰逢国庆假期出入境高峰,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将突破200万人次,其中参与文化交流和研学活动的国际青年成为一道
陈炳衡/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蓓 见习记者 陈炳衡 北京报道
金秋九月的北京,来自剑桥大学、纽约大学等十余所海外高校的百余名国际青年与中国学生齐聚一堂,以世界遗产为纽带展开深度文化交流。这一场景恰逢国庆假期出入境高峰,国家移民管理局预测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将突破200万人次,其中参与文化交流和研学活动的国际青年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和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的重要时刻,北京作为拥有8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全球遗产数量最多的城市,正以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着全球目光,推动着文明对话的深入开展。
9月26日,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公开表示,去年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居世界第二。遗产保护不只是保护过去,更是关乎未来。联合国重视年轻人对遗产保护的参与,并愿与中国携手,助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也欢迎广大中外青年为此贡献力量。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受访者供图
打造民间外交新品牌
随着国庆假期来临,中外研学交流市场呈现活跃态势。海外学生来华研学热情持续高涨,出入境外国人数量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华夏时报》记者从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2025年1至8月,深圳入境旅游市场保持强势增长,累计接待入境游客2521.13万人次,同比增长25.8%,其中,接待入境外国游客156.71万人次,同比增长38.0%,旅游总收入1806.02亿元,同比增长10.6%。
汇率变化与免签政策降低了国际学生来华交流的门槛,促使更多海外学子选择中国作为研学目的地。与此同时,研学活动内容正在从浅层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科技、文化类主题研学产品备受青睐。
9月26日,“世界遗产在北京”国际交流对话在北京举行,中外青年将共同探访故宫、长城等文化遗产地,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交流,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种深度文化体验不仅让外国青年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尊重与欣赏。
当日,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京促会会长崔述强在交流中指出,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和中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40周年之际,举办国际对话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展示北京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窗口,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分享遗产保护“中国经验”的契机。崔述强表示,京促会将持续加强各方联系,共同策划、定期开展关于文物保护、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活动,开拓民间外交新领域、打造民间外交新品牌。
9月28日,深圳妙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受免签政策和中国文化输出浪潮的影响,今年入境游市场明显较往年有显著提升,北上广深尤其热门,游客以年轻人为主,文化和科技是主要亮点。”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从去年8月《黑神话:悟空》在游戏圈全球爆火,到今年1月《哪吒2》在全球电影票房取得成功,再到近日,以“世界遗产在北京”为代表的国际交流活动,更是吸引全球青年通过实地探访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魅力,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持续扩大。同时,中国非遗项目通过数字平台走向世界,TikTok上“#ChineseCulture”话题视频播放量超50亿次。多国举办的“中秋佳节”“中国非遗周”等活动,使书法、茶道等传统文化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新载体,有效促进了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
9月26日,黄廷方慈善基金董事、信和集团主席黄永光在交流对话中表示,多年来基金会能参与北京市多个文物保育项目,让我亲身感受到北京这座历史名城的文化和活力,也鼓励我们思考如何让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中发挥更大作用。正是因为这样的使命,我们倡议发起“Global Heritage Forum”,汇聚全球智慧,提升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9月27日,记者在北京及其周边景区走访发现,大量海外游客有序参观,手中或多或少地提着各种文创产品,各商户可以流利地用外语与游客交流。居庸关长城的商户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我学了四门外语,这几年外国游客一年比一年多,可以看得出来,他们对中国文化相关的产品很感兴趣。”
9月28日,华信东方(北京)国际旅行社研学市场总监李伯轩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国庆恰逢中秋,海外学生游客很多,中国文化目前很受追捧。得益于签证进一步放开,目前美国和德国的学生来得最多。中东的游客虽然数量尚不如美、德,但是增长得很快。从七八月份到现在一直是上升趋势,目前十月份从订单量来看,市场很好。”
多方合力架起文化桥梁
9月26日,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美国10所高校和英国剑桥大学逾百名国际青年,与对外经贸大学40名中国青年一起,开启为期四天的北京世界遗产体验之旅,促进不同国家青年在交流中碰撞思想、交融文化,并让外国青年以他们独特的视角,真切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历史长河的波澜壮阔,亲身体悟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Larry&Klara Silverstein房地产开发与投资讲席教授、纽约大学沙克不动产研究副院长Marc NORMAN分享了纽约如何保护遗产遗迹,同时让城市发展保持活力。他还通过介绍莫洛根港区项目表示要让本地居民回来居住并从中获益,强调要将人纳入整个保护工作之中。
剑桥大学房地产法教授、剑桥房地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土地经济系主任Martin Dixon认为不懂得过去,就很难了解现在,也不可能预见未来。要平衡个人权利、国家权利,考虑经济发展和未来规划。
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s Bénédicte de Montlaur介绍,基金会的目的是与当地合作伙伴保护相应当地世界遗产,在全球设分部,最近设立了中国办公室,目前有超过400名工作人员。期待和中国更多合作,保护中国历史遗迹,达成国际合作。
9月28日,非遗传承技艺专家指导老师张建军教授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我们看到世界遗产的活力正由青年赋予。这类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在于将古老的遗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对话平台。青年在此培养的全球视野与协作精神,是推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促进文明互鉴的最宝贵财富。
在海内外多方的共同推动下,中外青年通过共同参与遗产保护活动,建立起深厚友谊,为促进文明互鉴注入新的活力。当前,粤港澳等地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也吸引着众多国际青年参与,形成文化交流的良性循环。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世界青年提供了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窗口,使世界遗产真正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外青年将在文化互鉴中共同成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张蓓 主编:张豫宁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