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些日子刚读完庞宇真老师的《爱的佐证》,书中谈及的广泛的爱,宛若一股股暖流在心间流淌、翻涌,令人回味无穷。
书评||记忆深处的溪流,文字汇成的爱河
——读张雪老师散文集《爱你的时候》有感
文/寒冰
前些日子刚读完庞宇真老师的《爱的佐证》,书中谈及的广泛的爱,宛若一股股暖流在心间流淌、翻涌,令人回味无穷。
再收到《爱你的时候》,顿觉这段日子仿佛被爱意包裹,一切烦恼皆因一个“爱”字烟消云散。
急不可待地打开这本书,我置身于爱的河流,品读爱的文字,触摸爱的温度,感受爱的深情……
爱,在时光中沉淀;情,在乡土里生根。
一句话,如记忆中的“北大河”,贯穿全书东西流向,缓缓流淌。
作者通过《乡村人物志》《亲情篇》《乡情篇》重温青春往事。
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粮票的紧缺、集体劳动的热闹、村口广播的声响,悄然铺陈在同时代成长的读者眼前。
一个普通人家孩子的成长经历,一件件、一桩桩平凡的故事,如围坐炕头话家常般娓娓道来。写作手法简洁直白,不饰华丽辞藻,却在平常叙事中蕴藏深刻哲思。
这些动人的文字,源于作者平日里对生活的热爱、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对亲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作者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优良的家风传承、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对文字的挚爱,还有对乡土文化的眷恋与隐忧,无不展现出一位教师心中所怀的大爱,令人敬佩。
比如《吴瞎子》一篇,写尽人生起伏——从大婚时的风光,到城乡间的奔波,再到下岗后回归农村,最终在岁月流转中寻得一份宁静与满足,享受淡定从容的简单快乐,教人不由心生羡慕。
原来快乐可以如此简单,知足便好。这正是生活的本真写照。
再如《老队长》,年轻时风光无限、发号施令,晚年却落得教子无方、丧子之痛,死后坟前荒芜凄清。
从中我们深刻感悟到:极致的人生不在于人前的风光,而在于人后的节制与自律。
《狗儿》的命运则告诉我们:老天若要让一个人活下去,必会赋予他顽强的生命力。狗儿活下来了,但生存依然艰难。尤其在经历常家丫头一事后变得痴傻,却又戏剧性地受到他所倾慕姑娘的对象的关照,让这个乡村故事有了新的希望与走向。
人性、命运与爱的篇章,在岁月长河中继续书写。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人的质朴善良、乡村故事的韵味悠长,在作者记忆中犹如一条溪流,终年不断,静静流淌。
作者虽早已走出乡村,但青春里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记忆,却历久弥新,从未褪色。
《亲情篇》《乡情篇》中的佳作,写对爱人的爱,克制中满含欢欣;写对父母的爱,细致处尽显孝心;写对子女的爱,宠溺中感人至深;写对亲友的爱,风趣间流淌深情;写对故土的爱,眷恋中带着担忧与期盼。
爱你的时候,处处山花烂漫。爱你的时候,心底流淌着温暖。
《日常篇》中的每篇作品,时间跨度延伸至新时代,展现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对事业的钟爱、对文学的挚爱、对文字的酷爱,以及对生活与身边事物的深切热爱。字里行间,爱意弥漫。
合上书卷,已是掌灯时分。窗外秋雨连绵,淅淅沥沥打在窗棂上。夜幕缓缓合拢,远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
此刻方觉,爱如这雨丝,绵长不断;爱如这万家灯火,点点汇聚,便能照亮寻常的日子。
读一本好书,如同倾听一位健谈之人娓娓道来。无需刻意煽情,只一句话,便能触动灵魂深处的琴弦,激起心底的共鸣。
愿我们都能在烟熏火燎的日子里——在柴米油盐的琐碎和工作奔波的疲惫中,寻得爱的源泉,让爱如村头的河、屋后的溪,永远流淌不息。
来源:虚妄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