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时评:莫让情绪掩盖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7 04:54 1

摘要:沸沸扬扬的济南育英中学事件,终于等来了一份沉甸甸的官方通报。这份通报没有含糊其辞,而是用一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回应了全社会关切:364小时的监控视频审看,71名相关人员的走访问询。当这些详实的数据摆在面前,此前网络上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情绪化的猜测、甚至是两极化的

沸沸扬扬的济南育英中学事件,终于等来了一份沉甸甸的官方通报。这份通报没有含糊其辞,而是用一组极具说服力的数据回应了全社会关切:364小时的监控视频审看,71名相关人员的走访问询。当这些详实的数据摆在面前,此前网络上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情绪化的猜测、甚至是两极化的对立,终于有了一个清晰的参照。所谓的“扇耳光”实为“拍打左上臂”,所谓的“趴地捡桌牌”实为“弯腰捡起”。但这份“一码归一码”的通报,在澄清夸大事实的同时,也明确了涉事教师存在不当体罚行为,并已依规处理。这份客观与理性,既是对网络喧嚣的有力“降噪”,也是对教育规则的一次严肃重申。

回看这起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它在两个“场域”同时引爆:一个是情绪汹涌的网络舆论场,另一个是边界模糊的现实教育场。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的零容忍、对师德师风的高度期许,是正当且必要的。但当这种关切演变为“网络审判”,情绪代替了思考,站队代替了求证,伤害的不仅仅是当事人,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信任基础。

在网络场域,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剧本:碎片化的视频、情绪化的标题、标签化的对立,迅速将一起本地事件推向了全国热搜。这种“网络审判”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流量,却让真相变得更加稀缺,让当事各方都遍体鳞伤。这正是国家持续推进“网络清朗行动”的意义所在——当网络充斥着谣言、对立和暴力,理性的声音就会被淹没。“清朗”不是压制声音,而是要让事实与法理的声音,成为舆论场的主旋律。

回归教育本身,这起事件的核心,是教育惩戒权的边界问题。国家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初衷是“赋权”与“规范”并行,让老师敢管、会管、依法管。但规则的红线同样清晰:严禁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此次事件中,教师的行为虽未如网传般恶劣,但依然越过了“不当体罚”的界线。这警示所有教育工作者:惩戒的目的是教育,而非泄愤;是“导之以行”,而非“伤之以身”。手中的“戒尺”,必须时刻校准在法治与关爱的刻度上。

更深一层,这起事件也拷问着脆弱的家校关系。保护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诉诸流量,将孩子和老师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真的是最优解吗?当沟通的桥梁被舆论的洪水冲垮,家校之间便只剩下“对手”而非“伙伴”。理性的维权,永远是先诉诸规则与沟通,再诉诸法理与程序。家校共育,需要的不是隔空喊话,而是坐下来谈。

国家近年来持续推进“网络清朗行动”,打击网络水军、整治饭圈乱象、清理虚假信息,不是要让网络世界变得鸦雀无声,而是要铲除那些污染网络生态的“杂草”,让理性的声音、建设性的意见有更广阔的生长空间。当然我们也必须致力于一场“教育生态的清朗行动”。官方机构不能失语,更不能迟语。教育工作者,要深刻理解惩戒与体罚的边界,心怀仁爱,手握戒尺,行不逾矩。家长也要学会理性维权,信任规则,与学校携手为孩子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而我们每一个网民,在点下转发键前,不妨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审慎。让子弹飞一会儿,等待权威信息的发布,这既是对他人的负责,也是对网络公共空间的负责。

济南育英中学的风波终将平息,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我们期待,能以此为契机,全社会共同努力,让真相跑赢情绪,让理性照亮人心,让规则成为教育行为最好的“压舱石”。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网络舆论场和现实教育场最该有的节奏。

齐鲁频道记者 孙超男 任静 戚婧 周世悦报道

齐鲁电视台

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

作者:戚婧

阅读量:23.3W

来源:山东网信办代录

相关推荐