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山东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有一处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遗址,小刘村就在离遗址不远的盐碱地上。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属地。虽然文化底蕴丰厚,但这里的资源禀赋并不高。盐碱涝洼,难长庄稼,没有收入,年轻人外流。如今,在张玉兵的
央广网北京9月28日消息(记者夏青)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山东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有一处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遗址,小刘村就在离遗址不远的盐碱地上。春秋时期,这里是齐国属地。虽然文化底蕴丰厚,但这里的资源禀赋并不高。盐碱涝洼,难长庄稼,没有收入,年轻人外流。如今,在张玉兵的带领下,当地群众在这片“春天返碱、夏天积水”的土地上打造了一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景(右为张玉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主动转业回乡,投身乡村振兴
张玉兵,2003年6月大学毕业后参军入伍,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2018年6月,他主动选择了军转干部,自主择业回到家乡——小刘村。
记者:您之前在部队服役了15年,还多次立功,为什么在转业的时候放弃了政府的工作安置,回到农村?
张玉兵:我本身是农村出身,农村发展需要转业军人。党中央和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对退役军人回到农村工作给予了很多政策上的支持。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年轻人回到地方,特别是有了在部队长期摔打磨炼的这种过硬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回到农村能尽快融入。
张玉兵在玻璃棚查看草莓长势情况(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学习当“乡村CEO”,带动村民探索谋发展
当时的小刘村可以用“三多两少一弱”来概括。三多,就是破旧房子多,留守老人多,盐碱地多;两少,就是青壮劳动力少,致富产业特别少;一弱,就是发展动力比较弱。
2021年4月,在村民的大力推荐下,张玉兵开始担任小刘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多方寻求盘活村里资产的方式和渠道。如今,他不仅是小刘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还成为了一名“乡村CEO”。2025年,张玉兵参加了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国农业大学、腾讯公司联合主办的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学习、村庄观摩、岗位实践、路演答辩等四个阶段的学习,尤其经过实训实践和导师指导后,厘清了村庄的发展思路,实现了思想解惑、实践解渴、业务解扣、发展解码,进而带动村民探索发展模式。
记者:您怎样看待“乡村CEO”这个称呼?一个成功的乡村集体经济经理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张玉兵:“乡村CEO”是这两年刚提出的新概念。实际上在农村,我们担任村支部书记、经济合作社理事长等,本身就已经具备身份的定位。现在有了这个概念,我觉得能让乡村发展带头人、乡村致富带头人的定位更准确,更能轻松地甩开包袱,一心一意搞发展,一心一意谋经营,一心一意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张玉兵去村民家里走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牵手民营企业,开启村企联建模式
在深入了解后,张玉兵主动找到了信发集团,这是当地一家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通过引进集团优势资源,张玉兵带领村民在小刘村打造了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现有的1000多亩土地,立体化发展种植、养殖产业。
记者:目前村里主要运营的产业有哪些?发展的情况怎么样?
张玉兵:我们采取“党建引领、村企联建”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当前落户小刘村的信发农业产业园,主要有樱桃、草莓、鲈鱼这三大板块。今后还要继续发展文旅、研学等。通过研学,让孩子们看到现代农业是什么样的。搞好现代农业,在现有的土地上真正发挥出我们的作用,向时间要效益,向空间要效益,向循环经济要效益。
记者:通过这种企业化的运营,村民们的收入和生活有哪些改变?
张玉兵:改变还是比较大的。直观的感受就是,原来是破旧的房子,现在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和城里一样的房子,老百姓的人居环境、生活环境都得到了质的飞跃和发展。在人居环境提升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经济收入。现在提出的“五金”农民收入模式,真真正正让老百姓通过产业发展,安全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的草莓温室大棚(左)和樱桃温室大棚(右)(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村民变身“五金”农民,吸引年轻人回流
如今,小刘村已经建设高科技玻璃温室大棚150多亩,草莓年产量达150万斤,还种植了十万棵高端优质樱桃树,每年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现在在村里,很多都是幸福的“五金”农民。所谓“五金”,一是土地流转有“租金”;二是产业园内打工有“薪金”;三是集体入股有“股金”;四是70岁以上村民有“贴金”。“贴金”是引进信发集团800多万元资金,利用屋顶空间,在村里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收益的一部分用于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300元生活补助;五是评优树先有“奖金”。如今的小刘村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吸引了不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流。
记者: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想回村创业,想当“乡村CEO”。对这些年轻人,您从自己本身的经历出发,有什么样的建议?
张玉兵:农村这个舞台非常广阔。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基本上都经过了大学的教育培养,也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人如果回到农村,真正把祖祖辈辈耕作的土地发挥出更大效能,产出更多效益,为农村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要说建议,第一,还是不能光有激情,最主要是脚踏实地。农村发展有很多瓶颈问题,不能泼了几盆冷水就回去了。第二,年轻人劲头十足,要尽可能地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特殊优势,发挥出来。现在我们村里的大学生回来,在樱桃、草莓、鲈鱼等板块各自发挥着作用。
小刘村全貌,很多屋顶铺上了光伏板(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从保家卫国的军营尖兵到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张玉兵带领村民改变了“三多两少一弱”的困局,走出了特色发展之路。下一步,他计划推动工、贸、游、创等多种元素融合,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小刘村实现新的腾飞!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